85岁“橙王”褚时健:曾经迷路但是从未失踪
他的理想还没实现
光是成为“中国最好吃的橙子”还不行,褚时健还想和“美国进口的冰糖橙”相比
2011年,褚时健的果园利润超过了3000万元,固定资产超过8000万元。
不过,这些年的赢利,不是用于还债,就是变成水利建设等固定资产投入。最近褚时健又租了400亩山地,树刚种下,挂果还需要几年。
国内一家很有实力的投资公司专程托人询问褚时健对上市有无兴趣,这家公司看好褚时健橙子的口碑和赢利能力,有意运作“褚橙”登陆股市。褚时健听了,连连摆手。
“没的这个心肠跟他们玩。再说,投资公司都要在上市后拿走股民一笔钱的。我85岁了,管不了几年,以后交给我外孙女和她丈夫。说实话,他们管管销售还行,但还没掌握种植技术,上了市,我倒是拿了钱,但亏了股民。我怕别人背后指指戳戳。”他用很慢的语速笑着说,“我不上市。”
来之不易的冰糖橙让一位业内人士在先期品尝后,不住地感叹:“这可能是中国最好吃的橙子。”
有人问:“果园做这么大,你的理想实现了吗?”他脱口而出:“还没有。”
“那究竟要做到什么样的程度,你才满足?”
他站起身,从茶几上拿起一个小橙子,这个橙子的表皮布满粗糙花纹。他给客人端详,语调浑厚:“和美国进口的冰糖橙相比,色泽上我们已经赶上了,但我们还有这样的小橙子。别的橙子我们卖8块1公斤,这个才卖3块。搞这个的话,我们就亏本了。”褚时健笑了起来。
“今年这种果子的产量占到了7%,有人说是风刮的,有人说是虫害,果子是我的,原因认真查,力争来年将问题解决。”这“7%”,是褚时健最大的敌人。
褚时健都可以说是一个技术至上型管理者。几次做企业都很成功,这使他只认这个理。“真有拳头产品,市场就不是问题,”褚时健说。
用做烟的经验种橙子
在褚时健的管理哲学中,激励机制尤为重要。而这套管理哲学早在红塔集团获得验证
对于果园,如何平衡果农的利益,让这支队伍趋于稳定,是褚时健经常思考的问题。
目前果园农户有100多户,两百余人,分为三个组管理,约有14%的农户是原来农场留下的,后来大家相互介绍,加入褚时健的团队。90%的农户来自戛洒和水塘两镇,另有9户来自普洱市的镇沅县。果苗是褚时健的家乡华宁县弄来的,通过多年的培育,果实味道已大为改变。
农民讲究现实的东西,不一定相中褚时健的名气。
褚时健对果园采取的管理模式是:专家+作业长+农户。聘请专家做技术指导,从当地雇佣才干出众的农民为作业长进行分片管理,农户负责作业,实施承包制。一个作业长的年收入约5万元,而当地一个普通农民一年只能挣2万元。
在褚时健的管理哲学中,激励机制尤为重要。而这套管理哲学早在红塔集团获得验证。
那时红河烟厂职工的工资甚至高过管理层,烟农也获益颇丰。在这种激励下,褚时健收到的是最好的烟叶。
“比如说,要想橙子品质高,必须先前就摘除一部分果实,农民舍不得;树长大了,空间不够,相互争夺阳光和养料,必须砍掉三分之一的树,农民也舍不得。不过,我们收果实有严格的质量标准,按照公司要求做的,收入明显提高,其他人也就跟着学了,他们想,凭什么你的果子比我质量好,产量比我大,收入比我高。以前做烟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我从烟田抓起,给农民种子、化肥,指导农民怎样种出一流的烟叶,高价购买烟叶。没有世界一流的烟叶,就做不出品质一流的香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