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楼秀球:对义乌枣的一份坚守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金华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89票  浏览74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1年9月05日 11:45
  昨日下午,楼秀球位于夏楼村的枣博园。门房内,一筐筐鲜枣,整齐地摆放在地上,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制作蜜枣,枣香扑鼻。
  
  楼秀球穿着一件他妻子在集会上买来的30元地摊货,两只裤脚卷到了膝盖上,脚上的皮鞋沾满了泥巴,鞋身已经开裂,正帮着搬运工人们刚采摘来的枣子。现在是鲜枣出产期,有时一天他能接到一百来个四面八方的订货电话,如此高强度的来电频率,让他的耳朵时常发疼。
  
  楼秀球种枣35年,是远近闻名的能手。近年来,他把自己全部积蓄投入这片100多亩的山林中,悉心耕耘。
  
  有很多亲友对他的行为“很不满”,觉得他年纪大了,安安心心退休养老就好了,何必弄这么大的一个产业。但楼秀球每次都是一笑而过。
  
  他最喜欢的一首诗是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里面有一句话一直感染着他:“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他说他也有同样感受,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因为,他对义乌枣同样爱得深沉。
  
  种下枣树收获希望
  
  种枣制枣,是义乌传统作业形式之一,夏楼村已有近700年的种枣历史。楼秀球小时候,全村几乎家家户户有枣林,还有一个很大的枣子加工厂,枣子是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枣树和枣子在众多义乌人的心中留下深深印迹,很多人怀念着往日关于枣的种种光景,楼秀球就是如此。
  
  他怀念儿时村子里四五百亩的枣林,大人们辛勤劳作,小孩们则享受摘枣晒枣的乐趣和亲友赠枣的情谊……总之,一幕幕关于枣的场景,已经成为他儿时记忆的主要内容。
  
  1976年,高中毕业的楼秀球,在自家近两亩的自留地里种上枣树。之后他先后做过村委会会计、乡长等公职,但从未停止种枣树。干好本职工作外,楼秀球其余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他的枣林里。
  
  他不辞辛苦,虚心向当地老农学习,向专家请教,日积月累,他种枣树的经验愈加丰富,从育苗嫁接到病虫防治,从修剪移植到新种培育,直到枣子的加工与存放,他都颇有研究。他的枣林也由原来的两亩发展到今天的100多亩。
  
  2006年11月,楼秀球开始创办华绣枣类研究所,至此,他的“枣林”越来越有名堂。为经营自己的枣林,楼秀球先后投入100多万元资金,这是他多年来的所有积蓄。如今他家里房子没有买,家具用了多年还不曾换。这让他的亲戚朋友难以理解。楼秀球还常鼓励身边的人种枣树,并主动向他们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和帮助。
  
  看着满山坡茂盛的枣树,满枝头鲜亮的果实,他心里充满自豪和满足。“我种下的是枣树,收获的是希望,义乌大枣的希望。”楼秀球笑着说,“我看着满山坡的枣林,就像回到了过去,很幸福!”
  
  义乌枣的前景会更好
  
  楼秀球说,义乌种枣历史悠久,如今却只有后宅、大陈、城西、上溪等地的一些村子还有较大的枣林。鼎盛时期,义乌的枣林有1万多亩,现在不足1000亩。如此大的落差让楼秀球感到很心疼。他说,枣林剧减是有原因的,公社集体化后,国家重视粮食生产,枣子的价格大幅回落,村民们不得不砍掉枣树种水稻,使枣树越来越少。另外,随着义乌经济的发展,很多人选择下海经商,原本种枣的人也逐渐转行。义乌现有的枣林,面临着日趋荒芜的危机。
  
  也曾有亲友拉楼秀球“下海”,但他不为所动,还是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他不仅要建立一片枣林,还要建立一个农业观光科普园林。
  
  通过努力,楼秀球延长了枣子的采收期,引进培育了形色各异、美观美味的品种,如美人指枣、旗鼓枣、变色枣等。
  
  除枣子外,他还聘请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致力于国内外名优水果品种的引进、改良、示范和推广。他们自制的“华秀”牌金丝蜜枣,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欢。
  
  如今,楼秀球和他的“华秀”枣类研究所逐渐为人所知。在历年的金华农交会、义乌森博会上,他的枣子引人注目,受到国内外客商的青睐。一些客商为竞购枣子,特地到他家里下订单。
  
  但由于产量有限,楼秀球对客户进行限量供货,以便让更多的人品尝到义乌蜜枣。
  
  楼秀球说他时常进入一种状态:这片偌大的枣林都是他的孩子,他在抚育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成人。义乌枣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承载着义乌人的记忆和情感,绝对不能放弃。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