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义乌大枣:是否已辉煌不再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义乌新闻网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27票  浏览954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8年8月27日 10:28

  义乌倍磊村西溪旁的几株大枣树,成熟的枣子挂满枝头,硕大诱人。经打听这几株枣树是村民陈献红家的,主人20年前在家门口种下。枣树长势喜人,每年都有收成,家里吃不掉还可以拿来卖钱。现在家里生活条件好了,陈献红就不再卖枣,吃不掉的准备拿出来送给亲朋好友。特约记者徐庆丰摄

  枣农希望开设“枣子节”


  
  热心的金老师带我们找到了“马枣”。


  
  加工枣子的工具


  
  经过楼秀球改装后的枣子加工机器


  
  义乌大枣熟了



  
  [采访手记]
  
  因为爱得深沉
  
  从四月份开始涉入,因中途诸事忙碌,直到现在终于完稿,感觉并不轻松。从查阅《义乌县志》、拜读同事之前写过的枣类文章,再到实地采访,整个过程是由简到繁的,随着采访的深入越不敢轻易提笔。义乌作为一个曾经的产枣地,许多村庄都见证过其辉煌时刻,而记者笔下描述的只能是其一二,毕竟义乌大枣悠久的历史不是单凭这些简单的文字所能描述的。
  
  在采访当中,一些热心的社会人士给予记者许多的支持和建议,还有感动。
  
  退休老干部张希盛是记者采访的第一个对象,去他家的那天,外面下着很大的雨,在昏暗的光线下,张老戴着老花镜捧出一叠书籍、资料,边查看边向记者讲解,从义乌大枣的历史讲到枣树的培育、南枣和蜜枣的制作,从记忆中成片的枣树林说到小区旁的几棵枣树。最后,他还带记者去了现场——在中心医院旁边的一块菜地里,他一再感慨:现在城里能找到几棵这样的枣树已经很不容易了。泥泞的小路上,这位六十多岁的老人撑着伞在艰难行进,偶尔还要回头提醒记者小心地上的泥浆。
  
  到中金村采访的那天非常炎热,气象台发出了橙色预报。我们到达时,村支部书记已召集本村四位村民等在办公室,他们中年纪最小的71岁,最大的已85岁,还有从上溪中学特地赶来的退休教师金老师。在老人们的引领下,我们绕过半个村子来到一片小山坡上,远远地,老人们就开始指着前面的几棵枣树介绍起来,言语中有些许激动。走近了,只见眼前的枣树并不壮实,枣子也并不诱人,在周围高低错落的房子映衬下尤显孤单。一位光着膀子的老人上前摘了几颗枣子递过来:“尝尝看,味道很不错的。”黝黑的手上几颗绿色的青枣在阳光的直射下忽然变得可爱起来。
  
  见到楼秀球本人时,大大出乎了记者的意料,高高瘦瘦的他,皮肤晒得很黑,极其朴素的穿着,看上去就是一个地道的农民,无论从哪里都看不出他是名在职的街道干部,今年才50岁。工作之余,朋友们或钓鱼或下棋喝茶或打牌娱乐,而他惟一的业余爱好就是与枣树打交道。对于别人的不解,他坦然说道:“我就是喜欢种地。”毫无艺术的语言却是最朴实的。
  
  当想起这些片段时,指尖不由地在键盘上敲出了这句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蜜枣简介
  
  蜜枣按加工时糖煮工艺不同可分为金丝琥珀蜜枣(包括白糖、蜂蜜蜜枣)、桂花蜜枣(又称天香蜜枣)。金丝蜜枣形扁圆,纹缕如丝,肉厚核小,脆酥味美,糖分充足,色泽嫩黄,透明似琥珀,质地糯软,外裹糖霜,素有“蜜饯珍品”之誉。1982年,义乌产的金丝琥珀蜜枣在浙江果品加工评比会上被评为蜜枣类第一名;“稠州牌”蜜枣荣获1993年曼谷国际食品博览会银奖,1990年荣获浙江省优质农产品称号。
  
  制作蜜枣主料是义乌大枣及马枣(板枣),也可用鹅蛋枣、团枣品种;次料是白砂糖,在20世纪30年代前,均用蜂蜜。
  
  这里有一片枣林
  
  在义乌农村枣类种植普遍萎靡的情况下,城西街道夏楼村华秀枣类研究所内的三十多亩枣林算是规模比较大的了。
  
  华秀枣类研究所2005年底成立,近年来在业内颇有名气,其创办人是一名业余研究员——楼秀球。为何称其“业余”呢?其实,楼秀球的真正身份是一名国家公职人员,高中毕业后做过村里会计,80年代初便当上了乡长,而后又担任过纪委副书记、党委委员等职务。除了干好本职工作外,楼秀球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与土地打交道,种植、培育枣树更是他精力投放的焦点,为此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到了这片枣林中。“早上四点半起床,除了中午休息的两三个小时外,直到晚上六点半左右才会收工。”闲聊中楼秀球说起了他在研究所的每天行程,“累是当然的,但更多的是快乐,当自己精心培育的品种得到公认时就觉得再累也是值得的。”累并快乐着的楼秀球在旁人的眼里简直是“异类”,亲戚朋友也用“不可思议”来形容他。除了搞好自己的研究所外,热心的楼秀球还为有需求的枣农提供技术上的指导和帮助,对于来取经的人也是知无不教。
  
  在楼秀球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他的这片枣林,只见果满枝头、枣香四溢,其中不仅有传统的义乌大枣、马枣、大雪枣,还有美人指枣、变色枣等等,而这些都是他通过潜心研究新培育而成的。
  
  据说,这些新品种曾在业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去年的金华农交会上,抱着学习的态度,我们拿了一些新品种去展览,没想到引起专家们的极大关注,纷纷来咨询培育事宜,在场的一些省级和金华市的媒体更是把镜头朝向我们,之后又相继来做了专访。”说到这些,楼秀球的言语中颇有成功的喜悦和自豪。
  
  除了做好品种培育外,该研究所也努力做好枣子的加工。楼秀球告诉记者,研究所的枣子大部分都要加工成蜜枣,为此他在去年特地买了专业的加工工具,投资了不少钱。带着好奇心,我们在研究所顶楼的阁楼内看到了老人们口中的加工工具,从摘枣、选枣、晒枣到给枣划丝、洗枣、烘枣这一系列过程中的工具都极为齐备。为了提高加工的效率和质量,善于研究的楼秀球还对不少工具进行了创新改装。这片枣林一年能带来多少收入呢?“去年有2000多公斤的收成,鲜枣一公斤的价格基本在8-10元左右,今年估计有3000多公斤吧,从市面价来看,基本和去年持平,一些好的品种可能要卖到16元一公斤。除了鲜枣,很大一部分要加工成蜜枣。”楼秀球表示,现在还是投资阶段,一年枣子的收入也就几万元,除去必要的开支,收入并不可观,但他还是很乐观地表示:“只要有政策的支持、大家的关注,我相信义乌大枣的前景会越来越好的。”
  
  离开时,研究所大门上“种下的枣树,收获的金子”这句话赫然在目,给人无边的遐想。
  
  又到枣子上市季节,光鲜亮丽的大青枣已开始在各大水果摊上露脸,吸引着路人的眼球。在人们品尝它的美味,谈论其营养价值时,却很少有人追究它的来历,殊不知它曾经与火腿、红糖一起被称为“义乌三宝”,有着悠远而辉煌的历史。
  
  张希盛是专门研究林木的高级工程师,这位对枣树和义乌大枣颇有研究的退休干部目前正在家里整理有关南枣和蜜枣的市志稿。据他介绍,1988年义乌枣林面积达12658亩,全市44个乡(镇)中有42个乡(镇)产枣,为历史上面积最多和分布最广的一年;至2000年,原杨村、大塘、江湾、后宅、柳青、前洪、平畴、官塘、上溪、东河、夏演、下骆宅、尚经等重点产枣区已基本消失;2002年只剩5010亩;至2003年,除赤岸镇湾塘村、苏溪镇青春村和青枣种植大户所经营的枣园外,其他产枣区已日趋衰败消失;2004年面积已不到1000亩,可加工成南枣的义乌大枣很少。
  
  地处义乌江边的樊村、金村、龚大塘等地以前满山遍野都是枣树林,而今已渐渐城市化的樊村和龚大塘已难觅枣林的踪迹,那种躺在地上也能吃到枣子的时光只能定格于记忆中。其他村子的情况呢?抱着探究的心情,8月19日,记者来到了稠江街道中金村以及城西街道夏楼村采访,听几位上了年纪的村民讲述义乌大枣的过去和现在。热心的他们不顾近40度的高温,引领着大家行走在村间小路,寻找当年的枣树。
  
  悠远的传说:
  
  曾被乾隆亲赐为贡品

  
  1987年出版的《义乌县志》中曾这样记载:“本县是我国南方重要产枣区,义乌大枣国内外知名。相传在1000多年前就开始种枣。”后来,张希盛通过翻阅大量的史书资料,将义乌大枣的种植历史往前推了700年。据了解,义乌大枣的产地主要分布在我市100多个村庄,现在残留的枣树主要集中在后宅、稠城、大陈、稠江、城西、上溪的部分村子。
  
  我市加工南枣已有近300年的历史,主要以义乌大枣为原料,经精湛工艺加工而成。相传清朝乾隆时期各地均选美食入京,义乌大枣有幸被县令选中。一次,乾隆亲口品尝后,龙颜大悦,不仅表彰了义乌县令,还要求地方年年进贡,因此历史上义乌南枣又称“京果”。中金村75岁的金新梅又讲了另外一个传说:义乌南枣被京城许多官宦人家视为待客的珍品,客人表示礼貌大多每次品尝一二个。某天,一位进京赶考的义乌籍考生到朋友家做客,竟把一盘的枣子都吃光了,还说了句“没想到在这里能吃到家乡枣”,主人诧异地问:“你们那里有很多这样的枣子吃吗?”“有,当然有,别说一盘,一天吃一筐都有。”考生的回答令在场的人羡慕不已。
  
  历史的记忆:
  
  一担枣子可以卖二十担稻子的钱
  
  传说终归是传说,没有考究,大多一笑而过,但在老人们的记忆中,义乌大枣除了味美营养好外,在20世纪80年代前更是义乌农村的一大财源。
  
  据张希盛介绍,全国共有9种名贵品种的枣子,江南地区只有义乌大枣位列其中。说到枣子的品种,不得不说“双仁核”(因枣核里有两颗种子而得名),特点是个大、皮薄、肉厚、味香甜,生吃香脆可口。全国只有义乌的金村、樊村以及桥东等几个村子产“双仁核”枣子,究其原因,大概与这些村的酸性土壤有关。
  
  中金村退休老教师金老师告诉记者,稠江街道的上金、中金、下金三个村自古以来就盛产枣子,过去每户农家最少都有几十担枣子,最多的有上百担。除了自家吃的,大部分拿来卖,因在市场上卖枣子的大多是金村人,因此当时的金村又被称为“枣子担”(枣行担)。金村人有句古话:“六月六,枣尝生熟;七月半,枣当饭。”据说,农历七月半枣子成熟了,每户农家都邀亲朋好友来吃枣,较亲近的几位亲戚索性要住上几天,帮忙收枣、晒枣。因为天气炎热,枣农就把一些鲜枣加工成南枣和蜜枣,然后运往兰溪销售,也有许多外地客商慕名前来村里收购枣子。那时一担枣子可以卖二十担稻子的钱,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枣子是当地村民维持生计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夏楼村也是一个产枣盛地,今年50岁的楼秀球是土生土长的夏楼村人。据他介绍,该村的枣子有六七百年的历史,小时候印象中郁郁葱葱的枣树林约有四五百亩。曾当了5年村大队会计的他记得那时村里有12个生产队,每个队至少都有1000担的枣子收成。那时村里还有一个规模不小的枣厂,以加工南枣为主。
  
  如今的现状:
  
  曾经的枣农而今也买枣吃
  
  如今已过了农历的“七月半”,村子里鲜少看到成堆的枣子,偶尔在某个房前屋后还能发现几棵枣树。据老人们回忆,公社集体化后,从中央到地方都开始重视粮食生产,枣子的价格大幅度回落,村民们不得不忍痛割爱砍掉枣树,地改田,后种水稻。现任的中金村党支部书记金承通就曾参与了砍伐的队伍,他介绍说:“那些年纪大的人大多舍不得砍(枣树),在一旁边看着我们这些年轻人砍便骂。说实话我们也下不了手,但为了生计没办法。”从此,金村的枣树越来越少。有一段时期,该村一度想恢复枣树种植,就从外地运回一批枣苗让村民栽种,但因品种不同,味道没以前的好,加上当时一些政策问题,农民的积极性不高,最后由于疏于管理,这批枣树也就无疾而终了。
  
  不仅仅是中金村,许多枣子的原产地由于环境污染加剧使得枣树的生产环境得不到保障,加上连年气候反常,还有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等原因导致鲜枣产量一直下滑,种植枣树的人也日渐少去。
  
  年轻一代或经商办厂或外出务工,而老人们终归有老的一天。“如果我们走了,手中的这些枣树也只能荒废了。”这是老人们的实话。采访的间隙,我们来到金村的一个池塘边,老人指着前面介绍说,以前这里都是枣树林,而现今看到的只有几棵而已。一些自然生长在田埂上、池塘边的枣树因为无人看管,结出的枣子也不再香脆可口,成了一些小孩采摘的“野果”。
  
  夏楼村的情况也差不多,除了楼秀球农庄里的三十几亩枣树外,村子里基本上已没有整片的枣林,大多是零散的几棵,结出的枣子自家吃都不够,而枣厂早已不复存在,也没有人再加工南枣和蜜枣了。
  
  “以前我们义乌大枣销往全国各地,现在刚好相反,一公斤8-10元的价格对许多人来说不算什么,但感觉就不一样了。”老人们不得不感慨。
  
  设立“枣子节”,
  
  传承义乌“三宝”

  
  如今,繁荣的小商品市场带动了义乌经济的飞跃发展,富裕起来的村民们不再为温饱担忧,高楼、汽车也相继走进了他们的生活。生活环境改变很多,而回忆是一成不变的,于是,就有那么一群恋旧的人以自己的方式固守着一份枣子情结。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枣农们,他们吃穿不愁,只是因为闲不住就在地边或房前屋后种几棵枣树,一是给子女家的孩子们尝尝鲜;二是留个念想。“毕竟那是祖宗传下来的,养活了好几代人呢。”采访中一位老人指着院子里碗口粗的枣树说。
  
  据了解,除了零散种植外,我市还有一些成片的枣林,规模各异,小的几亩,大的几十亩甚至几百亩。除了楼秀球的枣林外,尚金、后宅以及大陈等地都存有成片的枣林。一些新培育的品种市场前景看好,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几家初具规模的蜜枣加工点据说生意也很不错。
  
  在采访过程中,除了大谈义乌大枣的过去和现在,许多村民还提出了开设“枣子节”的设想。他们坦言,近年来我市先后设立了“红塘节”、“杨梅节”、“西瓜节”、“梨节”等,为什么就不能设立“枣子节”呢?除了政策上的支持,相关部门也应该从传承义乌“三宝”出发,鼓励农民栽种培育枣树,重视加工南枣、蜜枣的技术,这不仅可以带动枣子原产地农业经济的发展,还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义乌大枣,使之成为义乌的又一名特产。
  
  本版撰稿(署名除外):
  
  林晓燕楼菁金昌木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