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市场动态 >> 苹果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苹什么”崩溃——炒作的囤积需求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购物导报·影响力周刊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36票  浏览194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1年6月17日 11:49
  实际上,滞销的不只是苹果,2010年曾借着高价囤积的白菜、土豆等都出现了相同问题。苹果、土豆、大白菜等农产品的产量很大,现有的消费需求不足以支撑高价,导致这些农产品价格大涨的不是真实的消费需求,而是炒作的囤积需求.
  
  2010年秋天,苹果身价一度暴涨,其高昂的价格让大家忍不住调侃:“苹什么”。苹果价格一路走俏,山东烟台这个苹果之乡的果农自然会借着涨价的“东风”大囤苹果,冷库里几乎是家家满仓。
  
  而近期,国内多地的苹果出库价格急转直下,仿佛是“拦腰一刀”,昔日高价买进的苹果现在无人问津,“苹什么”大潮悄然后退。有关专家表示,苹果高价泡沫的破裂,反映出目前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短板”。
  
  苹果成了烫手山芋
  
  5月下旬,山东菏泽曹县的经销商反映,部分苹果品种如“秦冠”现已经低至0.75-0.8元/斤,相比进价亏损一半;红富士也只能卖1.2-1.3元/斤。而在2010年10月,山东的一级普通红富士曾一路飙升至3.5元/斤左右。
  
  苹果主要产区之一、山东威海的水果商会最近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3月18日,威海当地83家冷库中苹果库存20万吨,已销8万吨,仅占总量的40%,而总库存量与2010年相比,增加了30%左右。
  
  在山东烟台莱阳石河头镇一家大型的蔬果批发公司里,不少工人正站在冷库的大院里分装苹果,运输车则是运往青岛开发区。该蔬果公司负责人解释,烟台苹果的主要市场是国内的南方和国外的东南亚国家,但今年因为价格过高,两个市场都不景气,尤其是后者。
  
  “公司以前重点做东南亚市场,但因为东南亚国家本身经济条件就不算好,一听价格这么高,纷纷减少货单,往年行情最好的时候,一周能走30个柜的苹果,现在已经缩减了3至5个。此外,出口苹果多以美金结算,而人民币不断升值,也让行情雪上加霜。”
  
  相比于其他果商,该公司在春节涨价时提前嗅到了崩盘的危机,于是立即开拓大量国内超市渠道,将多数货卖了出去,如今囤货所剩不多。
  
  不仅是山东,在另一苹果产地甘肃静宁,2010年被果商高价囤积的苹果也面临滞销。5月,甘肃部分市场的苹果批发环节价格下跌,直到6月1日,苹果市场才逐渐回暖,此前跌至谷底的苹果价格,稍微有了抬头趋势。
  
  杭州不少苹果批发商手上也积压了大量的苹果。让他们焦虑的是,如果这些苹果过了6月份还有大量没批发出去,在2011年新苹果上市前,这些苹果恐怕只能亏本处理了。
  
  实际上,滞销的不只是苹果,2010年曾借着高价囤积的白菜、土豆等都出现了相同问题。苹果、土豆、大白菜等农产品的产量很大,现有的消费需求不足以支撑高价,导致这些农产品价格大涨的不是真实的消费需求,而是炒作的囤积需求。
  
  囤积输给价格泡沫
  
  按照以往的市场规律,在新一季的苹果上市之前,市场上的苹果价格会有一定幅度的上扬,为何2011年不但没涨价,反而却在低价区坐了“冷板凳”呢?
  
  苹果主产地、山东烟台苹果协会会长赵培策表示,主要因为2010年收购价过高,不少人收购后惜售存放在冷库里,造成2011年苹果大量积压。“在很多人眼里,冷库生意一本万利。冷风库一个周期的储存费大概在0.22元/斤,而气调库则要接近0.3元/斤。一次性投入五六百万建个冷库,只要每年有1万吨的货入库,就能带来约300万的净利润。”
  
  冷库大批量建造,给市场传递了一个信号——只要“囤苹果”就能赚大钱。苹果放在冷库里,大半年坏不掉,只要找个合适的价位出货就能赚。而从前两年的情况来看,这样做确实富了一批果商。
  
  赵培策说,去年参与苹果经营的队伍里掺杂了一些“杂音”,有一部分游资炒作,造成今年苹果大量积压,供求关系的变化最终让价格泡沫破裂。
  
  对市场判断过分乐观而大量存储农产品,最终导致价格泡沫破裂,这在山东已不少见。对此,山东省商务厅市场运行处副处长郭宏伟表示,随着库存逐渐上市销售,苹果有价无市的局面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蔬菜也好,苹果也好,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程度有关,规模程度上不去,农业生产的组织方式不改变,很难避免跟风种植。一家一户的生产无法开展订单农业,也无法避免市场波动。”郭宏伟对这种现象表示出了相同的无奈。
  
  直供直销或是“解药”
  
  对市场判断过分乐观而大量存储农产品,最终导致价格泡沫破裂,造成这情况可能与目前国内农产品的流通模式很有关系。
  
  现在国内农产品从产地到消费者餐桌,主要环节是农户——经销商采购——批发市场——分销商——零售商。农户与消费者之间隔了很多层关系,信息不畅,流通渠道也不畅。农户种出来的苹果不是直接供给销售终端,客观上给中间商囤积炒作创造了条件。
  
  针对上述问题,有报道提出,推动农产品直供直销或许是一个解决办法,直供直销在除去中间环节后,可以有效减少流通成本、降低农户和经销商的风险。
  
  对此,商务部2011年初就曾要求组织大型连锁超市直接采购农户的蔬菜,而从各地的实际情况看来,直供直销的具体措施还包括:服务基地蔬菜直销社区、引导蔬菜龙头企业进社区开直销店、组建合作联社进社区销售以及增加菜农直销摊位等。
  
  农产品一旦被资金炒作,在整个产业链中,受伤者无数。它引发的剧烈价格波动,不仅带来了产区收购市场的混乱,还会给种植户带来混乱的信息。对消费者来说,目前只有一个感受:“贵!”
  
  市场经济下,我们无意过多苛责资金逐利的本性,但我们至少可以通过改变农产品流通的模式,来减少囤积行为的发生,进而稳定市场上农产品的价格。政府目前着力推动的农产品直供直销或许是一个好的办法。
  
  杭州的几个大超市,这几年都已经开始了苹果直供直销的模式。因为有明确的销售渠道,苹果能卖出多少,才收购多少。扁平化采购,价格没被炒家过手,也就不会大起大落,这对果农和消费者,都是一件好事,对销售商来说,风险也降低了。
  
  苹果价格跃升“牛市”

  
  2010年,继“蒜你狠”、“豆你玩”“姜一军”之后,农产品游资炒作又瞄上了“苹果”,一个新的名词“苹什么”开始流行。各路资金涌入当地疯狂抢购,“红富士”瞬间身价大增,续演着涨价大戏。
  
  业内人士认为,在供求缺口因素的作用下,流动性充裕带来的游资炒作使得农产品价格轮番疯涨。从此前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一军”再到目前的“苹什么”,2010年农产品牛市行情呈现品种轮动态势,资金炒作极为活跃。
  
  在山东烟台,直径80毫米的苹果(80果)2009年的收购价一般在每斤2.6元到2.8元之间,最高的到过3元。而2010年一开秤就达到了去年的历史高点。
  
  收购价如此高昂的苹果,经过层层流通,进入城市里的价格已俨然是“天价”,民众对待如此“骄傲”的苹果价格只能调侃之为“苹什么”。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