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桃园牵出的产业“三探”
7月6日,顺平县的汇源集团果汁车间内机声欢唱,农户的鲜桃在生产线上走一遭,就地变成身价倍增的果汁,摆上国外和国内各大超市的柜台。
这个果汁项目,使果农告别鲜桃卖不了烂掉的历史,给桃产业增加了收成。而这只是顺平县走出鲜桃升值的一条路径,这几年全县的14万亩桃园里,正在产出越来越多的收获,让“守望”桃园的果农捧上更甜的“致富果”。
一座大桃园,牵出的产业多大
顺平县山区、半山区占2/3,沿山区及山区土质独特,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拥有发展林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县委书记张丽娟说,特色种植具有地域的独占性,特殊地理位置造就独特农业产品,为此顺平县把发展“桃园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着力推进桃产业做大做强。
这一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历经扶持和培育,已“长大”成国内闻名的农业特色产业。现在,顺平县所辖的4镇6乡,有8个乡镇从事桃树种植,设施种植有腰山镇、蒲上镇,露天种植遍及河口乡、台鱼乡、白云乡、神南乡、大悲乡。生产的鲜桃分早熟、中熟、晚熟和极晚熟品种,有毛桃类、油桃类、蟠桃类、黄桃类近300个品种,鲜桃从4月上市一直延续到10月份,成为国内桃品种多、采摘时间长的种植县。2002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桃乡”。
今天,全国几乎各大中城市都有“顺平桃”销售,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果品批发市场,所占市场份额连年上升,还远销俄罗斯、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全县依靠果品收入,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的村达到9个,26个村人均收入3000元以上,出现安阳、台鱼、河口等3个果树专业乡、87个专业村和1.5万多个专业户,桃产业成为山区群众的“绿色银行”。
站在地头,县林业局果树研究所所长张宪成算了一笔账。该县桃农的一亩地桃树,平均结果1500公斤左右,全县14万多亩桃林年收鲜桃20多万吨,去年每公斤平均销售3元多,年销售收入7亿多元。减去每亩大约1500元的成本,全县农户年鲜桃纯收入不下5亿元。
“今年,销售价格比去年高,桃产业效益会更好。”县林业局局长齐增福望着树上泛着红晕的鲜桃,露出收获的喜悦。
一座大桃园,牵出产业链多长
桃树不言,下自成蹊。县长李军辉说,顺平县充分释放桃产业蕴含的潜力,加快延伸产业链条,让桃园不仅产生卖桃的效益,还间接产生更多的直接效益。
在顺平县看到,近年来该县围绕桃产业发展,新上的绿城、奥胜、北卫等一批林果产品加工项目快速建成投产。国内最具规模的北京汇源集团在顺平县建立果汁饮料生产企业,现已累计完成投资8.1亿元,年产值超过10亿元,建设的5条果蔬汁生产线,年加工桃、苹果等果品达到15万吨,开辟了鲜桃就地加工、升值渠道。
鲜桃时令性强,不易农户储存。汇源集团建成的大型冷库,使鲜桃保质期由几天延长到30多天。由于加工企业的及时收购,这又为农户适时采摘、销售鲜桃提供了便利。由此带起的仓储业发展,也延伸了桃产业链条。
走访看到,昔日当作柴禾烧的桃木疙瘩等桃木也变成“金身”。县城内,伊祁山工艺品公司新建成的厂区内,建有一座充满民族风格的“中国桃木文化展馆”,展示的300多种展品琳琅满目。这家企业年加工桃木约3000吨,产值达到6000多万元。
来到雕刻车间,看到拿惯锄头的双手,正娴熟操作现代化工具巧妙雕刻。董事长刘继台说,现在顺平县每年替换桃树约7000亩,一亩地桃木能卖到1000元,仅此一项给农民带来纯收入700多万元。他有一个理想,让中国桃木贴上“顺平标签”。现在,其在江苏如皋、浙江东阳、福建仙游等地建立分厂,“借船出海”扩大销售、提高“顺平牌”桃木雕的知名度。
这几年,除这家企业外,产桃区村庄又诞生几家桃木初加工企业,新就业劳动力达到400多人。
让桃树变成“摇钱树”的不止桃木。山坳里的南台鱼村,周边小山是“花果山”,万绿丛中点缀红色鲜果。该村成立桃产业协会和建起望蕊山庄,既搞绿色无公害果品和农副产品生产销售,还搞乡村生态观光、景点建设开发,外地客人到此一游,有了感受自然、释放心情的田园居所。2010年,桃花盛开时节,望蕊山庄仅10天挣了5万多元。
还有更多村,既卖鲜果又卖“绿荫”。这几年,各专业村纷纷建起小游园、农家乐饭店、垂钓中心、特色果品采摘园等。今年4月的顺平桃花节,坛山——李各庄——齐各庄这条观光线路游人如织、车水马龙。齐各庄村村支书齐德林“喜”说桃花节,游客醉心看桃花的场景,仍留在他“粉红色”回忆里。“我们村接待来人,少说也得3万人,一家‘农家乐’小馆子,挣个两三万不稀奇。”
鲜桃销售,又带起物流业发展。齐各庄村是仅有380户的小山村,村民购进4辆大中型载货车,在采摘旺季还租用6辆大货车,将鲜桃发往京、津、沪等果品批发市场。前来收桃的邻村司机穆大水说,去年自己10吨的载货车收桃收入挣了9万多元。
“桃树浑身都是宝”。一位林业技术人员说:“桃树的树胶多,牛羊吃了毛泽光滑,养殖户都买桃树叶子,桃花也有药用价值,加工后能泡水喝,还有不少城市的洗浴、宾馆,派人前来收干桃花,供顾客洗浴用。”
一座大桃园,牵出的产业跑多远
顺平县发展桃产业的目光瞄准了什么?
7月6日上午,北京家乐福超市一位高管与齐各庄村村支书齐德林的双手握在一起。双方因桃“缘”对接,商定齐各庄村作为这家超市的鲜桃供应基地。
2010年,该村村民“对接北京”,将鲜桃送往超市均被拒之门外。今年,在县农林等部门帮助下,齐各庄村以尧之家鲜桃合作社名义,与这家超市“挂钩”。超市将“顺平桃”和外省两个地区的鲜桃削皮后,摆在超市让顾客品尝,顾客反映“顺平桃”口感最好。
这是顺平县实施“农超对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推动桃产业发展中,引导农户与各大中型城市的超市联系,“顺平桃”正快速摆上超市的柜台。这几天,南台鱼村的鲜桃,在天津的超市已卖出鸡蛋价,每公斤售价超过10元。
实施龙头带动,让“顺平桃”升值。顺平县扩大已有加工企业规模,今年汇源集团实施投资5亿元,建设8条灌装生产线、1万吨冷库项目,建成后成为其最大的灌装生产基地,也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果品加工基地。
叫响品牌,让“顺平桃”升值。该县着力培育和扶持“一县一品”,突出“顺富牌”品牌,使“桃乡”鲜桃在市场上更加“吃香”。2010年,国家质检总局针对“顺平桃”特殊生产环境及自身的特质和特性,将其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同时,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石家庄综合实验站在顺平县设立基地。该县还与日本花甲协会和省农科院、河北农大等合作,林业专家指导农户施肥、修剪,开展水、土、肥检测和病虫害防治,标准化生产“有机桃”,提升鲜桃品质。
顺平县还加快完善服务设施。驱车行驶在路上,掩映在果树中的柏油路宽阔平整。这几年,该县发挥原生态山水的优势,加快道路和鲜桃市场等设施建设,推动村民发展旅游观光、漂流等项目;打造唐尧文化主题公园,与香港万源和北京点石基金等国内知名企业联手,借助桃产业提升旅游业整体形象。
“生态游的发展还带来更多信息输入,村民观念更新和开放意识、发展意识增强,这在桃产业长远发展中也很重要。”县委常委、农工委书记甄会龙说。
今天,顺平县区位优势正在显现,县城已处在保定市高速环线之内。今后,其将在对接保定中实现“同城效应”,加速建设“保西京南后花园”,为桃产业发展扎深、扎牢根基。
这个果汁项目,使果农告别鲜桃卖不了烂掉的历史,给桃产业增加了收成。而这只是顺平县走出鲜桃升值的一条路径,这几年全县的14万亩桃园里,正在产出越来越多的收获,让“守望”桃园的果农捧上更甜的“致富果”。
一座大桃园,牵出的产业多大
顺平县山区、半山区占2/3,沿山区及山区土质独特,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拥有发展林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县委书记张丽娟说,特色种植具有地域的独占性,特殊地理位置造就独特农业产品,为此顺平县把发展“桃园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着力推进桃产业做大做强。
这一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历经扶持和培育,已“长大”成国内闻名的农业特色产业。现在,顺平县所辖的4镇6乡,有8个乡镇从事桃树种植,设施种植有腰山镇、蒲上镇,露天种植遍及河口乡、台鱼乡、白云乡、神南乡、大悲乡。生产的鲜桃分早熟、中熟、晚熟和极晚熟品种,有毛桃类、油桃类、蟠桃类、黄桃类近300个品种,鲜桃从4月上市一直延续到10月份,成为国内桃品种多、采摘时间长的种植县。2002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桃乡”。
今天,全国几乎各大中城市都有“顺平桃”销售,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果品批发市场,所占市场份额连年上升,还远销俄罗斯、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全县依靠果品收入,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的村达到9个,26个村人均收入3000元以上,出现安阳、台鱼、河口等3个果树专业乡、87个专业村和1.5万多个专业户,桃产业成为山区群众的“绿色银行”。
站在地头,县林业局果树研究所所长张宪成算了一笔账。该县桃农的一亩地桃树,平均结果1500公斤左右,全县14万多亩桃林年收鲜桃20多万吨,去年每公斤平均销售3元多,年销售收入7亿多元。减去每亩大约1500元的成本,全县农户年鲜桃纯收入不下5亿元。
“今年,销售价格比去年高,桃产业效益会更好。”县林业局局长齐增福望着树上泛着红晕的鲜桃,露出收获的喜悦。
一座大桃园,牵出产业链多长
桃树不言,下自成蹊。县长李军辉说,顺平县充分释放桃产业蕴含的潜力,加快延伸产业链条,让桃园不仅产生卖桃的效益,还间接产生更多的直接效益。
在顺平县看到,近年来该县围绕桃产业发展,新上的绿城、奥胜、北卫等一批林果产品加工项目快速建成投产。国内最具规模的北京汇源集团在顺平县建立果汁饮料生产企业,现已累计完成投资8.1亿元,年产值超过10亿元,建设的5条果蔬汁生产线,年加工桃、苹果等果品达到15万吨,开辟了鲜桃就地加工、升值渠道。
鲜桃时令性强,不易农户储存。汇源集团建成的大型冷库,使鲜桃保质期由几天延长到30多天。由于加工企业的及时收购,这又为农户适时采摘、销售鲜桃提供了便利。由此带起的仓储业发展,也延伸了桃产业链条。
走访看到,昔日当作柴禾烧的桃木疙瘩等桃木也变成“金身”。县城内,伊祁山工艺品公司新建成的厂区内,建有一座充满民族风格的“中国桃木文化展馆”,展示的300多种展品琳琅满目。这家企业年加工桃木约3000吨,产值达到6000多万元。
来到雕刻车间,看到拿惯锄头的双手,正娴熟操作现代化工具巧妙雕刻。董事长刘继台说,现在顺平县每年替换桃树约7000亩,一亩地桃木能卖到1000元,仅此一项给农民带来纯收入700多万元。他有一个理想,让中国桃木贴上“顺平标签”。现在,其在江苏如皋、浙江东阳、福建仙游等地建立分厂,“借船出海”扩大销售、提高“顺平牌”桃木雕的知名度。
这几年,除这家企业外,产桃区村庄又诞生几家桃木初加工企业,新就业劳动力达到400多人。
让桃树变成“摇钱树”的不止桃木。山坳里的南台鱼村,周边小山是“花果山”,万绿丛中点缀红色鲜果。该村成立桃产业协会和建起望蕊山庄,既搞绿色无公害果品和农副产品生产销售,还搞乡村生态观光、景点建设开发,外地客人到此一游,有了感受自然、释放心情的田园居所。2010年,桃花盛开时节,望蕊山庄仅10天挣了5万多元。
还有更多村,既卖鲜果又卖“绿荫”。这几年,各专业村纷纷建起小游园、农家乐饭店、垂钓中心、特色果品采摘园等。今年4月的顺平桃花节,坛山——李各庄——齐各庄这条观光线路游人如织、车水马龙。齐各庄村村支书齐德林“喜”说桃花节,游客醉心看桃花的场景,仍留在他“粉红色”回忆里。“我们村接待来人,少说也得3万人,一家‘农家乐’小馆子,挣个两三万不稀奇。”
鲜桃销售,又带起物流业发展。齐各庄村是仅有380户的小山村,村民购进4辆大中型载货车,在采摘旺季还租用6辆大货车,将鲜桃发往京、津、沪等果品批发市场。前来收桃的邻村司机穆大水说,去年自己10吨的载货车收桃收入挣了9万多元。
“桃树浑身都是宝”。一位林业技术人员说:“桃树的树胶多,牛羊吃了毛泽光滑,养殖户都买桃树叶子,桃花也有药用价值,加工后能泡水喝,还有不少城市的洗浴、宾馆,派人前来收干桃花,供顾客洗浴用。”
一座大桃园,牵出的产业跑多远
顺平县发展桃产业的目光瞄准了什么?
7月6日上午,北京家乐福超市一位高管与齐各庄村村支书齐德林的双手握在一起。双方因桃“缘”对接,商定齐各庄村作为这家超市的鲜桃供应基地。
2010年,该村村民“对接北京”,将鲜桃送往超市均被拒之门外。今年,在县农林等部门帮助下,齐各庄村以尧之家鲜桃合作社名义,与这家超市“挂钩”。超市将“顺平桃”和外省两个地区的鲜桃削皮后,摆在超市让顾客品尝,顾客反映“顺平桃”口感最好。
这是顺平县实施“农超对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推动桃产业发展中,引导农户与各大中型城市的超市联系,“顺平桃”正快速摆上超市的柜台。这几天,南台鱼村的鲜桃,在天津的超市已卖出鸡蛋价,每公斤售价超过10元。
实施龙头带动,让“顺平桃”升值。顺平县扩大已有加工企业规模,今年汇源集团实施投资5亿元,建设8条灌装生产线、1万吨冷库项目,建成后成为其最大的灌装生产基地,也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果品加工基地。
叫响品牌,让“顺平桃”升值。该县着力培育和扶持“一县一品”,突出“顺富牌”品牌,使“桃乡”鲜桃在市场上更加“吃香”。2010年,国家质检总局针对“顺平桃”特殊生产环境及自身的特质和特性,将其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同时,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石家庄综合实验站在顺平县设立基地。该县还与日本花甲协会和省农科院、河北农大等合作,林业专家指导农户施肥、修剪,开展水、土、肥检测和病虫害防治,标准化生产“有机桃”,提升鲜桃品质。
顺平县还加快完善服务设施。驱车行驶在路上,掩映在果树中的柏油路宽阔平整。这几年,该县发挥原生态山水的优势,加快道路和鲜桃市场等设施建设,推动村民发展旅游观光、漂流等项目;打造唐尧文化主题公园,与香港万源和北京点石基金等国内知名企业联手,借助桃产业提升旅游业整体形象。
“生态游的发展还带来更多信息输入,村民观念更新和开放意识、发展意识增强,这在桃产业长远发展中也很重要。”县委常委、农工委书记甄会龙说。
今天,顺平县区位优势正在显现,县城已处在保定市高速环线之内。今后,其将在对接保定中实现“同城效应”,加速建设“保西京南后花园”,为桃产业发展扎深、扎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