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李子果农丰收烦恼:果子摘不下 价格卖不上
昨日,《经济半小时》报道了今年广东荔枝减产伤农,海南荔枝增产同样伤农的尴尬境遇。那么,其他的夏季水果又有着怎样的命运呢?记者在四川宜宾的调查发现,当地的李子今年大获丰收,但农民却同样面临“丰收的烦恼”。而就是在同一个村子,同样的李子,有人价跌滞销卖难、有人却高价不愁卖,如此巨大的反差从何而来?和四川李子丰收不同,不良天气让北京门头沟地区的樱桃到了近乎绝收的境地,果农的损失究竟有多大?《经济半小时》记者深入四川、北京两地,继续调查六月水果的命运。
一、四川李子果农的“丰收烦恼”:果子摘不下 价格卖不上
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春风村是一个大山深处的村子,这些年因为种李子,远近闻名。今年春风村的李子收成特别好,村民蒋茂虎告诉记者,这是他种李子近十年来最大的丰收。
蒋大叔家有15亩地,从2005年开始,全都种上了李子,今年的产量可能达到2万斤。原本以为可以凭着丰收赚上一笔,但蒋大叔现在却为销路发愁。
原来,蒋大叔家的李子成熟已经十多天了,但到现在才卖出去了5000斤,平均每天还不到500斤,树上还有1万多斤已经成熟的李子。最近的天气闷热又要下雨,采摘的时间也不会太久,所以蒋大叔十分着急。
其实销路还不算蒋大叔最愁的事,眼下更为着急的是,李子虽然丰收了,但却没有人手摘,漫山遍野的李子树上却还挂满了果实。蒋大叔告诉记者,家里只有5口人,两个儿子都在上学,他和妻子没日没夜的忙,就连72岁的老父亲也帮着一起摘,可是还有三分之二的李子没有摘下来。再加上眼下是李子成熟上市的季节,想找人帮忙都很难找到。蒋大叔告诉记者,现在只摘了两吨半的李子,还有五吨左右没有摘。
蒋大叔抓紧时间采摘李子
由于地处喀斯特地貌,石灰石会帮助树根保温,所以这些石头缝里长出的李子树结的果子特别的甜,春风村的李子在筠连县乃至宜宾市都是出了名的好。2005年,在政府的倡导下,春风村开始大面积种植李子。在春风村的影响下,筠连县也成为了宜宾市主要的李子产区之一,面积超过1万亩,如果全部投产,产量可能在2万吨左右。也正因为如此,尽管丰收了,却摘不下来,即便摘了下来,李子的价格也上不去。和前年十元一斤的价格相比,今年可谓相去甚远。蒋大叔告诉记者,现在李子的批发价已经跌到了一两块钱一斤。
尽管销路不畅,价钱也不算理想,但蒋大叔还是必须抓紧时间地摘,想尽办法地卖。他告诉记者,去年的三天大雨就让他损失了不少的钱。今年,他要和老天爷抢时间,不然连今年的口粮都没有着落。
蒋大叔说,只要一下雨,李子就会开裂然后掉在地上变成泥,这样就一分钱都不值了。李子掉在地上的声音对于蒋大叔来说就像是硬币掉在地上的声音一样,蒋大叔只希望今年的天气能够好一些,让所有的硬币都能掉在村民的口袋里。
李子是蒋大叔一家唯一的收入来源,每年的人工、农药、化肥要花费近万元;除此之外,吃粮吃肉吃菜都得自己花钱买;大儿子去年上大学,借钱买了电脑,眼下得把欠款还上;还要给两个孩子准备下学期的学费。这一切都需要钱,蒋大叔压力很大,但对于他来说,他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自己拉着李子送去县城的批发市场卖。
第二天,凌晨3点不到,蒋大叔就起床了,为了多卖些李子,这些天他都是天不亮就骑摩托车把李子送到筠连县城的批发市场去卖。由于摩托车装载量有限,他头天晚上11点还提前把两筐李子送到了县城的亲戚家。
4筐李子,一共400斤,蒋大叔希望这些李子今天能卖个好价钱。按照2元钱一斤的价格,蒋大叔估计今天能卖到800元钱。
没有吃早饭,蒋大叔就准备出发了。他告诉记者,早点去,买的人和批发商都能多一些。临走的时候,桶底还有少量的李子,蒋大叔也生怕浪费了,赶紧找了个袋子装上,放到了已经满了的筐上。
山路没有灯,很黑,蒋大叔的车子摇摇晃晃的,遇到下坡、拐弯的时候还要踩着刹车,怕摔倒。就这样骑了近半个小时,他来到了位于筠连县城城南的水果批发市场。找了个位置,蒋大叔就开始摆起摊来。
凌晨的水果批发市场
弄好了摊子,蒋大叔就跟熟识的人打听起价格来,他决定把自己的价钱定在2元2角钱一斤。可是,过了半天也没人来问价,蒋大叔看旁边摊上的桃子很好看,拿过来几个放在自己的李子上。也不知是不是桃子起了作用,终于,有几个果贩过来打听价格了。
等了半天,终于等来了一个果贩,可是价格只肯给到1元6,蒋大叔不满意,死死的咬在1元8角。双方讨价还价了半天,互相都不肯让步,这之后蒋大叔一直喊价1元8角,尽管这已经比他最初的心理价位降了两角钱,但是前来咨询的果贩都不肯买单,蒋大叔说,无论如何,今天都要卖到1块8的价格。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眼看着天就快亮了,批发市场的果贩几乎都来打听了一遍价格,几百斤李子还没有成交,蒋大叔最后决定再压一点钱,把李子卖给一个熟识的果贩。二人开始称重、分装,这位果贩一共买走了蒋大叔310斤李子。
最终,蒋大叔的青李子卖了1元7一斤,红李子卖了1元2一斤。在计算重量上,蒋大叔和果贩又对背篓的重量争执了半天。果贩说背篓有7、8斤重,但蒋大叔却坚持背篓只有5斤的重量。
一番争论后,好不容易协调好背篓的事情,果贩又因为没有零钱想抹掉两块钱的零头,蒋大叔不肯退让,对果贩说不找我钱就欠我两元钱,还背篓的时候再还给我。生意不好做,就连2元钱的零头,蒋大叔也不愿放弃。
全家人从天亮忙到天黑,400斤大李子,预期卖800元钱,可最终只卖了648元。蒋大叔不满意这个价格,但也没办法,他还急着回去摘李子。早上五点,天刚刚蒙蒙亮,蒋大叔已经骑着摩托踏上回家的路,家里还有上万斤的李子等着他摘,他要跟老天爷抢时间。
二、相距一公里,李子不愁销路不愁价 乡村旅游打开致富门
在春风村采访时,记者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与蒋大叔忧心摘不下来、销不出去、价格不给力不同的是,在离蒋大叔家不到1公里的地方,李子不仅不愁卖,价格还很高。同一个村子,同样的李子,为什么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呢?记者走访了春风村里的李子种植大户詹本宣。
詹本宣家里种了30亩李子,产量大概在4万斤左右,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把1200斤李子往小筐里装。詹本宣告诉记者,他才刚摘到一半,而这批李子可以卖到6块钱一斤的价格,有些好的品种甚至可以卖到20块钱一斤的加钱。
春风村的丰收李子
这一天,詹本宣几乎什么也没干,就卖出了2000多斤李子,原来春风村重点打造的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都在村口,十余家农家乐成了村里主要发展的对象,詹本宣的家由于离村口近,位置好,也沾了光,几万斤李子根本不愁卖。加上办了农家乐,因此坐在家里等着人上门,詹本宣就可以卖掉大半李子。他告诉记者,今年三万斤的李子基本都是客人直接在家里面拿的。
不光不愁卖,价格更是相差千里,蒋茂虎在批发市场费尽口舌也卖不到两元钱,詹本宣却不费吹灰之力,零售却能卖上5、6元钱。詹本宣跟蒋茂虎是同一个村子同一个组的村民,距离不到1公里,两家的李子也是同样的品种,为什么收入差距这么大呢?记者调查发现,根本原因还是村口的位置好,开展乡村旅游条件便捷,再加上政府定期举办李花节、品果节,口碑打得响,游人来得多,销路不愁,零售价格又高,再加上农家乐的收入,两个同村家庭的账本就有了天壤之别。
詹本宣告诉记者,虽然他现在只摘了一半的李子,但今年的收入已经很可观了,六万块钱左右的盈利没有问题。詹本宣说,没有种李树以前,凭老婆的工资供大学生有些困难,现在已经足够全家的开销。
但不论是村口的詹本宣还是山上的蒋茂虎,天气是他们现在共同担心的。天气预报显示,这几天当地会有大到暴雨,这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收益。筠连县腾达镇委书记石均向记者表示,当地政府会马上向县上防灾减灾办报告,请示省军分区派人进行高炮人工作业,争取把云层打散,让雨到别的地方去降,从而避免损害果农的利益,让农民实现真正的丰收。
可就在石均的话音落下不到2个小时,沉闷的天起了风,没多久,豆大的雨点就砸了下来,而且这一下就是整整一夜,记者又拨通了蒋大叔的电话,蒋大叔告诉记者,昨天紧赶慢赶也只收了300斤,可被大雨打掉的却有近千斤李子。电话那头,传来蒋大叔一声声的叹息,他说来年还是不要丰收了,丰收对他这样单打独斗的小农户来说,除了受累,也并不能带来增收。蒋大叔自言自语道,结得多,价钱低,实际上结得少一点好一些,没那么累人,卖一斤当卖几十斤。
三、北京门头沟:樱桃几近绝产 全村损失3000万元
对于蒋茂虎这样的李子种植小户来说,家里在山上,交通不够便捷,同时又没有政府、合作社的牵线搭桥,只能依靠自己每次一点点的运到县城的批发市场,深深地陷入了卖难的困境。和他“丰收的烦恼”不同,北京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樱桃沟村今年却遭遇了严重的减产甚至绝收。
记者来到樱桃沟村,见到樱桃种植户段婆婆正在把刚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樱桃,一把一把地扔进垃圾箱里。段婆婆告诉记者,之所忍痛扔掉辛辛苦苦种植的樱桃,是因为今年北京连续一个星期的阴雨天气,把绝大部分的樱桃都“蒙坏了”,根本无法销售。
村民忍痛把“喝多水”的樱桃扔进垃圾桶
田大叔和段婆婆家种了15亩樱桃,近700颗樱桃树,每年能产4000多斤樱桃,是村里的樱桃种植大户。田大叔告诉记者,今年樱桃面临绝产,主要和近来的天气有关,倒春寒、冷热叠加、急雨这些平时不会对樱桃造成太大伤害的天气现象集中在一起出现,让这里的樱桃发生了大面积“爆裂”。他们种植了20多年的樱桃,这种天气还是头一次遇到。眼看着樱桃全坏了,段婆婆急得掉下了眼泪,田大叔也感觉到万分心疼和无奈。
今年,不仅田大叔、段婆婆家的樱桃遭了秧,整个樱桃沟村的樱桃都因为樱桃树一下子“喝多了”雨水面临绝产。距段婆婆家不远处的村集体采摘园里,正值周末,工作人员正在劝前来采摘的游客不要进园。工作人员告诉游客,因为雨水对樱桃的影响很大,基本摘不到樱桃,进园玩玩可以,但如果要采摘来送人就不太好了。
樱桃沟是北京西部最大的樱桃产地,这里的樱桃号称是北京最好吃的,也是最贵的。虽然是周末,但在这个近千亩的樱桃采摘园里,记者很难寻到游客的踪影,门口的停车场也是空空荡荡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今天已经劝走了好多拨游客,因为实际情况摆在这里,只能清楚地告诉游客樱桃很少,至于想不想进去还要看游客的考虑。
这个采摘园仅门票就要每人200元,如果带樱桃走,还需要按斤称,精品樱桃480元一斤,普通的也要240元一斤。樱桃沟村村长段文明告诉记者,今年的樱桃绝产了,门票和果子一共要损失3000万元。因为采摘园里没了果子,门票自然不好收,段村长说,无论如何也不能蒙游客。
当然,也有一些不死心的游客,还想在樱桃园里摘点樱桃吃。可是走了大半天,筐都还是空的。他们希望借助工人的竿子,寻到一些好的樱桃,可结果依然不理想。前来采摘的游客告诉记者,本以为这么大的园子总能找到几颗能吃的樱桃树,但没想到竟会是这样一种情况。
由于这里的樱桃声名在外,除了上门的游客,还有好多电话咨询。这几天,田大叔就不停地接到老客户打来的电话。尽管万分可惜,但田大叔只能对客户说,今年的果子都坏在树上了,可以说一点产量没有,今年不能再供货了。
田大叔告诉记者,往年这个时候,果园里尽是慕名而来的采摘客,自家的樱桃完全不用出门,坐在家里就能销售一空。很多关系户,包括各大机关厂矿都来这里成箱成箱地买樱桃,每年可以收入四五十万。
可是今年想要来采摘和收购的客户,都被田大叔老两口婉言谢绝了。他们说,怕今年的果实砸了樱桃沟的金字招牌。因为如果今年卖了不好的果子,很多人也许就再也不买这里的樱桃了。
往年除了自家的樱桃收入,村里的采摘园还会在年末给各家按照人头分红,一人一万元。段婆婆说,因为大队地处山坡地,那里的樱桃更容易受灾,因此他们的损失估计还得大,今年这个钱很可能也要打水漂了。
因为天灾导致樱桃绝收,有没有办法减少损失呢?田大叔告诉记者,他们投了保险,前两天他们也给保险公司打了电话,但一直没人回复。今天他决定再打个电话问问。电话好不容易接通后,保险公司告诉田大叔,这种情况按道理不在赔偿范围,只能跟领导商量一下从照顾的角度赔偿,至于一亩到底赔偿500元还是1000元还不确定。
打了好几次电话,保险公司仍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语气却已经变得不耐烦。记者注意到,在田大叔的樱桃保单上,标明了只有因暴雨导致的洪涝灾害才给予赔偿,阴雨造成的损失不在保险赔偿的范围之内,而其它的条款也都只涉及极端灾害性天气。对此,段婆婆感到难以理解。段婆婆说,这种保险如果只管果不管树,那保险也就没什么意义了,纯属忽悠。
辛辛苦苦一年的收成就这样打了水漂,保险也得不到任何赔偿,段婆婆和田大叔都气得生了病。可是望着自己一大片的樱桃园,段婆婆还是振作精神,顶着大太阳,她走进了绝收的樱桃地,她说虽然今年的收成没了,但还想着明年呢,樱桃树不照顾好了,还会影响以后的收成,日子,总还是要过下去的。
半小时观察:
看天吃饭,这或许是中国农民最悲哀的事情,天气不好,价格高一点可是产量减少,压根赚不了;天气好的时候,大家都增产,价格又上不去,同样赚不了钱。小农户不仅是生产者,同时又是销售者,他们在“单打独斗”过程中,既要克服自然风险,又得逾越市场风险,更缺乏信息分享平台和风险分担机制,根本经不起“风吹雨打”。频繁发生的“丰收灾”更是折射出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农户把自己的产品送到本地市场销售要花费很多时间且销量有限,而坐等流通商到来收购价格又低。而这背后,政府到底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恐怕还不仅仅是鼓励种植,还应该帮助销售,成为小农户对接大市
一、四川李子果农的“丰收烦恼”:果子摘不下 价格卖不上
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春风村是一个大山深处的村子,这些年因为种李子,远近闻名。今年春风村的李子收成特别好,村民蒋茂虎告诉记者,这是他种李子近十年来最大的丰收。
蒋大叔家有15亩地,从2005年开始,全都种上了李子,今年的产量可能达到2万斤。原本以为可以凭着丰收赚上一笔,但蒋大叔现在却为销路发愁。
原来,蒋大叔家的李子成熟已经十多天了,但到现在才卖出去了5000斤,平均每天还不到500斤,树上还有1万多斤已经成熟的李子。最近的天气闷热又要下雨,采摘的时间也不会太久,所以蒋大叔十分着急。
其实销路还不算蒋大叔最愁的事,眼下更为着急的是,李子虽然丰收了,但却没有人手摘,漫山遍野的李子树上却还挂满了果实。蒋大叔告诉记者,家里只有5口人,两个儿子都在上学,他和妻子没日没夜的忙,就连72岁的老父亲也帮着一起摘,可是还有三分之二的李子没有摘下来。再加上眼下是李子成熟上市的季节,想找人帮忙都很难找到。蒋大叔告诉记者,现在只摘了两吨半的李子,还有五吨左右没有摘。
蒋大叔抓紧时间采摘李子
由于地处喀斯特地貌,石灰石会帮助树根保温,所以这些石头缝里长出的李子树结的果子特别的甜,春风村的李子在筠连县乃至宜宾市都是出了名的好。2005年,在政府的倡导下,春风村开始大面积种植李子。在春风村的影响下,筠连县也成为了宜宾市主要的李子产区之一,面积超过1万亩,如果全部投产,产量可能在2万吨左右。也正因为如此,尽管丰收了,却摘不下来,即便摘了下来,李子的价格也上不去。和前年十元一斤的价格相比,今年可谓相去甚远。蒋大叔告诉记者,现在李子的批发价已经跌到了一两块钱一斤。
尽管销路不畅,价钱也不算理想,但蒋大叔还是必须抓紧时间地摘,想尽办法地卖。他告诉记者,去年的三天大雨就让他损失了不少的钱。今年,他要和老天爷抢时间,不然连今年的口粮都没有着落。
蒋大叔说,只要一下雨,李子就会开裂然后掉在地上变成泥,这样就一分钱都不值了。李子掉在地上的声音对于蒋大叔来说就像是硬币掉在地上的声音一样,蒋大叔只希望今年的天气能够好一些,让所有的硬币都能掉在村民的口袋里。
李子是蒋大叔一家唯一的收入来源,每年的人工、农药、化肥要花费近万元;除此之外,吃粮吃肉吃菜都得自己花钱买;大儿子去年上大学,借钱买了电脑,眼下得把欠款还上;还要给两个孩子准备下学期的学费。这一切都需要钱,蒋大叔压力很大,但对于他来说,他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自己拉着李子送去县城的批发市场卖。
第二天,凌晨3点不到,蒋大叔就起床了,为了多卖些李子,这些天他都是天不亮就骑摩托车把李子送到筠连县城的批发市场去卖。由于摩托车装载量有限,他头天晚上11点还提前把两筐李子送到了县城的亲戚家。
4筐李子,一共400斤,蒋大叔希望这些李子今天能卖个好价钱。按照2元钱一斤的价格,蒋大叔估计今天能卖到800元钱。
没有吃早饭,蒋大叔就准备出发了。他告诉记者,早点去,买的人和批发商都能多一些。临走的时候,桶底还有少量的李子,蒋大叔也生怕浪费了,赶紧找了个袋子装上,放到了已经满了的筐上。
山路没有灯,很黑,蒋大叔的车子摇摇晃晃的,遇到下坡、拐弯的时候还要踩着刹车,怕摔倒。就这样骑了近半个小时,他来到了位于筠连县城城南的水果批发市场。找了个位置,蒋大叔就开始摆起摊来。
凌晨的水果批发市场
弄好了摊子,蒋大叔就跟熟识的人打听起价格来,他决定把自己的价钱定在2元2角钱一斤。可是,过了半天也没人来问价,蒋大叔看旁边摊上的桃子很好看,拿过来几个放在自己的李子上。也不知是不是桃子起了作用,终于,有几个果贩过来打听价格了。
等了半天,终于等来了一个果贩,可是价格只肯给到1元6,蒋大叔不满意,死死的咬在1元8角。双方讨价还价了半天,互相都不肯让步,这之后蒋大叔一直喊价1元8角,尽管这已经比他最初的心理价位降了两角钱,但是前来咨询的果贩都不肯买单,蒋大叔说,无论如何,今天都要卖到1块8的价格。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眼看着天就快亮了,批发市场的果贩几乎都来打听了一遍价格,几百斤李子还没有成交,蒋大叔最后决定再压一点钱,把李子卖给一个熟识的果贩。二人开始称重、分装,这位果贩一共买走了蒋大叔310斤李子。
最终,蒋大叔的青李子卖了1元7一斤,红李子卖了1元2一斤。在计算重量上,蒋大叔和果贩又对背篓的重量争执了半天。果贩说背篓有7、8斤重,但蒋大叔却坚持背篓只有5斤的重量。
一番争论后,好不容易协调好背篓的事情,果贩又因为没有零钱想抹掉两块钱的零头,蒋大叔不肯退让,对果贩说不找我钱就欠我两元钱,还背篓的时候再还给我。生意不好做,就连2元钱的零头,蒋大叔也不愿放弃。
全家人从天亮忙到天黑,400斤大李子,预期卖800元钱,可最终只卖了648元。蒋大叔不满意这个价格,但也没办法,他还急着回去摘李子。早上五点,天刚刚蒙蒙亮,蒋大叔已经骑着摩托踏上回家的路,家里还有上万斤的李子等着他摘,他要跟老天爷抢时间。
二、相距一公里,李子不愁销路不愁价 乡村旅游打开致富门
在春风村采访时,记者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与蒋大叔忧心摘不下来、销不出去、价格不给力不同的是,在离蒋大叔家不到1公里的地方,李子不仅不愁卖,价格还很高。同一个村子,同样的李子,为什么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呢?记者走访了春风村里的李子种植大户詹本宣。
詹本宣家里种了30亩李子,产量大概在4万斤左右,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把1200斤李子往小筐里装。詹本宣告诉记者,他才刚摘到一半,而这批李子可以卖到6块钱一斤的价格,有些好的品种甚至可以卖到20块钱一斤的加钱。
春风村的丰收李子
这一天,詹本宣几乎什么也没干,就卖出了2000多斤李子,原来春风村重点打造的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都在村口,十余家农家乐成了村里主要发展的对象,詹本宣的家由于离村口近,位置好,也沾了光,几万斤李子根本不愁卖。加上办了农家乐,因此坐在家里等着人上门,詹本宣就可以卖掉大半李子。他告诉记者,今年三万斤的李子基本都是客人直接在家里面拿的。
不光不愁卖,价格更是相差千里,蒋茂虎在批发市场费尽口舌也卖不到两元钱,詹本宣却不费吹灰之力,零售却能卖上5、6元钱。詹本宣跟蒋茂虎是同一个村子同一个组的村民,距离不到1公里,两家的李子也是同样的品种,为什么收入差距这么大呢?记者调查发现,根本原因还是村口的位置好,开展乡村旅游条件便捷,再加上政府定期举办李花节、品果节,口碑打得响,游人来得多,销路不愁,零售价格又高,再加上农家乐的收入,两个同村家庭的账本就有了天壤之别。
詹本宣告诉记者,虽然他现在只摘了一半的李子,但今年的收入已经很可观了,六万块钱左右的盈利没有问题。詹本宣说,没有种李树以前,凭老婆的工资供大学生有些困难,现在已经足够全家的开销。
但不论是村口的詹本宣还是山上的蒋茂虎,天气是他们现在共同担心的。天气预报显示,这几天当地会有大到暴雨,这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收益。筠连县腾达镇委书记石均向记者表示,当地政府会马上向县上防灾减灾办报告,请示省军分区派人进行高炮人工作业,争取把云层打散,让雨到别的地方去降,从而避免损害果农的利益,让农民实现真正的丰收。
可就在石均的话音落下不到2个小时,沉闷的天起了风,没多久,豆大的雨点就砸了下来,而且这一下就是整整一夜,记者又拨通了蒋大叔的电话,蒋大叔告诉记者,昨天紧赶慢赶也只收了300斤,可被大雨打掉的却有近千斤李子。电话那头,传来蒋大叔一声声的叹息,他说来年还是不要丰收了,丰收对他这样单打独斗的小农户来说,除了受累,也并不能带来增收。蒋大叔自言自语道,结得多,价钱低,实际上结得少一点好一些,没那么累人,卖一斤当卖几十斤。
三、北京门头沟:樱桃几近绝产 全村损失3000万元
对于蒋茂虎这样的李子种植小户来说,家里在山上,交通不够便捷,同时又没有政府、合作社的牵线搭桥,只能依靠自己每次一点点的运到县城的批发市场,深深地陷入了卖难的困境。和他“丰收的烦恼”不同,北京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樱桃沟村今年却遭遇了严重的减产甚至绝收。
记者来到樱桃沟村,见到樱桃种植户段婆婆正在把刚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樱桃,一把一把地扔进垃圾箱里。段婆婆告诉记者,之所忍痛扔掉辛辛苦苦种植的樱桃,是因为今年北京连续一个星期的阴雨天气,把绝大部分的樱桃都“蒙坏了”,根本无法销售。
村民忍痛把“喝多水”的樱桃扔进垃圾桶
田大叔和段婆婆家种了15亩樱桃,近700颗樱桃树,每年能产4000多斤樱桃,是村里的樱桃种植大户。田大叔告诉记者,今年樱桃面临绝产,主要和近来的天气有关,倒春寒、冷热叠加、急雨这些平时不会对樱桃造成太大伤害的天气现象集中在一起出现,让这里的樱桃发生了大面积“爆裂”。他们种植了20多年的樱桃,这种天气还是头一次遇到。眼看着樱桃全坏了,段婆婆急得掉下了眼泪,田大叔也感觉到万分心疼和无奈。
今年,不仅田大叔、段婆婆家的樱桃遭了秧,整个樱桃沟村的樱桃都因为樱桃树一下子“喝多了”雨水面临绝产。距段婆婆家不远处的村集体采摘园里,正值周末,工作人员正在劝前来采摘的游客不要进园。工作人员告诉游客,因为雨水对樱桃的影响很大,基本摘不到樱桃,进园玩玩可以,但如果要采摘来送人就不太好了。
樱桃沟是北京西部最大的樱桃产地,这里的樱桃号称是北京最好吃的,也是最贵的。虽然是周末,但在这个近千亩的樱桃采摘园里,记者很难寻到游客的踪影,门口的停车场也是空空荡荡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今天已经劝走了好多拨游客,因为实际情况摆在这里,只能清楚地告诉游客樱桃很少,至于想不想进去还要看游客的考虑。
这个采摘园仅门票就要每人200元,如果带樱桃走,还需要按斤称,精品樱桃480元一斤,普通的也要240元一斤。樱桃沟村村长段文明告诉记者,今年的樱桃绝产了,门票和果子一共要损失3000万元。因为采摘园里没了果子,门票自然不好收,段村长说,无论如何也不能蒙游客。
当然,也有一些不死心的游客,还想在樱桃园里摘点樱桃吃。可是走了大半天,筐都还是空的。他们希望借助工人的竿子,寻到一些好的樱桃,可结果依然不理想。前来采摘的游客告诉记者,本以为这么大的园子总能找到几颗能吃的樱桃树,但没想到竟会是这样一种情况。
由于这里的樱桃声名在外,除了上门的游客,还有好多电话咨询。这几天,田大叔就不停地接到老客户打来的电话。尽管万分可惜,但田大叔只能对客户说,今年的果子都坏在树上了,可以说一点产量没有,今年不能再供货了。
田大叔告诉记者,往年这个时候,果园里尽是慕名而来的采摘客,自家的樱桃完全不用出门,坐在家里就能销售一空。很多关系户,包括各大机关厂矿都来这里成箱成箱地买樱桃,每年可以收入四五十万。
可是今年想要来采摘和收购的客户,都被田大叔老两口婉言谢绝了。他们说,怕今年的果实砸了樱桃沟的金字招牌。因为如果今年卖了不好的果子,很多人也许就再也不买这里的樱桃了。
往年除了自家的樱桃收入,村里的采摘园还会在年末给各家按照人头分红,一人一万元。段婆婆说,因为大队地处山坡地,那里的樱桃更容易受灾,因此他们的损失估计还得大,今年这个钱很可能也要打水漂了。
因为天灾导致樱桃绝收,有没有办法减少损失呢?田大叔告诉记者,他们投了保险,前两天他们也给保险公司打了电话,但一直没人回复。今天他决定再打个电话问问。电话好不容易接通后,保险公司告诉田大叔,这种情况按道理不在赔偿范围,只能跟领导商量一下从照顾的角度赔偿,至于一亩到底赔偿500元还是1000元还不确定。
打了好几次电话,保险公司仍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语气却已经变得不耐烦。记者注意到,在田大叔的樱桃保单上,标明了只有因暴雨导致的洪涝灾害才给予赔偿,阴雨造成的损失不在保险赔偿的范围之内,而其它的条款也都只涉及极端灾害性天气。对此,段婆婆感到难以理解。段婆婆说,这种保险如果只管果不管树,那保险也就没什么意义了,纯属忽悠。
辛辛苦苦一年的收成就这样打了水漂,保险也得不到任何赔偿,段婆婆和田大叔都气得生了病。可是望着自己一大片的樱桃园,段婆婆还是振作精神,顶着大太阳,她走进了绝收的樱桃地,她说虽然今年的收成没了,但还想着明年呢,樱桃树不照顾好了,还会影响以后的收成,日子,总还是要过下去的。
半小时观察:
看天吃饭,这或许是中国农民最悲哀的事情,天气不好,价格高一点可是产量减少,压根赚不了;天气好的时候,大家都增产,价格又上不去,同样赚不了钱。小农户不仅是生产者,同时又是销售者,他们在“单打独斗”过程中,既要克服自然风险,又得逾越市场风险,更缺乏信息分享平台和风险分担机制,根本经不起“风吹雨打”。频繁发生的“丰收灾”更是折射出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农户把自己的产品送到本地市场销售要花费很多时间且销量有限,而坐等流通商到来收购价格又低。而这背后,政府到底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恐怕还不仅仅是鼓励种植,还应该帮助销售,成为小农户对接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