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水果折射大贸易 自贸区需要标准化建设
好水果更要快通关
来到泰国农业部农业技术厅农产品质量办公室时,略显拥挤的办公室内堆满了文件,电话铃声不断响起,几十位工作人员都在忙碌着,这里不仅负责泰国所有农产品出口商的注册工作,还负责向全国农民发放产品质量认证书。泰国的果园、加工厂和出口商必须在这里注册、认证后,才能向中国出口水果。
农产品质量办公室主任乌泰博士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已经注册的经营中国市场水果出口商180多家,实际运营的近100家。泰国土地富饶、气候适宜,农产品质高量足,而中国人口多、市场需求大,所以泰国农产品在中国市场有很多机会。尤其是泰国水果,果鲜味美,非常适合亚洲人的口味。随着中国民众日益富裕,泰国高品质水果在中国销路越来越好。
乌泰高兴地告诉记者,几个月前,泰中刚刚签署《关于双方经昆曼公路进出口水果检验检疫要求的议定书》,这有助扩大泰国水果从陆路出口中国。作为监管水果质量的官员,乌泰清楚地记得,2003年泰中取消108种蔬菜和80种水果产品贸易关税后,次年就签署了《泰国热带水果输华检验检疫条件议定书》,扩大了榴莲、龙眼、山竹等5种水果出口中国的途径,除海运、空运外,泰国水果开始从陆路进入中国。目前,陆路通道一条是从泰国穆达汗口岸,经老挝、越南,经广西凭祥进入中国;另一条是从泰国清孔口岸,经老挝通过昆曼公路,经云南磨憨进入中国。
由于泰国各地气候差异,水果收获季节不同,在北部和东部地区,榴莲、龙眼等水果5—7月产量最高,而南部直到年底还可采摘,所以泰国对中国出口水果可保持较长时间,一般都在半年以上。目前,泰国出口中国的水果在种类和数量上都多于其他国家,种类上包括榴莲、山竹、龙眼、红毛丹、芒果、香蕉等20多种,数量上占中国水果进口市场的25%左右。2010年泰国出口中国最多的新鲜水果是榴莲、龙眼和山竹,分别为21万吨、16万吨和10万吨,三种水果总价值82亿泰铢。
经过探测,泰国不少地区土壤中有贝类残骸和特殊岩石,使得水果味道明显好于其他地区。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相比,泰国雨水相对分散,不会造成水果过分吸水,影响果肉品质。泰国果园多为大面积种植,不像有的东盟国家采取混种方式,因此能大量采摘。在交通方面,泰国道路等基础设施良好,可以保证水果的快速运输。
谈到泰国水果出口中国存在哪些问题时,乌泰说,泰国出口商抱怨最大的是中国对泰国水果征收高额增值税,达到13%,极大地增加了出口成本。有些地方还征收中国**没有明文规定的一些费用,让泰国出口商叫苦不迭,比如一箱5千克的芒果,在泰国收购价格大约50元人民币,除了正常支出外,还有30元左右的不正常支出,通过老挝、越南运输时,也需要一笔额外费用。一些泰国出口商表示,部分时期水果出口利润很低,果农、出口商根本赚不了多少钱,只是为了维持市场占有才没有停止经营。
比起运输的昂贵和不便,乌泰认为,向中国出口泰国水果“通关不便甚于运输不便”,因为通关不便对新鲜水果损坏更大。在陆地关口,水果到达中国后都要进行转货,然后继续运输,有的关口还要求对水果进行防疫处理。比如龙眼,必须从冷藏集装箱卸货,使用无冷藏功能的小型车辆搬运到常温、甚至高温房间,进行杀虫处理。多次的搬运和温度的骤然变化极易损坏新鲜水果。海运也面临同样的通关不便,泰国水果一般被要求在香港打开集装箱,进行转货或者检疫。
另外,在个别关口上,对防疫标准和植物害虫的界定等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此外,中国—东盟贸易区运行过程中,缺乏政府层次和执行部门的经常性沟通,没有相关机构处理具体事务,如果出口水果遇到问题,只能在关口进行协商,影响通关过程。
乌泰说,中国一直是泰国农产品出口的巨大市场,相信水果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今后中国民众能够更便捷地吃到更高品质的泰国水果。
优势互补
丁刚
推动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关键,在于优势互补。水果生产是东盟的经济强项,也是其扩大对华出口的优势所在。
巩固优势,创造更多有利于优势发挥的机会,不应只是拥有优势一方的关切,也应成为另一方努力的目标。帮助对方就是帮助自己。为对方的优势创造条件,也会有利于自身优势的更好发挥,这才是优势互补的意义所在。
今年以来,一些东盟媒体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双方在一些领域中出现的竞争,给予了不少关注。某些西方媒体甚至借机利用这个问题来渲染“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并不能带来互利双赢。
从自贸区的长远发展来说,我们不应忽视竞争的一面。在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双边经贸关系的过程中,需要更多考虑如何在竞争的领域和产品中,寻找合作机会。但同样重要的是,在优势互补的领域和产品方面,应加强通关检疫等标准的协调,创造贸易交往的便利,以扩大互利共赢成果。后者在自贸区建立初期可能更为重要。
从目前的情况看,东盟对华水果出口中出现的问题并不十分复杂,通常也是一些自贸区在建成初期的磨合中出现的问题。只要双方能够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就相互协调拿出具体方案,一项一项地逐一解决,并通过必要的行政手段推动落实,就可以在短期内达到较好效果。
自贸区如同一个复杂的机械系统,其正常运行不是只靠一个“零关税”的协定就能保证,还需要不断调试这个系统中的不同部件,使之能顺利运转,最终形成双方认同并能共同遵守的海关等各种标准。
标准建设是自贸区的基础工作,如果中国与泰国、越南等东盟国家能在水果进出口领域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标准,让中国老百姓吃上更多新鲜味美的“放心水果”,相信也会有利于推动其他贸易领域的标准化建设。
加快协调
暨佩娟
中国市场上的进口水果中,芒果、菠萝、西瓜、榴莲和香蕉几乎全部来自东盟国家。过去很难买到的“水果之王”榴莲和“水果之后”山竹褪去了“皇家水果”的光环,成为中国城市很多寻常百姓喜欢的水果。根据联合国的数据,目前,东盟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进口水果来源地,中国从东盟进口的水果总额已经超过了中国水果进口总额的80%。
自2000年以来,泰国、越南和菲律宾分别成为中国从东盟水果进口的三大来源地。去年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实施,享受“零关税”政策的超过7000种商品中,10%左右是农产品和食品。一些东盟国家也开始开拓新的对华出口水果品种。
东盟对中国的水果出口还面临着一些挑战。有评论认为,中国—东盟水果贸易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非关税壁垒。中国和泰国在实施“零关税”的同时,都加强了对进口水果的卫生检疫。然而,中国和东盟各国水果生产都还缺乏“绿色意识”,“卫生、营养、无污染”的标准并未完全普及。
东盟秘书处资源发展事务局自然资源项目主任宋沙克博士对笔者表示,东盟对中国水果出口面临两方面挑战:第一是中国与东盟之间存在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自从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以来,双方水果贸易中关税壁垒的作用已经大大降低,但很多细则还有待东盟各国与中国农业部进一步商讨;第二是东盟各国与中国在法律法规、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SPS)上还存在不同。例如,出口国需要填写的相关表格不同,要求的具体步骤也不同。为能达到中国在法律法规和SPS上的要求,东盟各国需要提前做出一些适应性安排,这要花费很多时间以及人力资源成本。
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SPS,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不会说“我相信你”就放松了检疫标准。事实上,各国的SPS日趋严格。早在2002年,东盟与中国就签订了农业方面的谅解备忘录,也成立了工作小组推进双方的合作。但长期来看,针对单个水果产品,还需要各国分别与中国进行一对一的对话,协调卫生检疫的标准。泰国、越南、菲律宾等东盟的主要对华水果出口国希望能够加快这一进程,以便推动更多的东盟水果进入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