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葡萄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河北宣化观后村:漏斗架白葡萄千年飘香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北京日报 作者:颉亚珍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73票  浏览284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4年9月02日 14:16
  本报记者颉亚珍
  
  张家口日报记者岳志强
  
  走进观后村一座葡萄园,竟一头撞在葡萄上。定睛细看,这串葡萄颗粒硕大饱满,状如牛之乳头,色泽绿中泛白,晶莹剔透,真真令人垂涎!
  
  “现在不甜不好吃,还要一个月才熟。”葡萄园主人米永海这么说着,却还是摘了一颗给我。的确不甜,但入口清爽,皮薄肉厚汁多,并无青果常有的涩味,已属佳品。若再经一个月的日照挂糖,其味定当甘鲜可口百吃不厌。
  
  “成熟下架的时候,这些葡萄还能长长一小半,到4至5厘米,含糖量达21%,可甜了!1909年曾获巴拿马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宣传部新闻科科长陈晓东似乎担心我想象不到宣化白牛奶葡萄(也叫白葡萄)的甜,其实曹禺先生的诗句“尝遍宣化葡萄鲜,嫩香似乳滴翠甘”早给了我无限向往。
  
  “我们宣化白葡萄的最大特点是能剥皮切片做菜,素有‘刀切牛奶不流汁’的赞誉,是宴席上的高档佳肴。”
  
  宣化白葡萄为何如此卓尔不群?“先是品种好嘛,那上面记着呢。”米永海指着一块“京西第一老藤”的碑说。我绕到碑后,见写道:“宣化自古以来以盛产葡萄而远近驰名,故得‘葡萄城’之誉。相传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通过‘丝绸之路’从大宛引来葡萄品种,唐代僖宗年间(公元874至890年),引入宣化弥陀寺,经过当地果农精心栽种,繁衍至今……”
  
  经过千余年的适应、进化,白葡萄与这一方水土业已融为一体。对此,65岁的张有深有感触,“15年前我就跑遍全国种葡萄的地方,带来新疆山东、东北等地的种子在这儿试种。现在我的园子里有26种葡萄,但说到好吃,还要数白葡萄。”
  
  碑旁的“第一老藤”,据鉴定现存年代最久,约有五六百年历史,其根粗直径约18厘米。藤蔓繁茂,从主根沿漏斗状支架均匀伸向四周;绿叶密匝,层层叠叠不留缝隙;硕果累累,像无数串翡翠装饰其间。整个葡萄架似巨伞倒撑,如绿莲怒放,奇特而美丽。
  
  陈晓东自豪地说:“这种漏斗架栽培方式,在世界上都是唯一的,在宣化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去年5月,‘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是全球第一个城市农业文化遗产。”
  
  除了政府为其立碑的“第一老藤”,米永海的葡萄园里还有13架“岳父的爷爷传下来的”漏斗架葡萄,“每年产量约七八千斤,收入10多万元。”“不担心销路,早早就有人来订。”他表示,相较于排架,漏斗架的优点是肥源、水源、光源集中,通风透光性好,产量高,适于观赏。头撞过葡萄的我笑着补充:“还有采摘方便。”
  
  虽然独一无二、优点多多,但因身处土地资源稀缺的城市,加之人们对传统农业的日益淡漠,宣化传统漏斗架葡萄园难免受到城市化的冲击,面积逐年减少,由盛时的1万多亩,到2010年只剩下不到2000亩。陈晓东可惜地说:“宣化曾有‘半城葡萄半城钢’之称,葡萄远销南洋与国外,后来产量少了,就不再出口。”
  
  2010年启动申遗后,宣化区把严控葡萄园面积作为底线,同时给予新增葡萄基地每亩1000元的种植补贴。经过三年努力,传统葡萄园面积“拓展了294亩,达到2355亩”(每亩地可搭3到5架),形成独特的城中传统葡萄园景观,并再次成为宣化的重要标志。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