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葡萄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蓬莱小葡萄“酿”成富民富财政的大产业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中国葡萄酒旅游网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73票  浏览82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8年9月22日 16:34
  人间仙境,葡萄飘香。今天,“走进葡萄酒城-国内知名网络媒体烟台行”记者团沿206国道烟蓬线一路西行,进入蓬莱,烟台中粮、金六福酒业、菲律宾康达等数家国内外企业投资建设的葡萄种植基地在道路两侧一字排开,一片片葡萄藤蔓织成的绿色大网在坡地上绵延起伏,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穿过十八公里葡萄长廊,在烟台中粮的基地里,我们与正给葡萄藤修剪枝条的张方伟不期而遇。
  
  “去年俺的葡萄平均糖度22度,比标准高出4度,仅此一项获得的奖金就有3万多。”眼瞅着满山遍野的葡萄,45岁的张方伟脸上绽满了笑容,“你们脚下的这片葡萄园共有158亩,都是俺包的,除去人工费,俺去年净赚5万元,跟城里人相比也不见得少。”
  
  张方伟来自大院村,25岁就开始种葡萄。在他的记忆里,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教训至今难忘。“那时,葡萄种植升温,种植面积达3万亩,由于缺少龙头企业消化,大量的葡萄卖不出去,葡萄每公斤才卖一两毛钱。
  
  ”老张说:“现在不同了。中粮这样的大企业接连不断来办基地,我们将地租给企业,在收取租金的同时,自己还可承包一块地拿管理费,一下成了‘工人’。更重要的是,基地的技术和相关费用都由公司提供,我们省事多了!”磕刘二村的变化可为佐证。
  
  三面环水的磕刘二村,曾是个远近闻名的穷村。由于土地贫瘠,过去这里每亩地竞价5元还无人耕种,人均纯收入仅600多元,青壮年外出打工,村民大量外迁,人口由200多人减少到26户共66人。1999年,烟台中粮在蓬莱建葡萄酒基地,磕刘二村成为首批基地村,全村200亩地全栽上了酿酒葡萄。仅葡萄一项,磕刘二村纯收入就近30万元。去年,该村所在地要建酒庄,全村整体搬迁,中粮掏钱建起两座住宅楼,水、电、暖俱全。
  
  蓬莱葡萄多,刘家沟堪称之最。这里不仅建立葡萄基地的公司多,农民种植的葡萄多,种植葡萄的农民收入也很多。
  
  “蓬莱十八公里葡萄观光长廊全在刘家沟境内,云集的葡萄酒企业有16家,葡萄种植面积2.6万亩。”说葡萄,刘家沟镇党委书记曲波很来“劲”。站在金六福的基地里,曲波给我们讲起了刘家沟的葡萄经:“农民的命根子是土地,怎样才能让土地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在刘家沟,发展既富民又富财政的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就是一条有效途径。”曲波说:“在山地种植一亩小麦,一年的纯收入也就几百元,而葡萄不一样,越是贫瘠的坡地,越适宜种葡萄。在刘家沟,农民将地出租给葡萄酒企业作基地,租金每亩400元并随年份递增,同时还可参加基地耕作,变成产业工人。给你算一笔帐--管理一亩葡萄可收入600-700元,加上奖金就是1500元,而一个农民至少可以管10亩地,年收入可达15000元!”
  
  为将更多的企业引进来办基地,刘家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将烟台中粮、瑞事临、康达、威利思、金六福香格里拉、法国瑞枫奥赛斯等20多个葡萄酒项目引进来,5年内可发展葡萄种植10万亩,葡萄酒产量达10万吨。
  
  刘家沟,是蓬莱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蓬莱市葡萄与葡萄酒局副局长王林告诉我们说,目前蓬莱的葡萄基地达到12万多亩,中粮长城、菲律宾康达、法国露熙等50多家中外企业先后在此落户,葡萄酒年产量达到8万吨,占全国五分之一--“说国内每生产销售5瓶葡萄酒,就有一瓶‘蓬莱造’,并非戏言。”王林说。
  
  蓬莱,正成为一座“中国葡萄酒名城”;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正成为这里的一大既富民又富财政的强势产业。在这里,共有3.7万户农民发展葡萄基地化种植,占全市农户的三分之一,年可增收3亿元。与此同时,葡萄酒企业贡献的利税达5亿元,另有12万农民成为葡萄产业链条上的“工人”,占全市劳动力的40%。
  
  “建设新农村,如何根据区域特点,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很关键。”蓬莱市委书记刘炳国说:“作为世界七大葡萄海岸之一,蓬莱拥有独特的地理、地貌和气候优势。在政府的引导和外力推动下,完全能够发展成为世界顶级的葡萄产区之一。下一步,我们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规划建设集葡萄种植、葡萄酒加工、葡萄酒堡建设及生态观光旅游于一体的葡萄产业带。蓬莱的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大有可为,农民的收入,还会增加!”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