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葡萄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乳山葡萄树“住”进避雨大棚 果品优良无公害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威海网·威海晚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32票  浏览318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5年4月29日 15:31

  时下,乳山一座座鳞次栉比的日光温室大棚内绿意盎然,渐成气候的设施农业方兴未艾。位于乳山寨镇的小康蔬菜开发园,在设施农业建设上,就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发展之路。今年,园区建起14座避雨大棚,用来种植葡萄,实现了农业生产由传统对抗型向现代适应型的转变。

  
  昨日,崔秀涛在大棚里查看葡萄长势。记者刘兴华摄

  葡萄树不再“风餐露宿”
  
  4月24日,小康蔬菜开发园里,经理崔秀涛正和工人们忙着为基地种植的葡萄搭建避雨大棚。
  
  “种葡萄的投资特别大,一亩地成本就要9000元。”崔秀涛说,如果没有防雨设施,葡萄在采果期遇雨就会出现裂果;地里排水不畅会引起烂根的问题,后期还极易出现病虫害。
  
  之前,崔秀涛的一个朋友种植了10亩露天葡萄,没想到在采果期遇到了下雨,损失惨重。“朋友种的葡萄长势好,产量高,着色也好,却因为在采果期出现这种状况,能不让人心疼吗?”崔秀涛说,这件事让他意识到,只有管理得当了,收入才能有保障。
  
  为了让基地里的葡萄向着生态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今年他在基地内建起了14座避雨设施大棚。“让葡萄‘住’进避雨设施大棚,我放心多了。”崔秀涛笑着说,大棚阻挡了病菌,也能阻挡雨水。
  
  果品质量优无公害
  
  谈及为葡萄搭建设施避雨大棚的初衷,除了受朋友遭遇的启发,崔秀涛也借鉴了自己种植黄樱桃西红柿的经验。
  
  在基地里,记者推开黄樱桃西红柿的大棚,一股温暖的气息扑面而来。再看大棚里面,黄灿灿的小西红柿挂满了枝头,煞是喜人。
  
  崔秀涛当时选择种植小西红柿之所以上棚,就是考虑到这种西红柿在市面上太常见,要想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力,必须在提高品质上多下功夫,所以就采用了上棚这种方式提升果实品质。此外,他还用腐熟的黄豆、动物粪便、孵化小鸡的蛋壳内膜做基肥。
  
  由于种出来的小西红柿独有一种芳香,口感酸甜适中,绿色无公害,崔秀涛的黄樱桃小西红柿在市场上备受青睐,今年卖出了每斤20元的好价钱,比去年翻了一番。目前,很多顾客慕名上门来购买。
  
  看到了黄樱桃西红柿的成功案例,崔秀涛认为,这种方式同样适用于葡萄种植。于是,今年他为基地里的葡萄全部搭建了避雨设施大棚。“上棚之后,可以控制水分,提高果实的品质。由于湿度控制住了,病害也不会传染,果实变得更加环保和干净。”崔秀涛说。
  
  设施栽培技术得跟紧
  
  和崔秀涛谈话间,又有顾客打来了订购电话。“刚刚订购出的这2箱西红柿能卖出500多元。靠质量赢市场和靠产量赢市场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崔秀涛自信地说,他相信用这种方式种出的葡萄也会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记者从市农业部门了解到,目前,乳山的葡萄基本上都是露天种植。有的年份雨水多,不仅会对果树带来一些病害,还对水果的品质有很大影响。搞设施栽培虽然投入比较多,但是可以提高葡萄抗灾能力,改变栽培小环境,使葡萄果实酸度降低、糖量提高、果粒增大,还可以调节果实生育期,拉长果实上市供应期。同时,减轻病虫侵害,减少农药使用。
  
  不过,农业部门工作人员也提醒说,发展设施栽培,不仅仅是简单地搭个棚子,跟进相关技术也尤为重要。果农还应不断优化品种结构,让葡萄产出更高效益。(记者 刘兴华 通讯员 张强 丁丽伟)
  
  延伸阅读
  
  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2万余亩

  
  近年来,乳山市积极顺应自然和市场规律,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有效规避了以旱灾、雹灾、霜冻为主的自然风险,实现了农业生产由传统对抗型向现代适应型的转变。
  
  据了解,目前全市设施农业种植面积已达2万余亩。其中,蔬菜面积已达1.5万亩,草莓面积达6000余亩。葡萄、油桃等水果面积有三四百亩。
  
  今年,乳山市还将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现代模式提升农业,推动设施农业向精细化、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年内将在全市建设和改造5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记者刘兴华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