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苹果梨好吃,为啥还卖不动?


本报去年10月末发起的帮延边果农卖苹果梨行动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城市晚报讯“现在开始讨论,我希望听到大家发自内心的建言。”昨日9时,伴随着主持人简短的开场,由共青团、总工会、妇联、青联、少数民族、宗教、特邀组别组成的省政协联组讨论三组正式展开讨论,委员们纷纷结合关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想法。
出台学校“联系点”制度
探索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模式
“我关注的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今年,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16.8万人,比2012年增加0.5万人。”作为联组讨论第一个发言的政协委员申奉澈直接进入正题。作为吉林省就业与创业研究所所长,申奉澈介绍,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对此他希望政府和社会能够树立“带着父母般感情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理念,采取“十抓”举措,与高校一道,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毕业生要学好本领,积极"走出去",政府部门要实地考察调研省内外就业市场和大中型企业;把用人单位请进学校召开专场招聘会,提高双选效果。”申奉澈同时建议出台学校“联系点”制度,为毕业生准备大型公益交流会,探索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模式。
打造吉林农产品精品
同时做好配套包装
“我想结合切身感受,谈谈吉林特产,如何把省内特色的农产品打造出品牌。”政协委员刘芳菲说,“吉林是农业大省,全国都知道东北的大米好吃,是世界一流。特别是现在席卷全球的绿色食品风暴,很多国人开始有了使用纯天然、无污染、绿色食品的愿望和理念。”刘芳菲说,这对吉林省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有了这样的大环境,如何做好配套包装、供给是一个大问题。
刘芳菲说,去年春节前,她偶然得知公主岭南崴子的大米质量极好,而且清朝时是宫廷贡品,但在北京有机食品公司定制农副食品的清单上却几乎找不到吉林的字样,“黑龙江五常的大米在国内外都打出了品牌,一斤可以卖到几十块钱,我们是否也可以借鉴经验,不仅打造名品,更要打造精品。”
“去年秋冬,城市晚报社帮助延边果农卖苹果梨,我们也加入了帮助销售的行列,并在微博上帮助家乡果农卖梨。看到大家几十万斤地买,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但同时我也在思考。”刘芳菲说,苹果梨很好吃,包装却一律选用了软牛皮纸箱,不美观,也不利于保存。对此她建议,农民观念需要改变,政府更要依据市场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从品牌的树立到包装的打造,都要有一个流程体系的服务指导,让吉林省的农产品更有品有质。推出一些高档的少而精的农产品品牌,再拉动其他产品销售。
民营经济要从“争地盘”
转向“练内功”
宋治平委员针对民营企业的发展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目前,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了,原来靠投资增长的模式会造成巨大的浪费。中国经济发展特点已经出现了阶段性变化。一是市场由供不应求转为供大于求,产能过剩成为普遍现象;二是要素成本水平明显提高,这就要求民营企业必然结束粗放和数量扩张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向集约和质量效益为主的发展形式。
“如何进行集约管理,我觉得要把质量经营放在重要位置上,从过去一贯以"外延扩大"和"争地盘,壮块头"为主的经营思路转向以"强化内涵"和"练内功"为主的经营思路上来。在资产质量、负债质量、管理质量、服务质量等方面上档次、上台阶。”宋治平建议,民营企业能采用集团规模经营,尽快实现“手工”向“电子化”的转变,打造企业文化,定机制、管理制度化,注重技术研发、产品升级,不要急于把企业做大,而是要考虑怎样站稳脚跟。
(记者高晶/报道 赵毅亮/摄)
作者:高晶 赵毅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