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人物访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娄星:种火龙果的大学生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大河网-河南日报农村版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32票  浏览144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5年4月24日 12:57

  娄星:1990年生,属马,2014年河南大学毕业,所学专业:地理信息系统。
  
  人生格言:路在人走,业在人创,事在人为!
  
  娄星在为火龙果剪枝
  
  本报记者 中原三农网 记者 尹小剑 通讯员 马童 余江 文/图
  
  目前,我省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时期,农民也面临着从传统种养的“老农人”到新一代懂技术、懂市场、懂营销的“新农人”的转变,其中,有不少青年投身农业创业之中,成为新一代的职业农民。自今日起,本报推出“新青年·新农人”专栏,记述他们的创业故事,敬请关注。
  
  最近,一群息县摄影爱好者冒着小雨赶到息县曹黄林镇娄寨村,他们要来这里拍摄火龙果,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娄星在这里把这种热带水果种得有声有色。
  
  摄影爱好者到来时娄星正在大棚里和工人们一起给火龙果剪枝。离开大学种了两年火龙果,娄星看上去还是一个大学生,不同的是,他已用熟了园艺剪。
  
  “你们来得好,天气一暖和起来,火龙果就能摘着卖了。”娄星乐呵呵地对他们说,“咱这儿的人到现在还以为它是仙人掌,不相信能结出果呢!”
  
  娄星相信它能结出果。2013年毕业时他说服了父亲,在姐姐的资助下,他建起了70余亩的火龙果园,开始了整日在大棚里劳作的日子。从选果苗到模拟南方的生长气候,再到施肥剪枝的日常管理,娄星慢慢成长为一个技术型果农
  
  和儿子一起劳作了两年,娄星父亲心里还是不踏实,他说:“农村人辛辛苦苦上完大学,就指望着不再种地,结果回来种水果,邻居都说我的孩子‘瞎搞’。”
  
  但娄星有他的想法:“我们这儿没人种这些高档水果,整个信阳市都没有,南方运来的都很贵,我相信我的创业有广阔的空间。”
  
  娄星说得很对,广东的火龙果旅行一天来到息县,要卖到50元一斤,台湾过来的还要贵。为了适应长途运输,必须提前采摘,也就是说,当下在息县是没有机会吃到新鲜的火龙果的。
  
  眼下,娄星的火龙果正慢慢长大成熟。想到这些,娄星总不免激动,大家资助来的200多万元,两年来的汗水,就要有回报了。
  
  同村的娄和福在娄星的大棚里帮工,他终于相信这仙人掌似的东西能结出果了。
  
  “一定能卖上好价钱!”娄和福说,“咱可以等熟透了再摘,肯定比超市里的新鲜,比超市里的甜。”
  
  “今年夏天第一茬果子上市,能收6000斤吧。”娄星说,“一年比南方少收两茬,就算收6茬,每斤35元,能收回一半以上的投资。明年起就进入了稳步盈利期。”
  
  “明年再多种两棚,咱村的人都等着来干活呢。”一旁劳动的村民李忠芳说。
  
  娄星告诉记者:“在很多人眼中,农业好像专属于农民,代表着脏、累、苦,属于低端行业,可以说现在的大学生很少有人选择这个职业。尤其是辛辛苦苦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刚毕业那会儿,其实心里的压力远大于身体的劳苦,因为周边人的不理解会引来太多的非议(如:大学一毕业就回来种地,真是白读了,浪费钱等)。但我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必须坚持下去,因为我相信,路在人走、业在人创、事在人为!”
  
  点评
  
  新农人新希望
  
  本报评论员王东亮

  
  现在的农村究竟是哪些人在种地?除了中老年人、留守妇女、少数离不开家的年轻人外,还有越来越多的新农人—理念新、脑子活、懂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中有返乡创业的企业家,有怀揣梦想的大学生,有土生土长的种田能手。这些新型农民,正是农村农业发展的希望所在!
  
  随着年轻人大量进城,留在乡下种地的人越来越少,这是当下现实。不过,我们也不必担心。因为,事实很清楚,大家要是真的都留在老家种地,一人也就是亩二八分地,再高产再精耕也挣不了多少钱,想富裕更是做做梦而已。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给规模化经营提供了空间和可能。而规模化经营,却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一亩地挣不了几个钱,成百上千亩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这也是一个发展趋势。有数字为证,到2014年年底,我省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达9.2万家,种粮大户3.9万家,家庭农场1.6万家,全省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600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迅猛发展,除了政策推动等因素外,新型农民的大量涌现是不可忽视的一大因素。
  
  有不少人曾惊呼,农民都进城、进厂了,将来谁来种地?我们的回答很肯定:新农人!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