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德:盐源苹果种植技术的推广者
身体瘦弱、戴一副眼镜的李兴德在嫁接苹果。图片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图由家属提供

【人物简介】
李兴德,男,汉族,四川盐源县人,1935年12月生,中共党员,高级农艺师。1965年7月毕业于原西南农学院园艺系果树蔬菜专业,同年参加工作,从事果蔬产业工作。1996年退休,2006年10月逝世。在30余年的工作中先后引进苹果、梨、桃等水果新品种257个,在盐源不同自然生态区域试验、示范、繁育和推广。
曾获国家民委、劳动人事部、中国科协授予民族地区科技先进工作者;获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职工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四川省星火人才培训三等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农业部687号荣誉证书;盐源县科技拔尖人才;盐源县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等各项殊荣30余项。
盐源,有着“离太阳最近、离城市最远”的西南最大绿色苹果生产基地。目前,全县苹果种植面积扩大到23.8万亩,生产鲜果34万吨,实现产值7.48亿元,全县近8万果农受益。
“盐源苹果能有今天的成绩,与种植技术推广的李兴德是分不开的。”谈到李兴德时,盐源县农科局副局长古嵘搬出了尘封已久的两大箱资料。“这些全是老李留下的。”苹果栽种、嫁接、修剪、施肥、套袋、采摘等一幅幅珍贵的图片再现当时的艰苦工作环境,身体瘦弱、戴一副眼镜的李兴德正在嫁接苹果。
“广泛引进苹果品种,通过消化、吸收、培育、试验、示范,李兴德逐步从145个苹果品种中选育出16个品种作为盐源的主栽品种,并主持完成盐源县苹果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古嵘介绍说,1981年,李兴德主持引进日本红富士苹果系列,经过15年的培育和推广总面积突破7万亩,其中长富二号红富士苹果在四川果树作物中注册,为盐源苹果产业的品种结构调整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年365天,父亲几乎都在和苹果打交道。他把一生都献给了盐源苹果。1982年的冬天,父亲去帮人修剪苹果的途中因路滑摔下自行车,左腿受伤,仍坚持帮人修剪苹果树,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导致肌肉萎缩,伤好以后走路有点瘸。”大女儿李世英说起父亲,更多的是理解与包容。从她记事起,父亲常常在外,不是在管理苹果树,就是在外学习考察,或者是引进新品种、选种、育苗。
“一身中山装、一个公文包、一顶草帽、一副眼镜,身体瘦弱。工作严谨、认真负责,平时随和、有说有笑。”盐源县农科局高级农艺师罗凉秀对李兴德的第一印象。
“1993年,李兴德在县上的大力支持下,组织盐井、下海等乡镇的6名果农和10名农技人员,远赴山东、陕县、河南等地考察学习当地苹果管理,梳花、疏果和套袋技术。从那以后,梳花、疏果和套袋技术逐步在盐源苹果生产区推广开来。”罗凉秀介绍说,1987年至1990年,李兴德主持苹果外贸出口工作,红星苹果累计出口267.444吨,为以后盐源苹果出口东南亚畅通渠道奠定了基础,为提升盐源苹果在世界的知名度作出了卓越贡献。
三十年风霜雨雪,三十个春夏秋冬。李兴德在盐源果蔬产业发展中,先后主持《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试验研究》课题,攻克了盐源多年未解决的霉心病、早期落叶病、桃小等多种病虫害的防控,挽回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主持完成盐源县第一个苹果无病毒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并经国家专家验收合格;主持编著发表《盐源苹果丰产栽培技术》、《苹果良种苗木繁育技术》、《盐源苹果早期落叶的发生及其防治》、《苹果霉心病的发生及其防治》、《盐源苹果乔砧密植丰产栽培技术》、《提高盐源苹果品质的途径》等技术资料,并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和应用,为盐源苹果产业的提升和快速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和支撑。

【人物简介】
李兴德,男,汉族,四川盐源县人,1935年12月生,中共党员,高级农艺师。1965年7月毕业于原西南农学院园艺系果树蔬菜专业,同年参加工作,从事果蔬产业工作。1996年退休,2006年10月逝世。在30余年的工作中先后引进苹果、梨、桃等水果新品种257个,在盐源不同自然生态区域试验、示范、繁育和推广。
曾获国家民委、劳动人事部、中国科协授予民族地区科技先进工作者;获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职工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四川省星火人才培训三等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农业部687号荣誉证书;盐源县科技拔尖人才;盐源县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等各项殊荣30余项。
盐源,有着“离太阳最近、离城市最远”的西南最大绿色苹果生产基地。目前,全县苹果种植面积扩大到23.8万亩,生产鲜果34万吨,实现产值7.48亿元,全县近8万果农受益。
“盐源苹果能有今天的成绩,与种植技术推广的李兴德是分不开的。”谈到李兴德时,盐源县农科局副局长古嵘搬出了尘封已久的两大箱资料。“这些全是老李留下的。”苹果栽种、嫁接、修剪、施肥、套袋、采摘等一幅幅珍贵的图片再现当时的艰苦工作环境,身体瘦弱、戴一副眼镜的李兴德正在嫁接苹果。
“广泛引进苹果品种,通过消化、吸收、培育、试验、示范,李兴德逐步从145个苹果品种中选育出16个品种作为盐源的主栽品种,并主持完成盐源县苹果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古嵘介绍说,1981年,李兴德主持引进日本红富士苹果系列,经过15年的培育和推广总面积突破7万亩,其中长富二号红富士苹果在四川果树作物中注册,为盐源苹果产业的品种结构调整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年365天,父亲几乎都在和苹果打交道。他把一生都献给了盐源苹果。1982年的冬天,父亲去帮人修剪苹果的途中因路滑摔下自行车,左腿受伤,仍坚持帮人修剪苹果树,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导致肌肉萎缩,伤好以后走路有点瘸。”大女儿李世英说起父亲,更多的是理解与包容。从她记事起,父亲常常在外,不是在管理苹果树,就是在外学习考察,或者是引进新品种、选种、育苗。
“一身中山装、一个公文包、一顶草帽、一副眼镜,身体瘦弱。工作严谨、认真负责,平时随和、有说有笑。”盐源县农科局高级农艺师罗凉秀对李兴德的第一印象。
“1993年,李兴德在县上的大力支持下,组织盐井、下海等乡镇的6名果农和10名农技人员,远赴山东、陕县、河南等地考察学习当地苹果管理,梳花、疏果和套袋技术。从那以后,梳花、疏果和套袋技术逐步在盐源苹果生产区推广开来。”罗凉秀介绍说,1987年至1990年,李兴德主持苹果外贸出口工作,红星苹果累计出口267.444吨,为以后盐源苹果出口东南亚畅通渠道奠定了基础,为提升盐源苹果在世界的知名度作出了卓越贡献。
三十年风霜雨雪,三十个春夏秋冬。李兴德在盐源果蔬产业发展中,先后主持《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试验研究》课题,攻克了盐源多年未解决的霉心病、早期落叶病、桃小等多种病虫害的防控,挽回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主持完成盐源县第一个苹果无病毒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并经国家专家验收合格;主持编著发表《盐源苹果丰产栽培技术》、《苹果良种苗木繁育技术》、《盐源苹果早期落叶的发生及其防治》、《苹果霉心病的发生及其防治》、《盐源苹果乔砧密植丰产栽培技术》、《提高盐源苹果品质的途径》等技术资料,并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和应用,为盐源苹果产业的提升和快速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