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梨种出了富裕村
土梨换成黄金梨
刘家铺村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种果树了,不过当时可没这么红火。那时,由于品种老化,一斤才卖两三毛钱,村民们忙活了一年,每亩地能收入1000块钱就算好把式了。如今,村民一年的收入已变成了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生活翻天覆地,多亏了我们有个‘梨书记’,他带领着村党支部帮我们致富。”村民们说。
“梨书记”叫李书国,已当了9年村党支部书记。李书国回忆,2001年,为了提高果农的收入,政府出台补贴政策,把品种不好的梨树全部嫁接,换成了丰水梨和黄金梨。刘家铺村这才搭上致富快车。“嫁接一棵树需要30多块钱,村里一户果农就有上千棵果树,所有的费用全是政府补贴,没让老百姓掏一分钱。”
李书国还以村党支部为主体,在村里组建了刘家铺村果树协会,提高嫁接后的果树管理技术,大伙儿推选李书国当会长。“支部加协会,等于全心全意为果农服务。”李书国说。自此,协会帮着村民购买生产资料、请专家教村民技术、替村民联系销售渠道,提供一条龙服务。“村民只管种梨、收钱,连账都不用算,协会都监督着呢,错不了。”协会也立了自己的规矩,那就是不挣老百姓一分钱。
为村民一年省20万
果价上去了,果农们又有了难题:“咱们套梨用的果袋太贵,大的要9分钱一个,小的要4分钱一个。村里有精品套袋梨800亩,每年需要大小果袋1000多万个,这可不是一笔小钱呀!”李书国和村干部一合计,干脆直接找山东厂家。李书国蹭着朋友的车,去了山东。他不厌其烦地和厂家谈村里的情况和果农的难处,厂家被村里为老百姓办实事儿的真诚打动了,最后果袋减价近一半,这一下,“梨书记”一年为全村果农节省20多万元。
现在,村里的黄金梨最高亩产值达到了9000元,85户果农中,收入超过10万元的有20多户。刘家铺村成了榆垡镇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人心换人心!2009年,村里修路,要移栽村民的800棵树。党支部要求全体党员带头,号召村民在10天之内完成任务。没想到,只用了5天,800棵树全部搬了家。施工单位的负责人握着李书国的手说:“老李呀,你们村的老百姓真是太好了!”
晨报记者 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