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柑桔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假冒之痛 江西寻乌蜜橘品牌保护任重道远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江西日报 作者:熊伟明 曹小武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22票  浏览116次 【共2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0年12月24日 11:10
  在寻乌,蜜橘已成为当地百姓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兴果富民”也被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战略高度。然而,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假冒产品对寻乌蜜橘的品牌伤害也时有发生。如何保护品牌升级产业,已成为当地政府和果农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去寻乌的路很长,从南昌至赣州再到寻乌,朝发夕至,路上很辛苦。
  
  “至11月中旬,全县今年15万吨早熟的寻乌蜜橘已销售九成以上,且每公斤价格比去年上扬了0.7元左右,仅此一项就给果农增收1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386元。”在采访中,当听到寻乌县有关人士告诉这信息,记者顿感精神振奋,疲惫全消。
  
  在寻乌,蜜橘已成为当地百姓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兴果富民”也被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战略高度。然而,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假冒产品对寻乌蜜橘的品牌伤害也时有发生。如何保护品牌升级产业,已成为当地政府和果农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于是,记者的心情,随着调查的步步深入,时而开朗,时而沉重。
  
  果农正在给分好了级的寻乌蜜橘贴上“果欣”牌商标。寻乌蜜橘有了“身份证”后,既方便了消费者辨认,又提高了价格。
  
  蜜橘之乡:叫响一张名片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仲冬,记者走访寻乌县乡村,大小货车穿梭于果园之间,到处一派忙碌景象。大街上,满眼都是黄澄澄的橘子和脐橙
  
  寻乌县果业局办公室主任林承忠告诉记者,果业是寻乌县支柱产业,去年行业产值10亿元,其中蜜橘的产值就占了40%。寻乌蜜橘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种植,如今种植面积已达20多万亩。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特有的蜜橘品质。由于寻乌气候独特,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土壤深厚、含有丰富的有机质、透气性很强,非常适应蜜橘的种植。所以,寻乌蜜橘具有皮薄、色鲜、果型好、质脆化渣、清香无核、风味浓厚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1996年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蜜橘之乡”的荣誉称号。
  
  近几年来,寻乌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发展果业兴农部署,蜜橘果园已经扩展到长宁镇、文峰乡等14个乡镇,基本上实现村村有蜜橘果园的种植规模。
  
  为打响“寻乌蜜橘”这张品牌,提升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寻乌县采取标准化管理、生产、加工、销售等系列措施,全力推进国家级“寻乌蜜橘”标准化建设。专门制订了《寻乌蜜橘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对示范园区采取标准化管理;进行标准化生产,全面推广节水灌溉、生草栽培、生物太阳能杀虫灯等10多项新技术;进行标准化加工,对果品进行精包装、深加工,有效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标准化销售,组织县直单位部门、果业合作社等强有力的果品营销队伍,在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开展寻乌蜜橘果品营销。
  
  经过多年努力打拼,寻乌蜜橘已名声在外。早些年在广东,蜜橘上市后,当地商人只要一看到车牌号为赣B55开头的货车,就知道是寻乌蜜橘,便会簇拥过来。寻乌蜜橘已成为该县对外宣传一张叫得响的名片。
  
  假冒之痛:蚕食一个品牌
  
  这是寻乌县质监局副局长钟伟金亲身经历的一件令他自己都有点哭笑不得的事:去年冬天,他去北京出差。在十三陵水库附近,许多小贩在叫卖寻乌蜜橘。出于职业敏感,他来到其中一个小贩摊前。
  
  “是正宗的寻乌蜜橘吗?”钟伟金一看就感觉是赝品。
  
  “绝对正宗。”小贩信誓旦旦。
  
  “这不是正宗的寻乌蜜橘!”钟伟金买了几个橘子品尝后,再告诉小贩,他就来自寻乌。小贩顿时哑口无言。
  
   事实上,这样的尴尬并非个例。
  
  在浙江金华,就有经销商拿出部分正宗的寻乌蜜橘在市场公开品尝,让消费者辨认口味,最后卖给消费者的却是假冒的寻乌蜜橘。
  
  而在赣州的各大超市或街边地摊上,满眼都是黄澄澄的橘子,商贩们也大多称自己卖的是正宗的寻乌蜜橘。对此,寻乌县果业局办公室主任林承忠非常肯定地告诉记者:“自己的果品看一眼就知道真假,在这里,寻乌蜜橘又被冒牌了。”
  
  据林承忠介绍,今年受气候等各种因素影响,寻乌蜜橘产量比去年下降20%左右,只有约20万吨,所以,今年寻乌蜜橘的行情很走俏,早早就有外地人来收购,收购价每公斤1.8元至3.2元不等。目前,寻乌蜜橘国内主要销往长三角、珠三角和东北地区,国外主要销往东南亚。可以肯定的是,由于外地市场做得比较好,几乎没有寻乌蜜橘流入赣州市场。赣州市场上很多打着寻乌蜜橘旗号的产品,其实多是产自周边县市的。
  
  “我们也曾给各地质监部门发函,希望对方打击当地假冒寻乌蜜橘的行为,但收效甚微。”钟伟金称,由于没有执法权,果业管理部门在打击假冒产品过程中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2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