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南兴起蓝莓产业化经济
青岛佳士客每125克售价38元,上海久光百货每125克售价88元,香港佰佳超市每125克售价38元……这些在全国各大城市卖出如此"天价"的水果就是产自胶南市张家楼镇的蓝莓。
目前,以张家楼镇为核心,胶南市已经在宝山镇、藏南镇、理务关镇建成面积8500多亩、全国最大的蓝莓育苗、种植基地。
标准化栽培成就"贵族"身价
张家楼蓝莓产业在沃林现代农业公司的带动下,执行标准化生产。胶南偏酸性的土壤条件和凉爽的海洋性气候本身极为适合蓝莓的生产,但请专家分析后,基地方面认为还要增加土壤的肥力。于是,在2006年12月,张家楼镇蓝莓基地从东北花费150万元买来了腐殖质土壤。"标准化农业生产必须与国际市场接轨,而绿色就是敲门砖,这些腐殖质既可增加肥力,又可改良土壤。"项目部金经理说。
"标准化"不仅仅体现在土壤上,蓝莓栽培时,张家楼镇蓝莓基地严格执行行距2.2米、株距1米的标准;生产基地内,先进的滴灌、微灌装备,分毫不差地将水送到每颗蓝莓树下……
施肥、锄草、捉虫、摘果……"标准化"为农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沃林现代农业(青岛)有限公司财务部经理徐莲娜介绍,蓝莓进入盛果期前,每亩蓝莓年管理费用约为1000至1500元;进入亩产800公斤的盛果期,这一数字则达到5000元,这些收入会全部装入当地农民的口袋。
标准化种植,对于企业来说是必须执行的标准,对农户则是触手可见的效益。"栽一株蓝莓的工钱是1.2元,全村830亩蓝莓共栽15万株,人工费就达到18万元,单春天一季,每户至少能挣2000元……"回忆起2007年春,在蓝莓上收获的"第一桶金"时,丁家寨村村支部书记王玉兰这样算起了她的蓝莓账。
产业化发展壮大蓝莓经济
其实,王玉兰提到的丁家寨村在蓝莓种植上收获的"第一桶金"并没有把农户出租土地的收入算入在内。推广蓝莓种植基地之初,张家楼镇对土地全部在项目规划区域的农户,采取返租倒包、有偿置换等方式,确保农户留足口粮田,使其既有地种粮、又出租土地赚钱。当时,制定的租金标准是山岭地租每亩每年600元,平洼地租每亩每年800元,每5年上浮5%。
"蓝莓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同时也是高收益的种植业,每亩投入在1万元左右,见到成效需要约3年。"徐莲娜向记者介绍说。而这样一种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单靠农户自身力量是无法完成产业化发展的。
丁家寨村村民匡秀菊家里一共三口人,把4.5亩岭地租给了蓝莓项目。按600元/亩的标准,一年纯收入2700元,"以前自己弄着这些地,感觉很吃累。现在只管收'租子',旱涝保丰收;老公开出租一个月赚2000元左右,俺再给蓝莓基地打点零工,日子还不错!"
今年下半年,一家占地50亩、年消化1万吨蓝莓的深加工工厂将在张家楼镇竣工投产。到2012年,以张家楼镇为主心,胶南将建成生产面积达到5万亩的蓝莓生产基地。届时,胶南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生产管理规范标准、产品质量安全卫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的蓝莓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蓝莓种植面积的增加,达到的不仅是企业和农民的双赢,对于胶南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已经显现。今年4月5日,2009中国琅琊旅游文化节暨胶南大珠山杜鹃花会开幕。作为这次节会的一项重要内容,"蓝色倾情,浪漫乡村"亲近蓝莓一日游活动将于6月至7月在张家楼蓝莓基地举行。明年,张家楼国际蓝莓采摘节也将盛装登场。在吸引无数市民采摘品尝时,更会有来自日本、欧美等地的采购商蜂拥而至。本报记者韩光亮
蓝莓学名越橘,为多年生落叶或常绿果树,呈灌木,果实为浆果,是在山地、林区野生的待开发的第三代水果,皮薄、汁多、籽细微、味道甜美、清爽宜人,具有抗衰老、增记忆、降低胆固醇、改善心血管机能的功效。蓝莓中富含花青素,对于改善视力有明显作用。蓝莓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确定为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2000年被列为美国中小学生配餐水果之一。
《青岛日报》2009年4月21日
目前,以张家楼镇为核心,胶南市已经在宝山镇、藏南镇、理务关镇建成面积8500多亩、全国最大的蓝莓育苗、种植基地。
标准化栽培成就"贵族"身价
张家楼蓝莓产业在沃林现代农业公司的带动下,执行标准化生产。胶南偏酸性的土壤条件和凉爽的海洋性气候本身极为适合蓝莓的生产,但请专家分析后,基地方面认为还要增加土壤的肥力。于是,在2006年12月,张家楼镇蓝莓基地从东北花费150万元买来了腐殖质土壤。"标准化农业生产必须与国际市场接轨,而绿色就是敲门砖,这些腐殖质既可增加肥力,又可改良土壤。"项目部金经理说。
"标准化"不仅仅体现在土壤上,蓝莓栽培时,张家楼镇蓝莓基地严格执行行距2.2米、株距1米的标准;生产基地内,先进的滴灌、微灌装备,分毫不差地将水送到每颗蓝莓树下……
施肥、锄草、捉虫、摘果……"标准化"为农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沃林现代农业(青岛)有限公司财务部经理徐莲娜介绍,蓝莓进入盛果期前,每亩蓝莓年管理费用约为1000至1500元;进入亩产800公斤的盛果期,这一数字则达到5000元,这些收入会全部装入当地农民的口袋。
标准化种植,对于企业来说是必须执行的标准,对农户则是触手可见的效益。"栽一株蓝莓的工钱是1.2元,全村830亩蓝莓共栽15万株,人工费就达到18万元,单春天一季,每户至少能挣2000元……"回忆起2007年春,在蓝莓上收获的"第一桶金"时,丁家寨村村支部书记王玉兰这样算起了她的蓝莓账。
产业化发展壮大蓝莓经济
其实,王玉兰提到的丁家寨村在蓝莓种植上收获的"第一桶金"并没有把农户出租土地的收入算入在内。推广蓝莓种植基地之初,张家楼镇对土地全部在项目规划区域的农户,采取返租倒包、有偿置换等方式,确保农户留足口粮田,使其既有地种粮、又出租土地赚钱。当时,制定的租金标准是山岭地租每亩每年600元,平洼地租每亩每年800元,每5年上浮5%。
"蓝莓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同时也是高收益的种植业,每亩投入在1万元左右,见到成效需要约3年。"徐莲娜向记者介绍说。而这样一种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单靠农户自身力量是无法完成产业化发展的。
丁家寨村村民匡秀菊家里一共三口人,把4.5亩岭地租给了蓝莓项目。按600元/亩的标准,一年纯收入2700元,"以前自己弄着这些地,感觉很吃累。现在只管收'租子',旱涝保丰收;老公开出租一个月赚2000元左右,俺再给蓝莓基地打点零工,日子还不错!"
今年下半年,一家占地50亩、年消化1万吨蓝莓的深加工工厂将在张家楼镇竣工投产。到2012年,以张家楼镇为主心,胶南将建成生产面积达到5万亩的蓝莓生产基地。届时,胶南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生产管理规范标准、产品质量安全卫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的蓝莓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蓝莓种植面积的增加,达到的不仅是企业和农民的双赢,对于胶南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已经显现。今年4月5日,2009中国琅琊旅游文化节暨胶南大珠山杜鹃花会开幕。作为这次节会的一项重要内容,"蓝色倾情,浪漫乡村"亲近蓝莓一日游活动将于6月至7月在张家楼蓝莓基地举行。明年,张家楼国际蓝莓采摘节也将盛装登场。在吸引无数市民采摘品尝时,更会有来自日本、欧美等地的采购商蜂拥而至。本报记者韩光亮
蓝莓学名越橘,为多年生落叶或常绿果树,呈灌木,果实为浆果,是在山地、林区野生的待开发的第三代水果,皮薄、汁多、籽细微、味道甜美、清爽宜人,具有抗衰老、增记忆、降低胆固醇、改善心血管机能的功效。蓝莓中富含花青素,对于改善视力有明显作用。蓝莓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确定为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2000年被列为美国中小学生配餐水果之一。
《青岛日报》2009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