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特别关注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傅家边现象”调查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252票  浏览244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0年6月29日 14:44

  “大树”之下的农户
  
  俞腊生,一名土生土长的傅家边村民,家住山凹自然村。在他的引导下,记者走进了一个被果园、茶园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农家小院。院子里有一幢两层高的小楼,楼侧有四间小平房,一间做厨房,另外三间做接待,八仙桌、木椅、土灶,典型的农家风味。
  
  “傅家边发展起来后,来游玩的人很多,我们一家就做起了农家乐旅游接待。”俞腊生说,农家乐分周末和平时,周末人流量大,最多他家可同时接待五六桌客人,满足50人就餐没有问题;平时人流量小,经常也有一两桌客人。由于妻子烧菜手艺好,待客实在,现在他的生意越做名气越大,旺季不提前预约根本就没有座位。作为农家乐的“副产品”,他家院子四周近两亩地的果园、茶园生产的水果和茶叶,不用拿到市场,就会被上门的游客现场“订购”一空。
  
  俞腊生还有一个身份:傅家边科技园集团员工。他说,以前傅家边穷得叮当响,自己手里的七八亩地都是低产田,亩效益只有几百元钱。傅家边搞规模开发以后,他的大部分土地被流转到傅家边科技园,每年可坐收几千元租金;自己在科技园上班,月薪近2000元。依靠傅家边带来的滚滚人流,妻子在家经营农家乐,同时打理着自家的茶园和果园,一家人的年收入已经超过了10万元。
  
  背靠“大树”好“乘凉”。傅家边涧东自然村的韩卫兵曾因病致贫。在村草莓合作社的扶持下,韩卫兵承包了4个草莓大棚,头一年就摘掉了穷帽子——10万元的净收入不仅还清了积欠,一双分别在无锡读大学和县城读高中的儿女,也无需再为学费发愁。
  
  跟俞腊生和韩卫兵一样,傅家边周边所有的小山村,近百户人家个个摘掉了“穷光蛋”的帽子,家家有人上班,家家当上了老板,同时还都保留着一块自留的果园和茶园,年收入远远超过溧水农民的平均水平。
  
  李百健说,目前,整个集团拥有固定员工36人,长期工200人,季节性用工1600多人,绝大部分为当地和周边村民。在“‘公司+基地’带农户”模式下,集团通过技术入股、技术承包、技术培训、保护价收购等形式,参与到周边10万多亩果园和茶园的经营管理,有效地带动了周边农民共同富裕。他把这种带动总结为“一租八统两包”,即公司将分散的土地从农民手中流转出来,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土地整治、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投资建设标准化设施、统一品种、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销售、统一旅游策划,田间日常生产管理则再承包给农户,包用工量、包产量,从而实现专业分工、产业化开发。“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公司、基地和农户之间结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李百健说,经过短短几年的建设,这里已经形成了十里梅岭、万亩梅园、千亩茶园、千亩大棚草莓园、千亩竹海和十里梅花景观大道等景观区域,而梅花节、草莓节、采果节等参与体验性强的节庆活动则穿插其间,9年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00余万人次,通过农业旅游带动农民增收的比例达到40%以上。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