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夏橙熟了 果农却在发愁

油菜快赶上了橘子树的高度。记者冯岚彬摄
村支书:要投入精力去管理
“引进的品种好,无核,晚熟,占优势。”宋家乡回龙村支部书记蒋纯权共有12亩夏橙,因为管理得好,果实品质较好,对销售他十分有信心。
蒋纯权告诉记者,他家的产量每亩至少在3000斤以上,好点的能卖上2元每斤,大小混杂至少能卖1元每斤,如果游客自摘可以达到3元每斤,这样算下来,收入还是可观的。
“产量和价格关键是看管理,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能行吗?”蒋纯权说,按照专家的指导铺地膜、打稳果药等都需要投入精力的;像他家那样管理的果农在村上屈指可数。
对于村上其它果农缺乏管理的现状,蒋纯权很无奈,他说,村里的劳动力少,外出务工的多,集中管理有难度,只有等他们看到别人尝到甜头,才会有信心。
专家:标准化管理 创名创优很重要
对于宋家乡夏橙种植存在的问题,宜宾市翠屏区茶果站站长罗清分析,一是夏橙未进入产值高峰期,还达不到外来商家的收购量,而本地的市场容量有限,因此正处在一个尴尬境地;二是管理不到位,品质没有做出来。他说,未来两三年,在宜长线上可能还会出现水果基地的产品滞销,这在短期内是正常现象。“翠屏区凉姜乡的葡萄在2000年也面临这样的问题,但是实施标准化生产后,规模成型了,品牌做出来了,价格也提升了。”罗清说,引进的品种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看怎样去管理。
“果农没技术、没资金,没有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当然质量和产量就上不去。”罗清说,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实施标准化管理很难。
罗清认为,政府应鼓励果农加大对果园管理的投入;农村的专业合作社要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要提供专业人员、场所和活动经费,不能形同虚设;政府在实施标准化管理的同时要进行市场营销,创名创优。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宋家乡的菜园村去年新栽了上千亩新品种柑橘,果农正按照标准化管理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