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超对接”试点:政策支持下的多赢样本
核心提示
2009年,商务部在全国15个省份进行农场农超对接试点,河北省有13家超市因此与一些合作社合作。省商务厅市场体系建设处处长王金仓介绍,2010年,河北省又添4家农超对接单位进入试点系统。
记者了解到,凡是纳入商务部农超对接试点系统的超市和合作社,基本上不存在“联营式农超对接”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这种形式农民们非常认可。
背景
传统流通方式流通环节冗长农民挣不到钱消费者还直喊贵
藁城市双联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石吉皂介绍,传统的蔬菜哪怕是供应当地市场,其流通方式至少贯穿四个环节,多的甚至能达到五个环节,就“双联”过去的传统流通环节而言,需要这样几道手续:田间———蔬菜批发市场———菜市场———小菜贩———小区或者街道的菜点,每一个环节加价率至少在10%,最终到了消费者手里怎么能不高高在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长途运输的错季蔬菜,往往要经过多个城市的区域批发中心,再经过小批发商、零售商等多层环节,才能到达市民餐桌,多的可达十多个流通环节,其加价比率不容小觑。
另外,农民本身也没受益,因为蔬菜等农产品不易储存,单个农户往往也缺乏储存条件,在整个定价链条上,农民是首先被“压制”的一方,所以传统的流通方式是农民挣不到钱,消费者还觉得挺贵。
收效
超市收购价高零售价却比菜市场低农超对接让买卖双方都得利
家乐福是在中国较早实行农超对接(在家乐福系统称为“直采”)的超市,从2007年、2008年就开始在中国范围内自行实施农超对接。“超市直接收购的果蔬一定要高于合作社所在地批发价的10%,比如一斤西红柿如果卖给菜贩是两块,超市就按照两块二收,这相当于进超市之前已经从农民手里买过来了,所以没有进店费、节庆费等各种费用,这样农民就卖给超市就比卖给蔬菜批发市场合适”。
对超市而言,因为没有蔬菜批发商这个环节,进价也会降低,加上有的超市以微利或者零利润销售,那么消费者在超市买到的自营式的农超对接果蔬不仅无公害,还比市场价低很多。
藁城市双联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石吉皂介绍,与家乐福保龙仓合作后,他们每天供应保龙仓的蔬菜,每个品种都在500公斤以上。他用“一增一减两保证”来概括他的感受。当地蔬菜种植户的收益大大增加,中间环节与流通费用大大减少,而蔬菜新鲜度和食品安全得到了保证。“今天,小商小贩到村里收购青椒,每公斤大概6.8元,而我们直供超市的青椒,收购价在每公斤7.2元以上。”石吉皂接受采访时说。
记者前几天在家乐福保龙仓超市槐底店采访看到,这里的青椒售价当时为每公斤7.98元,而当天省会集贸市场售价大多在每公斤12元以上。
直击
水灵灵的菜如何从田间送到超市
家乐福河北区总经理秦虹介绍,和家乐福保龙仓合作的合作社是这样对接的:超市会给合作社设定一个标准,同时一般会提前一个月做下一个月的收菜准备,在采摘之前还会沟通一下这个合作社的黄瓜等蔬菜供应量够不够。
农民将蔬菜采摘下来后会以最短的时间送到超市,超市的收购部在验货的时候会有一个“容忍度”,在家乐福,这个“容忍度”是3%,也就是说如果100个西红柿里有3个以下的破损,这是不影响收购的,如果破损率高于3%,这一车西红柿就要拒收。
果蔬一旦被验收合格进入超市,再有损耗就由超市自己承担,与农民没有关系。结账打款的时间已经在超市的采购系统里设置好,时间一到,货款会准时打到合作社的账户。
自2008年家乐福开始在河北省开始农民直供项目,迄今为止,签约合作社15家,采购数量1700吨,累计采购金额800万元。
现状
超市拿新鲜果蔬当卖点实际利润很有限
我省农产品直供家乐福超市始于2008年。截至目前,家乐福已经与我省15家专业合作社签订直采协议,累计采购河北果蔬1700吨,金额800万元。“赵县雪花梨是家乐福超市里最走俏的河北货”,家乐福全国生鲜总监赛伯告诉记者。
家乐福河北区总经理秦虹介绍,叶菜的价格基本上低于市场价30个点,超市给蔬菜采购部的政策就是:叶菜是负利润,赔三十个点左右,因为蔬菜这样的菜不指着赢利,只拿它当个卖点。其他类蔬菜赢利点在五六个点左右,而水果的利润更低一些,在三四个点。
难点
“和农民合作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农超对接”需要双方耐心磨合
石吉皂说:“合作社初期跟超市合作的时候会遇到很多问题,有很多地方不适合人家的要求,比如人家需要的品种多、供应必须得有持续性,一年不间断,另外种什么不能自己想种什么就种什么,想怎么种就怎么种,得符合人家的要求。”
秦虹介绍,农民对新鲜事物接受的程度相对慢一些,“我们会从最基础的东西开始教给他们,甚至鼓励他们组建合作社。”目前与家乐福实行农超对接的合作社中最小的一个合作社只有七八十户农户,这个合作社的建立不是自发的,是因为家乐福看上了当地的鸭梨,但是超市又无法和诸多散户一一对接,于是组织当地的农户建议他们建成了合作社。
“合作社建立起来也不等于万事大吉了,很多事情超市得‘过问’,比如针对农民不会算经济账的问题,超市派人去帮他们树立经营意识:告诉农民不仅“化肥”有成本可查,施肥的过程也要计算在人力成本之内;“刨土”这样的体力活在农民看来没有成本,但是超市告诉他们“刨土”也有价可寻。这样下来,帮农民最终算一笔经济账,把所有的投入核定进每一斤蔬菜里,这样也便于超市最终给蔬菜定价。
秦虹给记者讲了一个小例子:很多合作社与家乐福对接之前,农民们基本上都是把蔬菜或者水果往批发市场送,因此装货的方式是———个头最小的放到底下,个大、长得漂亮的放到最上头,因为人家在看货的时候根据“最上一层”定价。但是农超对接之后送超市就不能这样装货了:个头一样的放在一个箱子里,同一个箱子里的蔬菜或者水果不能出现“差异化”,因为超市接收了产品后会将同一规格的商品放在一个门店销售,这样顾客在选购的时候就不会“只挑大的”而放弃其他,这样超市的损耗会降到最低,农民采摘下来的果蔬也都会如数销售出去。
声音
农民最盼望超市自营式的农超对接期待订单农业告别蔬菜种植“大小年”
石吉皂说,每年都会有大白菜烂在地里或者香蕉烂在地里的新闻,因为没有订单式生产,农民种得比较盲目,菜贱的结果就是农民被伤害。“在某个时段,农超对接的最终价格可能不如市场价高,但是我还是愿意送超市,这样稳定,这个比什么都重要。”“双联”合作社的农户张冬明说。张冬明个人的种植面积达到40亩,雇佣了十几个人,主要种植娃娃菜、小西红柿、田七等“细菜”。他说:农产品种植靠天吃饭,市场销售也没规律,是一个太没准的事,加入合作社之前自己种的小黄瓜在紧缺的时候曾经卖到过五六块钱一斤,但是前年小黄瓜泛滥,没找到大主儿,一万多斤都砸到手里了,真心疼呀。有了超市的订单就安心了,对农民来说,没有什么比稳定再让人安于种植和技术创新了。“这会儿,如果我把田七送到桥西蔬菜批发市场或者大酒店,肯定比卖到超市贵一些,但是不稳定啊,人家今要明天不要的,不稳定,对农民来说‘不沾’(不行),只要稳定,薄利多销也能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