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秋苹果收购价格持续走低
10月17日一大早,桥头镇孟家庄苹果收购商李洪明就被前来排队卖果的果农嚷醒。他麻利地穿上衣服,习惯性地拿出木板制作的价格牌,支放在收购点前的路崖子旁。收购点开市了。
苹果收购价较去年平均下降1/2,大次果和烂果价格下降约2/3
红富士一、二、三级混果,每公斤收购价为2.2元到2.4元;准备出口的红富士一、二级混果,每公斤为2.6元到2.8元;大次果收购价为0.8元/公斤;烂果0.2元/公斤……据李洪明介绍,今秋的苹果收购价比去年平均下降了1/2,大次果和烂果价格下降了约2/3。果农们失望的表情也证明,这又是一次几年不遇的“寒冬”。
价格较去年下降1/2,果农卖果大喊“赔”
时至8时,桥头镇孟家庄各收购点相继开市。来自荣成、文登的果农们纷纷赶来,在各收购点前排起来了长队。荣成市埠柳镇孔家村的孔宪荣就是其中的一位。
“到现在,3亩地还没卖到一个数!”提起今年的苹果价格,孔宪荣禁不住地叹息起来。他说,孔家村是苹果种植大村,村里有收购商,也有冷封库。他之所以大老远赶到孟家庄,就是想卖个“好价钱”。
“村里的价格一斤比这低一毛钱,还不给现钱。老百姓没什么奔头,咱忙活一年就想多卖点钱,攥在手里踏实。”孔宪荣说完,点上一支烟,蹲在一旁等候收购商验果。
此时,李洪明已经忙得不可开交。在他身旁,还不时有果农前来催促,嚷嚷。“去年,我们赶到门上收果,今年四面八方的果农赶来排队。”两年截然不同的收果场面让李洪明多少有些摸不着头脑。
“太便宜了,怎么也得一块。”
“不行,现在就这个价。”
为了多卖些钱,孔宪荣与李洪明讨起了价钱。
“照去年,这都是1.6元的果,今年一块钱都卖不到。”看着车里几十筐红灿灿的苹果,孔宪荣怎么也不忍心卖。沉默片刻,他开动了三轮车,直奔附近别的收购点,期待卖上“高价”。
与孔宪荣一样,当天,在孟家庄各收购点不绝于耳的讨价声中,不少果农在卖与不卖中掂量、犹豫。从埠柳镇赶来的孙庆才转悠了一上午才把11筐苹果卖掉。“收购商要求高,苹果难卖不说,价格这么低恐怕还捞不回本钱!”孙庆才感叹地说。
孙庆才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春天,一袋果树使用的复合肥价格160元左右,一亩苹果平均需要10袋,花费1600元左右,一个苹果袋为0.03元,一亩地至少要用2万个,费用为600元,再加上农药、追加肥、人工费等,一亩苹果的成本超过了3000元。按照5000斤/亩的产量,平均价格1.6元/公斤计算,每亩地的收入为4000元。
据了解,今年以来,由于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上涨以及套袋、用工等投入的增加,苹果的生产成本同往年相比高出不少。今秋苹果收购价格持续低开,已引起了一些果农的焦虑。他们担心,如果苹果价格再大幅下降,可能会增产不增收。正如孙庆才说的一句俗话:“地瓜根根削了皮,果农剩不了多大点儿了。”
产量增加、需求不旺“拖累”价格走低
谈及今秋苹果价格走低的原因,不少收购商表示,苹果产量增加、需求不旺是主因。
从国内市场看,今年也是个丰收年。日前,全国苹果产销形势分析会透露,今年苹果生产适逢大年,全国苹果产量将比去年增产,预计山东苹果总产将达到780万吨,陕西的产量预计达到800万吨。就威海而言,仅桥头镇,今年的苹果产量预计超过6.5万吨,比去年多2万吨。
从以上的数字不难看出,我市苹果面对国内外市场的双重夹击:一方面,国际市场苹果产量增加,对中国苹果出口需求将下降,对我市苹果出口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国内陕西、山西等地苹果提早上市,而且产量高、上色度好,价格低廉,直接打压了威海苹果的价格。
眼下,正值收购苹果的旺季。看着价低质好的苹果,文登苹果收购商杨学林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现在,冷风库的苹果还没处理掉,哪有心思收新果。”杨学林说,去年秋天,由于对今年苹果市场预期过高,他和许多收购商一样,以每斤2.3元的价格收购了大量苹果,存入了冷风库。结果经一年的冷藏,出库价格比入库价格还要低,他们大都亏损,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冷风库苹果大赔不仅严重挫伤了收购商今年收购入库的积极性,还使得大量收购商背负债务,无剩余资金收购苹果,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苹果价格。据介绍,去年60%的苹果直接进入冷风库,40%流入市场销售,而今年只有30%的进入冷风库,其它的都进入市场进行销售。
此外,今秋苹果个头普遍偏小,也直接影响到了果农的收益。据桥头镇果树站站长岳军华介绍,今年苹果看起来结果数量很多,但果实个头较小,直径在75毫米以上的苹果仅占30%,而往年则占到60%以上。究其原因,岳军华说,果农不科学地留果套袋是造成个头小的主要原因。比如,按照标准要求,一亩地套袋数量在1.5万个到2万个,而果农们大都超出这个数,有时达到3万/亩。在这种情况,过多的苹果争夺一定的养分,造成苹果普遍长不大。从长远看,这对果树今后的成长非常不利。)
提高果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种植是出路
可以说,持续低迷价格让今秋的苹果市场早早地飘荡出丝丝寒意。那么,在这场价格困局中,果农们该如何寻找新的生机?如何才能引导市场低开高走呢?
对此,岳军华说,从近几年苹果的市场行情看,果品质量竞争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和关键。高品质的苹果不仅是本地果农之间竞争的有力砝码,而且是威海苹果与外地苹果开展市场竞争的法宝。“今年,国内市场苹果虽然产量增加,但高档果供给仍然不足。前段时间,我们到烟台栖霞等地考察时发现,他们的一级红富士收购价格达到每公斤3.6元。”岳军华说。
对于岳军华的说法,桥头镇果农王歧山深有感触。“我一天卖了60筐苹果,40筐是小的。大的2.4元/公斤,小的才1.1元/公斤。”王歧山说,因质量差异,苹果质量差价非常大。据了解,近年来,苹果质量差价呈扩大趋势,一级果和二、三级果之间已经由最初的差别0.1到0.2元,扩大到0.5到0.6元,有的甚至差一半以上。
“推广标准化种植是提高果品质量的重要途径。”岳军华说,目前,我市部分乡镇已开始推行标准化种植。去年,桥头镇的碑鲁村建起了一个300亩的标准化苹果种植示范园,从苗木采购、化肥供应,到农药喷洒、果枝修剪,全部都由果树站提供统一管理标准,果农要按照此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管理,否则就享受不到政府提供的相关补贴。去年秋天收获时,产出的苹果经有关部门检测,29项控制指标全部达标。今年,方吉村、埠上村也开始推行标准化管理示范园。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面对今年的苹果市场,不少果农把以往的集中采改为分期采收。据介绍,面对不利市场,苹果价格越低,多数果农越慌张,如果仓促出手,大很难卖出好价钱,因此,要适时出手,注重质量分类,把优质苹果作为保证收入的主要源头。同时,不少收购商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立足国内东北三省、江苏、枣庄、济宁等地市场的同时,大力拓展俄罗斯等国外市场。
苹果收购价较去年平均下降1/2,大次果和烂果价格下降约2/3
红富士一、二、三级混果,每公斤收购价为2.2元到2.4元;准备出口的红富士一、二级混果,每公斤为2.6元到2.8元;大次果收购价为0.8元/公斤;烂果0.2元/公斤……据李洪明介绍,今秋的苹果收购价比去年平均下降了1/2,大次果和烂果价格下降了约2/3。果农们失望的表情也证明,这又是一次几年不遇的“寒冬”。
价格较去年下降1/2,果农卖果大喊“赔”
时至8时,桥头镇孟家庄各收购点相继开市。来自荣成、文登的果农们纷纷赶来,在各收购点前排起来了长队。荣成市埠柳镇孔家村的孔宪荣就是其中的一位。
“到现在,3亩地还没卖到一个数!”提起今年的苹果价格,孔宪荣禁不住地叹息起来。他说,孔家村是苹果种植大村,村里有收购商,也有冷封库。他之所以大老远赶到孟家庄,就是想卖个“好价钱”。
“村里的价格一斤比这低一毛钱,还不给现钱。老百姓没什么奔头,咱忙活一年就想多卖点钱,攥在手里踏实。”孔宪荣说完,点上一支烟,蹲在一旁等候收购商验果。
此时,李洪明已经忙得不可开交。在他身旁,还不时有果农前来催促,嚷嚷。“去年,我们赶到门上收果,今年四面八方的果农赶来排队。”两年截然不同的收果场面让李洪明多少有些摸不着头脑。
“太便宜了,怎么也得一块。”
“不行,现在就这个价。”
为了多卖些钱,孔宪荣与李洪明讨起了价钱。
“照去年,这都是1.6元的果,今年一块钱都卖不到。”看着车里几十筐红灿灿的苹果,孔宪荣怎么也不忍心卖。沉默片刻,他开动了三轮车,直奔附近别的收购点,期待卖上“高价”。
与孔宪荣一样,当天,在孟家庄各收购点不绝于耳的讨价声中,不少果农在卖与不卖中掂量、犹豫。从埠柳镇赶来的孙庆才转悠了一上午才把11筐苹果卖掉。“收购商要求高,苹果难卖不说,价格这么低恐怕还捞不回本钱!”孙庆才感叹地说。
孙庆才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春天,一袋果树使用的复合肥价格160元左右,一亩苹果平均需要10袋,花费1600元左右,一个苹果袋为0.03元,一亩地至少要用2万个,费用为600元,再加上农药、追加肥、人工费等,一亩苹果的成本超过了3000元。按照5000斤/亩的产量,平均价格1.6元/公斤计算,每亩地的收入为4000元。
据了解,今年以来,由于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上涨以及套袋、用工等投入的增加,苹果的生产成本同往年相比高出不少。今秋苹果收购价格持续低开,已引起了一些果农的焦虑。他们担心,如果苹果价格再大幅下降,可能会增产不增收。正如孙庆才说的一句俗话:“地瓜根根削了皮,果农剩不了多大点儿了。”
产量增加、需求不旺“拖累”价格走低
谈及今秋苹果价格走低的原因,不少收购商表示,苹果产量增加、需求不旺是主因。
从国内市场看,今年也是个丰收年。日前,全国苹果产销形势分析会透露,今年苹果生产适逢大年,全国苹果产量将比去年增产,预计山东苹果总产将达到780万吨,陕西的产量预计达到800万吨。就威海而言,仅桥头镇,今年的苹果产量预计超过6.5万吨,比去年多2万吨。
从以上的数字不难看出,我市苹果面对国内外市场的双重夹击:一方面,国际市场苹果产量增加,对中国苹果出口需求将下降,对我市苹果出口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国内陕西、山西等地苹果提早上市,而且产量高、上色度好,价格低廉,直接打压了威海苹果的价格。
眼下,正值收购苹果的旺季。看着价低质好的苹果,文登苹果收购商杨学林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现在,冷风库的苹果还没处理掉,哪有心思收新果。”杨学林说,去年秋天,由于对今年苹果市场预期过高,他和许多收购商一样,以每斤2.3元的价格收购了大量苹果,存入了冷风库。结果经一年的冷藏,出库价格比入库价格还要低,他们大都亏损,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冷风库苹果大赔不仅严重挫伤了收购商今年收购入库的积极性,还使得大量收购商背负债务,无剩余资金收购苹果,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苹果价格。据介绍,去年60%的苹果直接进入冷风库,40%流入市场销售,而今年只有30%的进入冷风库,其它的都进入市场进行销售。
此外,今秋苹果个头普遍偏小,也直接影响到了果农的收益。据桥头镇果树站站长岳军华介绍,今年苹果看起来结果数量很多,但果实个头较小,直径在75毫米以上的苹果仅占30%,而往年则占到60%以上。究其原因,岳军华说,果农不科学地留果套袋是造成个头小的主要原因。比如,按照标准要求,一亩地套袋数量在1.5万个到2万个,而果农们大都超出这个数,有时达到3万/亩。在这种情况,过多的苹果争夺一定的养分,造成苹果普遍长不大。从长远看,这对果树今后的成长非常不利。)
提高果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种植是出路
可以说,持续低迷价格让今秋的苹果市场早早地飘荡出丝丝寒意。那么,在这场价格困局中,果农们该如何寻找新的生机?如何才能引导市场低开高走呢?
对此,岳军华说,从近几年苹果的市场行情看,果品质量竞争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和关键。高品质的苹果不仅是本地果农之间竞争的有力砝码,而且是威海苹果与外地苹果开展市场竞争的法宝。“今年,国内市场苹果虽然产量增加,但高档果供给仍然不足。前段时间,我们到烟台栖霞等地考察时发现,他们的一级红富士收购价格达到每公斤3.6元。”岳军华说。
对于岳军华的说法,桥头镇果农王歧山深有感触。“我一天卖了60筐苹果,40筐是小的。大的2.4元/公斤,小的才1.1元/公斤。”王歧山说,因质量差异,苹果质量差价非常大。据了解,近年来,苹果质量差价呈扩大趋势,一级果和二、三级果之间已经由最初的差别0.1到0.2元,扩大到0.5到0.6元,有的甚至差一半以上。
“推广标准化种植是提高果品质量的重要途径。”岳军华说,目前,我市部分乡镇已开始推行标准化种植。去年,桥头镇的碑鲁村建起了一个300亩的标准化苹果种植示范园,从苗木采购、化肥供应,到农药喷洒、果枝修剪,全部都由果树站提供统一管理标准,果农要按照此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管理,否则就享受不到政府提供的相关补贴。去年秋天收获时,产出的苹果经有关部门检测,29项控制指标全部达标。今年,方吉村、埠上村也开始推行标准化管理示范园。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面对今年的苹果市场,不少果农把以往的集中采改为分期采收。据介绍,面对不利市场,苹果价格越低,多数果农越慌张,如果仓促出手,大很难卖出好价钱,因此,要适时出手,注重质量分类,把优质苹果作为保证收入的主要源头。同时,不少收购商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立足国内东北三省、江苏、枣庄、济宁等地市场的同时,大力拓展俄罗斯等国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