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广西水果:如何“咂”出更多甜味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半月谈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64票  浏览87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8年8月19日 11:59
  广西是我国着名的水果生产大省,2003年水果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位,水果产量占全国第五位。近年来,广西各地政府和果农通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把传统“提篮小卖”逐步发展到资源整合的规模效益,把大量水果输送到珠三角经济圈或更远的地方,形成“多龙起舞”的市场景象。
  
  “提篮小卖”效益低
  
  “提篮小卖,然后通过圩镇搞‘接力传递’来销售、运输,仍然是广西水果销往广东不可缺少的形式。”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水果总站站长李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是基于广西果农多年养成的种植和销售习惯。”
  
  记者在广西贺州市、玉林博白、陆川等地采访时发现,即使在规模化经营日趋完善的时候,仍然有不少农民选择“提篮小卖”的方式,从田间地头走上集市圩镇,销售自己的水果。
  
  2003年,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的农民吴海炅种植的两亩多蜜橙收获颇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直接被广东客商收购。此外,吴海炅把其中400多公斤蜜橙通过全家人“接力运输”的方式,运到周边圩镇上销售。
  
  “我愿意自己运果子卖,就是希望看到别人亲口尝我种的果子,这样心里踏实。”老吴说,“听人说凡是老板集中购买的果子,最后都运到了广东,我的果子那么好,还是希望广西老乡能多吃几个。”
  
  老吴在圩镇上销售的水果,仅仅比被广东老板集中收购的水果每斤多卖0.05元~0.15元。但他没有想到,尽管希望自己的水果能够直接摆到消费者的餐桌上,但还是有大量水果在圩镇上被集中收购,然后运往广东。
  
  与“提篮小卖”关系密切的是圩镇相互之间的“接力传递”。与广东距离较近的贺州、梧州、玉林等地区,每到水果收获季节就成为广西水果运往广东的集散地。不少果农生产的水果首先是送往圩镇,再通过圩镇运往县城或更大规模的圩镇,然后几经转手,最后运往广东大市场。
  
  广西民族学院区域经济专家郑维宽认为,“提篮小卖”每年使广西果农获得的效益比规模化销售运输减少30%以上,他说:“这其中包括采果过程中的损耗、水果运输过程中的损耗。”
  
  李标说:“‘提篮小卖’和‘圩镇接力赛’的方式利润较少,但相当一部分果农还是只看到眼前利益,也有一些果农是因为习惯于祖祖辈辈流传下的销售方式。这需要进一步完善水果销售渠道,让更多果农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聚沙成塔获利丰
  
  在谈到广西水果运往广东销售问题时,广西贝贝特信息传媒公司副总经理徐新常做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集中运输销售,类似于聚沙成塔,不仅解决了“塔”整体搬迁、获利的问题,而且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塔基质量和塔的建筑质量问题。
  
  徐新常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广西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果农开始通过行业协会、营销协会的方式,把本地出产的水果向广东销售,同时还通过行业协会来获得新信息,掌握新技术,促进水果更新换代。
  
  统计表明,2003年广西水果总产量超过466万吨,其中超过1/3的水果是通过广东、福建等地商人和行业协会收购到外乡销售的,1/3是通过广西本地行业协会集中收购后,向广东地区销售,只有不到1/3的水果是在广西本地消化。
  
  李标说:“这还只是就水果数量而言,从质量上看,将近2/3的优质水果都是通过行业协会的方式向外销售,行业协会在水果营销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不仅大大开拓了市场销路,而且在提高水果生产品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广西荔浦、恭城、百色等水果生产基地,近年来在行业组织的协调下,成功解决了每3~5年就会出现的果品老化、病虫害增多等技术性难题。
  
  记者在桂林、柳州、贺州等地看到,不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较好的地方,农民们对世贸组织的“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都比较熟悉。贺州食用菌协会会员张均相说:“外国人强调的是合格认证体系、绿色检疫制度和相关特定技术标准,这些都是我们协会和农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从生产环节上抓好,自己的产品就只能赚点辛苦钱,捞不到大钱。”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厅长张明沛说:“从经济规律和农业生产的基本规律上看,每隔5~10年,农村的种养技术、产业结构都会面临一个大的转变,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在农民技术提高、解决销路问题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未来=投入+科技
  
  多年从事水果跨省区经营的广东商人欧锦市认为,在加快广西水果“向南扩张”,占领泛珠三角经济区大市场的过程中,更多的资金投入、更加规范的科学管理和技术更新都是必不可少的。
  
  “投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学技术尤其是水果后期加工的投入,另一方面则是对行业协会科学管理制度的投入。”
  
  欧锦市经营的企业目前已经在广西、广东两地投资建设了以葡萄椪柑芒果为主要原料的水果深加工基地,每年能为总部在香港的公司带来50万美元的收益。
  
  从事水果产业加工的专家指出,这些加工只是低水平的加工。真正加工为浓缩果汁和保健食品的产业还少得可怜。如广西现有香蕉种植面积8.6万亩,产量130多万吨,面积和产量居于全国第二位,但真正规模化经营的只有两家,种植面积不过万亩。我国水果加工能力仅为10%左右,在巴西和美国等水果产业发达的国家,加工比例通常达到60%~80%。由于缺乏大的水果加工企业,国产水果基本上仅限于鲜销、内销,这大大制约了水果产业链条的延伸。
  
  李标告诉记者,尽管广西水果产量居于全国前列,对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却很低。目前广西水果深加工能力不到50万吨,真正具有提升附加值意义的水果产量不过10万吨左右。他说:“水果的采摘和后期深加工,都需要加大投入力度,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保障农民收入增长。”
  
  加快投入,促进行业协会从松散联盟向“强势群体”发展,抬高门槛,强化水果生产经营的技术标准,建设更加规范的销售网络,强化优质产品的控制销售,尤其是打造水果销售物流的“龙头大哥”,确保更多果农的利益,同样迫在眉睫。
  
  广西桂林兴安漓江果蔬协会副会长张安认为,行业协会应该不仅能够提高水果的前期生产水平,强化科学标准,而且能够形成联合体系,共同调控市场价格,最大限度地确保农民利益。但就目前来看,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内行业协会还缺少比较科学的管理方式,尽管区域性的营销协会已经形成,但广西范围内统一的水果生产标准、采摘时间规划、价格底线等规范的操作,仍然缺少统一。他说:“目前制定的规章制度仍然停留在确保果品技术更新、生产标准化阶段,如何调控市场价格,确保果农利益,仍然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不少经济学家认为,以科技发展为基础的农民专业经济组织,如今正在面临着如何提高生产技术和应对市场的双重压力。从实践上看,前者通过乡镇级别的自发联合已经能够解决问题,但后者却需要大量引进懂市场规律、了解国际价格波动行情和世贸组织规则的高级管理人才。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