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凤山县大石山区10万亩核桃树种出“核效应”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陇南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13票  浏览177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9年9月28日 17:07

  新华社记者张周来何 程

  曾经难觅生机的灰黑岩溶石丛如今绿意盎然,漫山遍野的核桃昭示着又一个丰收年……处于贫困大石山区广西凤山县经过多年摸索,通过大力发展核桃种植,成功走出了一条既能治理石漠化、促进生态建设,又能使山区农民增收的双赢之路,10万亩核桃树种出了生态致富的“核效应”。

  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地区生态环境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石漠化地区的群众也由于生产生活环境恶劣,缺少经济来源而普遍贫困。少数民族地区、老区凤山县是新时期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全县9个乡镇中有8个遭受石漠化侵袭,全县石漠化、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达74517.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2.86%。全县20.14万人口中有7万多人口处在贫困线以下,其中绝大部分都生活在石漠化非常严重的石山区。

  “由于可耕地少,越是石漠化严重的山区,农民越是要想方设法挖掉石缝中的植被种庄稼。”凤山县县长黄德意说,“这样一来不仅石漠化现象更加严重,石漠化地区的农民也因为生产生活环境恶劣而长期无法摆脱贫困。”

  为了治理石漠化,改变石漠化地区农民生活贫困面貌,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凤山县先后探索了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推广沼气、建地头水柜等多种措施。

  “虽然这些措施在推进石漠化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石漠化地区农民生活贫困的问题。”常年致力于石漠化治理的凤山县水果生产管理局局长张武贵说,“封山育林措施提高了凤山县的林地灌木覆盖率,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但是农民的经济利益被忽略了。”

  经过多年探索和比较,凤山县发现核桃是石山地区治理石漠化最好的树种。核桃不仅能够适应石漠化山区恶劣的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还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广西大学林学院教授赖家业说,核桃树是石漠化治理的优势树种,核桃树庞大的地下根系和巨大的地上树冠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功能,对山区减轻旱灾、洪灾,减少泥石流发生,避免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以前凤山县的扶贫工作主要是加大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修路、修地头水柜,甚至给贫困群众盖房子。但是由于贫困地区群众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有锅没东西煮,有电也没电器用。”黄德意说,由于在石漠化地区种植核桃树投入较少,管理技术相对简单,丰产期后收成好,并且挂果期长达几十年,种植核桃树成为石漠化山区农民比较好的选择。

  骆尚球是凤山县中亭乡柏林村的农民,2001年开始他先后在石漠化很严重的山头种上了38亩核桃树,目前已经有部分挂果。“以前是在山上种玉米,一亩地只能有100元左右的收入;现在全部种上了核桃树,丰产期后每亩可以收获2000多元。”骆尚球说,“再过几年我的核桃都结果的时候,每年都会有七八万元收入,那就很不错了!”

  在凤山县,像骆尚球这样已尝到种植核桃甜头的农民还有很多。据统计,核桃种植目前已经惠及全县9个乡镇中的1.28万农户。截至2009年8月,凤山县核桃种植面积已达10万亩,预估盛产期年产核桃1.8万吨,产值3亿元左右。

  “我们计划‘十二五’期末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要发展到21万亩,力争把凤山县建设成广西最大的优质核桃果油兼用基地县。到那时不仅全县的生态环境会好起来,核桃也将成为凤山县农民持续增收的经济增长点!”黄德意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