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葡萄“打伞”防病虫
在云南,葡萄成熟季节与雨季重叠。雨水的侵入让葡萄病虫害流行,致使葡萄烂果、掉果产量锐减,损失量往往达到50%以上,甚至绝收。8月,当记者冒雨来到云南省葡萄主产区弥勒县,看到种植户张云龙家的150亩葡萄却串串晶莹剔透,正忙着装箱上市。同行的云南省农业大学校长朱有勇指指葡萄架上的塑料薄膜说:“就这么简单,都是它的功劳!”
云南省葡萄种植历史悠久,目前种植面积达20多万亩。但葡萄病虫害的流行和蔓延,加上防治技术上的困难,让许多果农不得不放弃葡萄种植。以葡萄种植大县弥勒索为例,种植面积曾达到4万多亩,由于病害严重,效益受损,农民不愿再载,现在只剩2万多亩。病虫害严重抑制和阻碍了云南葡萄生产和葡萄酒产业的发展。
云南农业大学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针对这一难题进行多年攻关,弄清了云南省葡萄主要病害的种类及发生流行规律,明确了雨水就是葡萄多数重要病害的“罪魁祸首”。在此基础上,一改过去追在病害后面治病害的思维,提出了通过搭建避雨棚降低葡萄病害发生、截断引起葡萄病害发生的关键环境因子的新思路。从2007年起,该项目组在省科技厅和省财政厅的支持下,在葡萄种植大县弥勒由点到面开展“葡萄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试验示范。
结果让他们喜出望外:2007年给弥勒县的460亩葡萄“打了雨伞”后,葡萄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在90%以上,农药使用由原来的10次左右减少到1至2次,搭棚后的葡萄损失率从原来的60%至80%减少到5%,采收率达到95%左右,采摘期延长20天。每亩可新增产量1000至1500公斤,增加产值3500至5000元,共增加产值200万元。今年,该县在660亩葡萄园应用该技术,又新增产值300万元。
目前,项目组已将示范试验范围扩展到昆明市、楚雄州、大理州、文山州等11个县市。从明年开始,该项新技术将在云南全省主要葡萄产区大面积推广。
作者:马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