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广西实现甘蔗收割机械化:应将蔗区视为"第一车间"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南国早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220票  浏览312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8年4月14日 13:31

  从成本来看,试验阶段“7000型”的作业成本为37.49元/吨,而在金光农场,人工收割成本为45.2元/吨。
  
  “这仅仅是试验阶段的数据,在蔗地平整,操作成熟后,机械成本将降至18元左右。”金光农产生产技术部一名工作人员说。据其介绍,以前每年榨季到来,农场都要前往贵州等地招聘民工,然而,从上一个榨季开始,往年一招即满的状况却不再出现,20072008榨季前半段,虽然砍蔗费提高了一大截,农场“人手还是不够”。在收割这一环节,每个榨季该农场约需2000个砍蔗熟手。
  
  那么,一个榨季下来,机械化收割能节省多少成本支出呢?金光农场年蔗料产量约为28万吨,即便以45元/吨的人工砍蔗费来计算,待机械化作业成熟后,该农场一个榨季便可节省700多万元。
  
  去年12月起,柳兴制糖有限公司在柳州新兴农场甘蔗地试验使用“汉森”联合收割机。据该公司农务部副部长黄日宏介绍,目前试用机型收割速度为3亩/小时,一天能收割蔗料70~80吨。该厂还专门成立了甘蔗收割砍装服务队,蔗农们只要打一个电话,联合收割机便会开到蔗地,收费为45元/吨。为了适应机械化收割,新兴农场今年种植甘蔗时,行距达到了1.2~1.4米,比普通农户种植行距宽0.5米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两种不同甘蔗收割模式背后的推手,都是掌握了优势资源的农场与糖厂。那么,机械化收割的梦想,距离绝大部分分散经营的蔗农有多近?
  
  据悉,早在2004年,经自治区农机化管理局牵头,鹿寨县雒容镇半塘村便开启了颇具“破冰”意谓的探索。半塘村81户农户建立了面积达232亩的集中连片甘蔗生产机械化示范区。2005年,示范区比非示范区甘蔗亩增产1.2吨,每亩增收291.6元。2006年、2007年,继续保持了一定的增产。
  
  应将蔗区视为“第一车间”
  
  “我正准备向农机部门申请补贴呢。”4月9日下午,大新县蔗农黄华雷在电话里笑呵呵地对记者说:“听说可以补贴20%左右购机款。”
  
  今年2月份,黄华雷与人合资购买了一台价值5万元的甘蔗装载车。这种用勾机改装而成的装载车,可一次性“抓举”约0.5吨重的蔗料,一小时便可将15吨蔗料“放进”运蔗车车厢,装车费为120元/车次;与此对应,10个强壮劳动力将15吨蔗料装上车约需2小时,费用则为180元/车次(晚上则为200~220元/车次)。
  
  据了解,甘蔗装载机几年前便在崇左出现,而由勾机演变而来的高效装机,在2007/2008年榨季才出现。如今,仅在大新便有10余台。业内人士认为,便捷的甘蔗装载机登场,除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外,惠农的农机补贴则是强力的“助推器”。
  
  自治区农机化管理局科教质量处副处长陆丽说,在广西实现甘蔗收割机械化,除了农艺与机械性能相对不完善外,最大阻碍可能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分散经营及以丘陵为主的地貌。
  
  陆丽指出,要实现甘蔗生产机械化,必须改变“公司+农户”的单一经营模式,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建立和完善制糖企业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在推进机械化过程中,糖厂则应将蔗区,视为自己的“第一生产车间”,科学制定收购甘蔗扣杂标准,充分调动蔗农使用机械收获的积极性。
  
  作者:邓盛龙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