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特别关注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拿什么拯救你? 农产品滞销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尚一网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269票  浏览241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3年4月11日 15:30
  大户:品质是销售的保障
  
  □常德日报记者姚丽通讯员刘桃林
  
  4月3日,桃源县架桥镇朝阳村,偌大一片柑橘林焕发着勃勃生机,帮工正在整枝、施肥、打药,主人肖良华则在嫁接,一切井然有序。
  
  肖良春、肖良华两兄弟是这片橘园的主人,也是朝阳村出了名的柑橘种植大户。兄弟俩从2007年开始承包村里的柑橘园,当时不到200亩,经过几年的经营和扩展,去年受益面积达到300多亩。“今年,俺们计划将橘园扩到500亩。不光是这里,俺们还在黄甲铺乡以400元/亩的价格承包了乡林场的200亩柑橘,租赁期和这里一样,都是15年。”肖良春告诉记者。
  
  肖良春是一名农技干部。他说,兄弟俩发展柑橘产业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精心做过市场调查的,自己主要负责柑橘生产技术和产品销售,弟弟肖良华负责生产管理。“我们一开始定位就比较高,栽培管理抓得比别人严。可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短短的几年里,俺们的柑橘园却是几经波折,惊险不断。”肖良春回忆说,事业刚刚起步,2008年就遭遇蛆橘事件的打击。“2008年的柑橘,莫说卖个好价钱,连运出去都难。特别是柑橘大县石门,为了保护他们的品牌,检疫非常严,各交通要道都设有关卡,像桃源等外地柑橘想要从石门火车站运走,很不容易。”看着满园卖不出去的柑橘,兄弟俩一筹莫展,曾一度想收手不干。可他们是以300元/亩的年租金承包的橘园,一次付了5年的租金,光承包费就花了30多万元,怎么能打水漂?几经犹豫,兄弟俩决定先咬牙顶一阵。“认真一想,人家严格检疫是对的,毕竟柑橘大果实蝇传播太快了。再说市场拒绝的并不是柑橘,而是蛆橘,要挽回消费者的信心,关键还得从自身找原因,把病虫防控搞好、质量搞上去,品质才是销售的保障。”经过这次教训,肖良春更加注重病虫防控了。
  
  “去年柑橘普遍遭遇低价滞销,对你们有影响吗?”记者问道。
  
  肖良春笑道:“说一点影响都没有,那肯定是假的。不过相比之下,对俺们影响不算太大。”他说,自己的柑橘园全是优质品种,生产上按照标准化规程操作,还增施富硒营养素,结的果子与别人就是不一样,果皮薄、色泽光亮、甜软可口、营养丰富,加上他已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基本上没有滞销,而且价格还比一般橘农的高不少。“俺去年的10万公斤富硒柑橘,商家到园的直收价是4元/公斤,算起来相当高了。”他分析说,很多橘农受去年滞销的影响,认为柑橘产业没搞头,有些泄气。但他却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任何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有起伏的过程,越是困难的时候,我越会坚持。”他告诉记者,架桥镇的柑橘正处在盛果期,主要是抓技术、抓管理、抓防控;而黄甲铺乡的柑橘大多老化了,很多人不理解他为何要到黄家铺乡种柑橘,其实他是看中那里的树架基础好,进行嫁接换种,3年后就会见成效。
  
  小户:赔得少,赚得也少
  
  □实习生郭学薇本报记者曾玉英
  
  近日,汉寿县龙阳镇白鹤洲村的白菜滞销让当地不少农民焦急不已。和其他人相比,陈运华却从容很多,他的20多亩白菜早已出手。虽说和当地种植大户损失惨重相比,陈运华损失较小,但和往年相比还是少赚不少。
  
  陈运华说,他的菜地较小,才20多亩,一到蔬菜收获的时节,只要有点利润,就会考虑出手。遇上滞销的时候,只要能卖出去,就算低于成本也要忍痛割卖。陈运华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每亩白菜的成本价是800元,一开始好一点的白菜还能卖个好价钱,每亩价格大约是1000元-1500元。但等到市面上白菜堆积,一些品质较差卖相不好的白菜就只能低于成本以200-300元贱卖掉。核算上人工等成本,20多亩土地收入一两万左右,也只能说不赔不赚。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陈运华就开始以种菜为生,至今有30年了。多年来,虽然市场起伏,但毕竟赚多赔少。就算如此,每年新一季的蔬菜开始种植,陈运华仍要为销路和价格担不少的心。他说:“我们这样大年纪的人,消息不是很灵通,更不会像年轻人一样会各种各样的销售途径,对着电脑也能卖菜。再加上我们地少,产量不是很大,没有公司愿意签订长期收购合同。一到蔬菜收获的时候,也只能等菜贩子上门。”
  
  在白鹤洲村,像陈运华这样的拥有20亩左右的小户大约占了80%,大多数都是自产自销,并未参与到合作社联营模式中。陈运华说,合作社一般以土地多的大户为主,小户很少参与。近年来,蔬菜价格变化较大,经常出现滞销。很多农户选择出去打工,放弃种菜。“种一样品种的菜,量一多价格就不好,而且容易卖不出去。品种不一样,量少了,菜贩子又不愿意上门收购。村里现在50岁以下的劳动力基本上都出去打工了,种菜的只剩一些老人了。”陈运华感慨。
  
  危急时刻抱团过关
  
  □常德日报记者文凌燕
  
  “这片基地,我们种有南瓜、冬瓜、辣椒、大白菜、包菜,年产量有7万多吨,合作社成员的收入在农村算得中上水平了。”4月6日,记者来到汉寿县汉美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基地里,一位菜农高兴地说。汉美蔬菜基地总面积约6000多亩,年产销量15万吨,合作社还建有大型蔬菜冷藏保鲜库,年加工能力3.2万吨。多年来,“汉美蔬菜”行销两广、云、贵、川、渝、华东及北方市场,部分还经深圳出口远销港、澳、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不过,他们的事业也经历了许多风雨。2010年7月,合作社成立不久就遭遇了冬瓜滞销,市场上堆积如山的冬瓜无人问津,菜农个个心急如焚。岩屋场村村民蔡明友一家种植了12亩冬瓜,儿子上大学的费用全指望这点收成。眼看到手的银子就要化成水,他找到合作社负责人方正初帮忙。方正初立刻联系湖北荆州和本省邵阳的几家冬瓜糖厂,还派专人上门推销蔡明友的冬瓜。“仅四天功夫,老蔡的50多吨冬瓜便全部销完,除去成本,每亩还赚了1200元。”方正初笑着说。一旁的蔡明友感激地说:“那次全靠合作社帮了大忙。”
  
  “2012年夏天,辣椒行情很不好,农民每收一斤辣椒还要倒贴5分钱。”方正初回忆道。眼看油光水亮的辣椒挂在地里烂掉,合作社决定及时开启冷藏保鲜库,以高于市场价格五分到一毛的价格收购农户的辣椒入库保鲜,一个星期收购鲜辣椒500吨,为农户挽回经济损失350万元。合作社则将冷藏辣椒错季销售,最终获利15万元。
  
  “去年底到今年初,受天气影响,广州市场的大白菜开始论袋卖,经销户拖一车白菜去广州只够付当地的档口费,连运费都赚不回来,导致有些菜贩子对农民毁约,采取少付或不付农民菜款,给菜农造成了不小损失。”方正初告诉记者,合作社为此向山东、河南、山西、河北等北方市场派驻了销售人员,削尖脑袋为菜农找销路。大杨村村民夏为新种有50亩大白菜,合作社此前以每亩1700元的价格订购,后因他的白菜出现抽薹,一棵菜也没收成,但合作社遵守合同没有少他一分钱。这次,合作社损失了8.5万元,但夏为新基本没有遭受损失。
  
  “市场总有起伏,危急时刻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渡难关,这就是合作社的作用。”方正初认真地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图文资讯

最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