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坊子區果農藍莓種植見成果 想把家鄉建成“藍莓村”
遭父母反對
種了十幾年草莓下決心刨了
2011年3月,天氣逐漸變暖,張樹華將埋在土中的藍莓苗上的土挖開,隻把根系留在了土中。當年6月,120棵藍莓苗成活,但是沒有開花也沒有結果。張樹華說,成活的藍莓苗讓他對種藍莓充滿了希望,他想再去買些藍莓苗回來,結果遭到了父母的強烈反對。
雖然遭到了父母的反對,但是張樹華沒有放棄,他依舊與泰安、青島等地的藍莓種植戶保持聯系,並與他們成了好朋友。
2012年清明前后,張樹華種的藍莓苗開了花,這讓他興奮不已。當年6月,他駕車載著父母去了泰安的一家藍莓園參觀。看到滿園的新鮮藍莓,又聽說五畝地就能摘八千斤藍莓,兩個老人心裡有了底。
張樹華用平日裡積攢的一萬多元錢,買回了730棵藍莓苗。“從泰安回來,我就把種了十幾年的草莓都刨了。”張樹華說。
辛苦獲回報
估計今年能收入四五萬元
張樹華告訴記者,種上了藍莓苗之后就開始管理,除了打頭,還要不停地除草。“別人建議我用除草劑,但是我擔心會影響藍莓的生長,隻進行人工除草。為了確保藍莓的品質,我一直堅持不用化肥,不用農藥。”張樹華說,像現在這個天氣,在園裡待半個小時就會滿頭是汗,母親卻整日在藍莓園裡除草,一年最少要除草六七次。為了能讓營養分解到根部周圍,還要一周澆一次水。看到父母為他這樣忙碌,他也十分心疼。
“去年隻結了50斤藍莓,賣了10斤,剩下的除了送給鄰居一些,其余的都被鳥吃了。”張樹華說,藍莓成熟之后引來了不少麻雀,“我不敢用除鳥劑,最后想到了用絲網。”
“今年是收獲的第一年,6月8日正式開園迎客了。”張樹華笑著說,為了吸引顧客,他從開園時每斤100元降到了現在每斤70元。採摘時間隻有一個月,7月底,他園內的藍莓就能全部採摘完了。今年大約能賣八九百斤左右,估計能收入四五萬元錢。但這與他投入的近20萬元的成本還差很多。
目標更高遠
希望建成有規模的藍莓園
記者在藍莓園南側看到了一個小土棚,這裡是張樹華培育藍莓苗木的地方。“這都是我自己研究、培育的,當時培育了2萬多棵,最后成活的隻有2000棵,這已經很好了。”張樹華指著一個個黑色塑料盆內的小苗木說。
張樹華說,這一棵小苗木,如果到外地去買,得10多元錢,再加上物流費,得將近20元錢。而他自己培育成功后,能省不少錢。“我今年還會擴大種植規模,再種上2畝藍莓。”張樹華對記者說,隨著積累的經驗越來越多,以后成功率會越來越高。
“今年收成不錯,以后隻要管理不出問題,產量會越來越大,成本會很快收回來的。”張樹華堅定地說,他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能有更多的資金,將現在的3畝藍莓園擴大到10畝,成為有規模的藍莓園。
“我們村的幾位村民看到我成功了,也想種植藍莓,我就把這些苗木分一些給他們,大家一起致富。”張樹華說,他希望通過他的努力將全村經濟帶動起來,把他們村發展成“藍莓村”。(記者劉曉梅 張靜 劉輝)(原載濰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