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特别关注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聚焦一号文件:打通农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农产品加工网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99票  浏览172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2年3月20日 13:30
  委员聚焦:如何打通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11年4月27日

  2010年10月,河南省农民岳和平在几经考察、反复思量之后,决定大面积种植山药,但很快岳和平就发现,种山药并不如他想象中的那般轻松。因缺乏经验和技能,山药的任何问题都让他觉得无从着手,专业的技术人员又不知去哪请?其实有着和岳和平同样问题的人在我国农村还有很多。发展现代农业,无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现代农业的发展却依赖于科技进步。但“网破、线断、人散”,这是人们对我国基层农村科技推广体系现状的形象描述。多年来,这一现象并无实质性改善。

  尽管近年来我国实施了多项措施试图改变这一现状,如科技部的“科技特派员”,农业部的“阳光工程”,但因为农村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村适用成果转化与实用技术推广力度不够、农民科技素质有待提高等等因素,使得农业科技推广在最后一公里时难以前行。

  2011年两会期间,多位全国政协委员也将目光投向农村科技推广,试图打通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程萍:

  加大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


  “目前在我国的很多农村,农民接受过培训的人员都不到10%,很多年轻人都不会种地了。所以农村的科技推广,首要任务是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让农民有科学意识。”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程萍已连续两年关注农民培训问题。

  程萍认为要加大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要求不断完善体系建设,从县开始,从乡镇到村子,要有一支公益性的服务队伍,能把最新的技术送到一线去。要充分发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院校等和社会各方力量,适应农民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建立由政府组织、农业部门主导、农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系统。要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抓紧启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

  程萍同时告诉记者,“最近农业部推出了包村联户制度,我们广东省农业厅则要求科技人员进行科技推广时不留死角地进行培训,并根据当地农民的需求来传递相关信息。比如在广东有的地方,我们因地制宜培训当地农民种紫色的番薯,收益高,见效快,农民非常感兴趣,农民需要这种有实效且简单的实用技术。”

  据程萍介绍,目前在广东有3000个乡镇的农业科技推广站,接近2万多人为农民服务,基本可以覆盖每个乡镇。“今后最重要的是优化人员结构,不断吸纳年轻人到这个队伍中来,公开考选大学生充实到农技推广第一线。同时也要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有新人补充,使得这个岗位的发展空间更大。”程萍说。

  全国政协委员、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吴鸿:

  健全农村科技信息网络


  在全国政协委员、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吴鸿看来,农村信息服务对农业科技推广至关重要。从我国的信息化进程的实际效果来看,信息服务的主要受益者集中于城市居民,城乡之间“数字鸿沟”日渐拉大。

  “一定要在有条件的市,搭建科普以及实用技术等一系列完整的农村信息平台。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和移动网等无线网络,来推广农村适用技术;其次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固定电话等有线网络,通过农村科技信息网等专业网站以及语音服务电话、专家服务热线、网络远程视频等形式推广农村适用技术;同时还可充分调动农业领域的专家、教授、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等参与农村科技推广和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打造服务农村科技推广的专家网、基层农技推广的技术队伍网等等。”吴鸿说。

  “同时还要面对农民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做好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工作。加强现代农业信息收集与处理,主要搜集国内外主要农产品的市场供求信息和有关农业的最新科技成果及市场转化成果信息;进一步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农村科技信息网。”

  在我国的很多农村,青壮劳动力基本外出打工,老人和孩子留在农村,在这样一个农民群体中,是否能接受信息技术?

  “所以,农村的科技信息传播一定要用老百姓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表达,就是把科学的知识用通俗的形式表达出来,要图文并茂,要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能看得懂,都能接受。”吴鸿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所长刘凤之:

  农业科研人员必须深入到田间地头


  “推广农业科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的技术必须被农民所认可,且是农民最为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的科技人员必须要深入田间地头。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技术真正送到老百姓手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所长刘凤之告诉记者。

  据刘凤之介绍,他所在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有两个科技特派团,一个科技特派团有十人左右,包括品种培育、栽培、病虫防治等各个不同专业的技术人员。

  “在辽宁省葫芦岛市有个水果种植基地,我们的特派团就专门负责这个水果基地,我们要求技术人员一年必须有150天呆在生产一线。在每个季节不同的生产环节,都需要现场指导农民,比如在春季如何修剪枝叶,开花时候如何做人工授粉,在花期如何管理,如何病虫害防治等等。”刘凤之说。

  “做农业科研的,很多研究的题目必须从生产中来,通过服务农民才能发现很多问题,然后把这些问题再带回到实验室中来。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延安做了半年时间的农业科技扶贫,其实就是科技推广,当时就住在老百姓的窑洞里,只有这样,你才能发现问题,你的技术才能最快被农民所认可,而老百姓也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刘凤之告诉记者。

  据悉,果树研究所每年都为农民提供免费培训,现场示范实用技术,一年大概能培训三五千人左右。

  全国政协委员刘志强:

  要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待遇


  全国政协委员刘志强在今年两会的大会发言中指出,目前广大农村、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非常强烈,但是,事关千村万户的基层农技队伍正在持续萎缩,最直接的原因是基层农技人员待遇极差,严重影响了农技队伍的稳定,造成人才严重流失。要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必须从解决基层农技人员待遇入手。

  刘志强建议,首先要明确县、乡农业技术服务机构的公益职能,纳入县财政全额预算单位管理序列;其次实行垂直管理体制,由县业务主管部门垂直管理;第三要加大农技服务经费的投入,建立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是带动农民科学务农、减小群众采用新技术风险的好办法,而目前乡镇的农技服务经费相当缺乏,只有从国家到各级政府加大对基层农技服务的投入,才能建立农技试验示范基地,切实发展现代农业;要切实关心基层农技人员,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农技人员与乡镇其他部门干部“同工不同酬”,福利待遇、社会保障等差距较大的现状必须改变。(王菡娟)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