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若羌:打造中国最优红枣基地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农民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72票  浏览165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9年1月05日 12:45
  若羌,一个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缘的新疆边陲小县,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经济落后,全县共有农牧民1.3万多人,有耕地16万亩。在发展当地农业经济过程中,经过很多次试种其它农作物失败后,该县终于确定了适应性最强的红枣,仅用了八年时间,就使全县种植面积达到了12万亩,“楼兰”红枣年产量已达1.35万吨,预计2008年农牧民人均红枣纯收入5800余元,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77%。如今,红枣已成为若羌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种红枣,若羌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前不久,笔者随同农业部人力资源中心副主任、自治区农业厅副厅长刘英杰一行,到新疆巴州调研农民持续快速增收机制建立情况。
  
  来到若羌库尔贵村,二十多栋二层小洋楼,整整齐齐排列得煞是养眼。在一家新院落,调研组长刘英杰亲切地同61岁村民孙力聊起了红枣。
  
  “自从县里2001年号召发展红枣,我就将16亩承包地全栽了枣树,没想到真搞对了路子,这几年的收入是一年比一年高,2007年27亩就挣了22万多元,2008年多承包了7亩,又挣了30多万元,家里已经有了几十万元存款,还新盖了这栋二层小洋楼。”孙力说。
  
  “现在家家户户几乎全都栽了红枣,大都是2005年开始挂果,亩产差不多都有三四百公斤;这几年红枣好卖得很,价格也越来越高,2008年枣大都卖到了35元/公斤,除去本钱,平均每亩枣能挣上万元,存款上10万元的农户多得很,有一两家还成了百万元户。”一提起红枣,孙力就欣喜地道个没完。
  
  “看我和乡亲们的收入都很高,大学毕业、工作十五年的大儿子,也辞掉乌鲁木齐的'铁饭碗’工作,回来和我一起种红枣,我打算2009年再多承包些枣树地,争取三年内达到100万元的存款。”
  
  他还告诉我们,以前大家都一样,就是种小麦和玉米,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种棉花,16亩地最多收入1万元,勉强能维持家庭开支,因为没钱,他22年都没回过宁夏老家,可种了红枣的这几年,他年年春节都回去看望九十高龄的老母亲,2008年又按照村里的统一规划,新盖了这栋接近200平方米的二层小洋楼。
  
  对村民靠红枣实现了快速增收,一同调研的若羌县委常委阿里木·阿巴拜克表示:“我县有耕地16万亩,红枣面积就达12万亩,共计1400万株,初步实现了从红枣零星种植到建设中国西部优质红枣核心区,从红枣传统粗放管理向科学栽培管护的重大转变,实现了绿洲生态明显改善和农牧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的双赢目标。”
  
  “预计2008年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7612.3元,比2000年的2074元增加5538.3元。”
  
  经过八年时间的发展,若羌县相当一部分农业村都如库尔贵一样,成了红枣专业村。全县形成了“一县一品”和“一乡一品”的格局。当地人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是红枣,最喜欢的也是红枣。
  
  规模化,若羌欲打造中国最优红枣基地
  
  近两年的夏秋季节,因为有了快速发展的“楼兰”红枣,许多人不辞辛劳地辗转来到了这里。而在几年之前,一提到若羌,人们大多想到的是“交通不便”、“新疆死角”、“漫天黄沙”等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词汇。
  
  若羌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缘,只身抗争着塔克拉玛干、库木塔格、库鲁克三大沙漠,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每年沙尘天气接近200天,是新疆最艰苦边远的五类地区,虽然行政面积有20.23万平方公里,但阿尔金山高寒山区、罗布泊高温荒漠面积就约占70%,绿洲面积也就6万平方公里左右,仅有耕地16万亩。
  
  由于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到2000年时,该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还只有2074元,发展什么产业才能促进全县1.3万多农牧民的增收致富,并能改善生态环境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县委县政府。
  
  在上级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反复进行科学试验、试种,若羌终于摸索出发展红枣这条两者兼顾的理想之路。他们按照国家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自治区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的战略部署,于2001年提出并全面实施了红枣产业发展战略,制定了《若羌县红枣产业发展纲要》,设立了红枣产业发展基金,成立了若羌县红枣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实行了县级领导包乡镇、县直部门包村组、科技人员分片承包的有效机制,经过各族干部群众八年时间的艰苦奋战,使全县红枣面积达到12万亩、鲜枣总产1.35万吨、农牧民人均红枣纯收入5800余元的良好效益。
  
  据若羌县人大党组书记姜华介绍:“为促进红枣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县近几年来共向农民兑现了《若羌县红枣产业发展纲要》优惠政策奖励资金330多万元,发放国家退耕还林工程款3094万元,受益农户达95%以上。”
  
  “我县还切实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要求,组织动员各族群众为红枣产业捐款捐物价值达600多万元,调运优质枣苗1300多万株、油渣11000余吨、钾肥330吨,购进枣树科技管理书籍11000余册、枣树管护工具18500把(台),争取喷雾器3000台,全部以赠送或财政补贴的方式发放给全县广大枣农。”
  
  标准化,得益于科学化战略稳步推进
  
  在大力推进规模化生产的同时,若羌县还不断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服务工作,将红枣的无公害、绿色有机红枣生产全过程纳入了标准化轨道,制定和严格执行优质红枣生产技术规程,按要求对红枣质量进行监督检验,千方百计杜绝不合格红枣进入市场,以确保红枣产业的健康发展。
  
  若羌县农业局局长禹陆平就红枣的标准化生产,向笔者作了详细介绍。
  
  成立森防队伍,对全县枣树病虫害防治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建立枣树病虫害及有害药物、残留药物经销和使用的责任追究体系。大力推进森防工作机械化,切实提高病虫害防治效率和水平。
  
  全面实施以枣树整形修剪为主的生产技能培训,通过召开现场会等形式,充分发挥聘用专家的作用;发挥好红枣技术协会的传、帮、带作用,努力提高枣农科技素质。采取政府特殊津贴的政策,来培养农民技术员、土专家,目前已有11名农民技术员享受了此津贴。
  
  为提高红枣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强红枣管理的技术水平,若羌县成立了红枣科技服务中心。投入科技经费完成了《若羌红枣与气候》等107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组织专家编写了《若羌红枣标准化体系》和《若羌红枣营销手册》,制定了《若羌红枣地方标准》,首创了定向开沟、铺膜栽植模式。实行了科技特派员制度,及时转化和应用红枣科技成果。建立了覆盖县、乡、村的三级农业技术协会和科普协会。
  
  在科研合作方面,该县与河南新郑枣树研究所合作建立了若羌枣树研究所和优质红枣品种示范园,与新疆大学生命与技术学院就红枣产学研达成了长期合作协议,从河北大学枣树研究中心、山西红枣协会聘请一流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及时翻译和提供少数民族农牧民所需技术资料。
  
  他们还鼓励农机部门和各族群众发明改进枣树实用工具,由该县发明改进的枣树机械化移栽器、机械化深施肥器和环剥器等多种实用工具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对于科技在红枣产业中的作用,县委书记郝建民认为:“新科技、新技术的全面推广应用,使若羌初步实现了红枣产业'栽植良种化、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有机化、装备现代化、管理集约化、枣农知识化、经营产业化、效益最大化’的'十化’目标。”
  
  产业化,在红枣热销的喜悦中漫步
  
  就如何提升若羌红枣产业,郝建民认为,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若羌红枣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发展农业产业化,就必须扶持龙头企业和培育农村经济组织,只有发挥好他们的作用,才能让我们的品牌红枣走向更大市场。
  
  为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目前若羌已引进郑州奥星集团、新疆金泉枣业有限公司等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驻,并大力扶持县内红枣龙头企业及枣酒、枣饮品等相关产品加工企业,楼兰干鲜果品交易市场和保鲜库也正在加紧建设。
  
  本土企业新疆楼兰红枣开发公司,以若羌红枣为原料生产的“楼兰”系列红枣制品,市场上供不应求,除满足国内需求外,还畅销国外。“虽然2008年的鲜枣价格比去年上涨了3至5元,但我们公司还是大胆敞开收购,尽管购入了近2500吨,这依然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该公司一负责人如是说。
  
  河南奥星实业公司2008年5月落户若羌,投资组建了新疆若羌好想你枣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岳东现在谈到公司为何不远千里到若羌投资建厂时表示:“若羌出产的红枣是世界上最好的红枣,作为全国最大的枣产品加工企业,应当与最佳的原料捆绑在一起。
  
  与此同时,农村经济组织也应运而生,开始在红枣产业链中发挥作用。
  
  2008年9月,铁干里克乡托格拉克勒克村的14家农户、6位个体户和技术员,在当地政府和基层的支持下,组织成立了塔里木红枣合作社
  
  该合作社根据枣树生长及挂果情况,暂定每亩2000至3500元的承包费,反租倒包入社农户的红枣地,由出租地上的农民管理,地里的间作物由农户自管自收。目前,该社枣树产量亩均接近400公斤,较2007年增长了3至4倍。2008年累计支付劳务费6万多元,入社农户实现了“耕地租金+间作收入+政策惠补+劳务收入”的多元化收入。
  
  副乡长罗天鹏认为,这种合作经营模式,对那些年老体弱、缺乏劳力或红枣管护技能较差农户,增收作用尤为明显。以前红枣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在大龄树丰产管理方面存在不足的托格拉克勒克村,这一状况在2008年得到了明显改观,特别是由塔里木红枣合作社统一管理的红枣地,已成为该乡农民群众观摩学习的示范田。
  
  据了解,塔里木红枣合作社,已取得了产品注册商标,同北京、广州、温州等地销售商签订长期合同,在促进农户增收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较快发展。他们在2008年春季收购剪下的废枝条制成接穗销往全疆各地创收;秋天又在销售自产红枣的同时,还收购了周边农户的红枣21吨,进行清洗、分选和精细包装,销售到了全国各地市场,获得良好经济效益。
  
  品牌化,政企联合打造文化“楼兰”
  
  为增加“楼兰”红枣的知名度,不断开拓红枣市场,提升若羌红枣的产业化经营水平,该县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主要形式,连续举办了四届“楼兰红枣文化节”,并坚持适时安排各红枣企业、合作社等赴全国各大中城市参加各类展销评比活动。
  
  2008年的9月20日,在“新疆若羌首届楼兰文化节暨楼兰红枣节”上,吾塔木乡农民买买提吐尔逊的一棵20年红枣树,就被拍卖到了2.08万元的天价。
  
  据了解,近几年“楼兰”红枣先后被授予“新疆十大农业名牌产品”、“中国红枣优质产品一等奖”、“中国红枣之乡”等荣誉称号。
  
  对若羌县发展红枣产业所收到的良好效益,刘英杰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调研报告中是这样肯定的:红枣产业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它使若羌农民的人均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是该县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坚持面向市场、发挥优势、重点突破、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做大做强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的科学体现。
  
  就在笔者快要截稿时,又从自治区农业厅传来喜讯,为保护以外向型农业为主的南疆地区,尤其是处在新疆第二条向东出疆通道上的若羌红枣产业不会遭到外来物种的入侵,自治区已经做出规划,将在开通不久的315国道若羌段上建立植物检疫站。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