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连阴雨天致甜枣裂果 红枣论车卖
几天来,记者先后走访了山西运城市临猗、盐湖、闻喜、芮城4个枣树种植较为集中的县(区),每到一地,在田间地头,在路边的臭水沟里,在村民家门前的垃圾堆上,都能看到青红相间的甜枣被倾倒的景象。
近期不断的连阴雨,给这里的枣树种植户,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红枣论车卖,一车50元
9月29日上午,在村民引领下,记者驱车来到盐湖区舜帝陵附近,来到一片一眼望不到头的枣树地。路两边,每走几步就能看到一堆堆腐烂的红枣,有人走过时,趴在枣堆上的苍蝇“嗡”的一声四处飞舞。
村民程宇宙告诉记者,这片枣树地共计400多亩,品种是沾化冬枣。要是在往年,一棵树能摘六七十斤枣,今年能摘三四十斤就不错了。相差的那几十斤枣,全因为下雨裂开,要么烂在树上,掉在地里,要么摘下来被分拣后,全都倒掉了!“一裂口很快就开始腐烂,谁敢要?收枣的客商不要,自己吃,你又能吃多少?”
正说话间,一辆“蹦蹦车”开到跟前,搬起一袋枣就往车上放。程宇宙说,这些袋子里的枣都是或多或少有裂口的,要么倒掉,要么就卖给这些小贩。小贩们搬回家再分拣,经过处理后拿到城里早市上卖。
“这些枣论车卖,装满一车1500斤,给50元。”旁边的村民说。
两万斤枣挂在树上不要了
中午时分,记者赶到临猗县庙上乡南杜村。据当地农村信用社负责人介绍,庙上乡冬枣种植面积有约8万亩,冬枣目前已经是该地的一张名片,也是临猗县政府扶持的支柱产业,每年金融机构都要向当地村民发放此类贷款近千万元。
但在这里,记者也看到了到处倾倒着烂掉的冬枣。在村民徐艳军的枣树地头,一个深约两米多的臭水坑,几乎被倾倒的冬枣填满。一行行枣树上,大红枣红彤彤一片,树下的树沟里,也落满了或青或红的冬枣,没人采摘,也没人捡拾。徐艳军说,这片100多亩的枣树,掉在地上的枣不提,仅仅树上至少还挂着两万斤,但都不能要了,因为下雨造成冬枣裂开,“卖都没人要,采摘还得雇人,得付工钱,谁还摘它?”
9月27日记者在芮城县阳城镇采访时,一样看到了青红相间的枣被弃于路边水沟的现象。
靠天,还是靠科学,是个问号
在临猗县庙上乡记者看到,路边成片成排露天的枣树地,间断被一些大棚分割。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这种大棚是专门给枣树设计的,叫做遮雨大棚,目的就是防止冬枣在成熟期遭遇连续下雨,造成枣皮开裂。在北贯村村民程兴安的枣树大棚里,记者看到,大棚用竹竿撑起,竹竿之间用铁丝固定,大棚顶部和两侧用塑料膜覆盖。
程兴安告诉记者,与原来露天种植、靠天吃饭的枣树相比,这样的大棚一亩需要投入4000多元,但能有效解决下雨造成枣皮开裂的问题。
据了解,像这样给枣树搭大棚的技术,即使在庙上乡这个以枣为生的枣树种植集中地,目前还仅有1000多亩,仍属于推广阶段。一些受访的村民表示,一亩地要多投入4000多元,对当地大多数人来说,这不是个小数。当地农村信用社负责人也表示,即便是金融部门对种枣户搭建遮雨大棚采取优先放贷等一系列扶持和优惠措施,但能接受这种加大投入来规避自然灾害的种植户,依然只是少数。
此外,有什么技术能让这些枣皮开裂的成熟果实变废为宝,有怎样的企业能让不宜储存、运输的红枣摘下枝头就进入车间流水线,则是几乎所有受访种植户的疑惑和关注所在。
近期不断的连阴雨,给这里的枣树种植户,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红枣论车卖,一车50元
9月29日上午,在村民引领下,记者驱车来到盐湖区舜帝陵附近,来到一片一眼望不到头的枣树地。路两边,每走几步就能看到一堆堆腐烂的红枣,有人走过时,趴在枣堆上的苍蝇“嗡”的一声四处飞舞。
村民程宇宙告诉记者,这片枣树地共计400多亩,品种是沾化冬枣。要是在往年,一棵树能摘六七十斤枣,今年能摘三四十斤就不错了。相差的那几十斤枣,全因为下雨裂开,要么烂在树上,掉在地里,要么摘下来被分拣后,全都倒掉了!“一裂口很快就开始腐烂,谁敢要?收枣的客商不要,自己吃,你又能吃多少?”
正说话间,一辆“蹦蹦车”开到跟前,搬起一袋枣就往车上放。程宇宙说,这些袋子里的枣都是或多或少有裂口的,要么倒掉,要么就卖给这些小贩。小贩们搬回家再分拣,经过处理后拿到城里早市上卖。
“这些枣论车卖,装满一车1500斤,给50元。”旁边的村民说。
两万斤枣挂在树上不要了
中午时分,记者赶到临猗县庙上乡南杜村。据当地农村信用社负责人介绍,庙上乡冬枣种植面积有约8万亩,冬枣目前已经是该地的一张名片,也是临猗县政府扶持的支柱产业,每年金融机构都要向当地村民发放此类贷款近千万元。
但在这里,记者也看到了到处倾倒着烂掉的冬枣。在村民徐艳军的枣树地头,一个深约两米多的臭水坑,几乎被倾倒的冬枣填满。一行行枣树上,大红枣红彤彤一片,树下的树沟里,也落满了或青或红的冬枣,没人采摘,也没人捡拾。徐艳军说,这片100多亩的枣树,掉在地上的枣不提,仅仅树上至少还挂着两万斤,但都不能要了,因为下雨造成冬枣裂开,“卖都没人要,采摘还得雇人,得付工钱,谁还摘它?”
9月27日记者在芮城县阳城镇采访时,一样看到了青红相间的枣被弃于路边水沟的现象。
靠天,还是靠科学,是个问号
在临猗县庙上乡记者看到,路边成片成排露天的枣树地,间断被一些大棚分割。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这种大棚是专门给枣树设计的,叫做遮雨大棚,目的就是防止冬枣在成熟期遭遇连续下雨,造成枣皮开裂。在北贯村村民程兴安的枣树大棚里,记者看到,大棚用竹竿撑起,竹竿之间用铁丝固定,大棚顶部和两侧用塑料膜覆盖。
程兴安告诉记者,与原来露天种植、靠天吃饭的枣树相比,这样的大棚一亩需要投入4000多元,但能有效解决下雨造成枣皮开裂的问题。
据了解,像这样给枣树搭大棚的技术,即使在庙上乡这个以枣为生的枣树种植集中地,目前还仅有1000多亩,仍属于推广阶段。一些受访的村民表示,一亩地要多投入4000多元,对当地大多数人来说,这不是个小数。当地农村信用社负责人也表示,即便是金融部门对种枣户搭建遮雨大棚采取优先放贷等一系列扶持和优惠措施,但能接受这种加大投入来规避自然灾害的种植户,依然只是少数。
此外,有什么技术能让这些枣皮开裂的成熟果实变废为宝,有怎样的企业能让不宜储存、运输的红枣摘下枝头就进入车间流水线,则是几乎所有受访种植户的疑惑和关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