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温州杨梅业突围思考 变的是味还是质?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260票  浏览76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2年7月19日 12:07
 眼下,今年的杨梅采摘期已过,但明年的杨梅会遇到什么状况?我们有必要在冷静的思考中梳理发展思路,尤其要直面杨梅安全生产品牌营销等方面的“短腿”。

  浙江在线07月19日讯红火了一个多月的温州杨梅,已经全面落市。回头看,今年杨梅无论是市场销售,还是观光采摘,都显得有些黯淡。 在不少杨梅种植户眼里,杨梅采摘时遭遇连续阴雨,冲淡了杨梅酸酸甜甜的口味。可在不少市民看来,变淡的不仅是口感,还有对本地杨梅的热情。

  就在前些日子,一些网络论坛和微博,还针对杨梅展开了一番“吃与不吃”的争论,大家归结的话题是,杨梅到底还能不能吃?谁来保证杨梅的品质?

  市民谈“梅”变色,折射的是对杨梅安全的“不放心”。其背后,是对其生产、管理、监管不健全的忧虑。

  监测

  何时有一张白纸黑字?

  杨梅味变淡了,农药残留搞不清楚,这是市民普遍的感受。“杨梅对小环境非常敏感,今年成熟时下的几场大雨,使得杨梅口味变淡了。”茶山街道农业特产负责人赵友淦坦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地整体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失去了草木灰等天然的生态肥料。这些,都对杨梅品质造成一定影响。

  “至于农药问题,我敢说,茶山1.1万亩杨梅,至少有95%以上是符合无公害标准的,上市时几乎没有农药残留。”茶山杨梅协会副会长管力衍说,街道严格禁止果农在杨梅上喷施有机磷、有机氯等有毒、高毒农药,并规定上市前30天内不得喷施任何农药。在今年全市专项治理检查中,茶山杨梅的各项检测指标,均符合无公害农产品标准。

  这样的回答,至少证明了“杨梅打过农药”一说。“如果不喷施农药,座果率低,病虫害严重,果农的经济效益就得不到保证。”从我市各大杨梅产地反馈的情况来看,这个现象比较普遍。一些特产站负责人认为,杨梅的生产,几乎离不开农药,但是,农药残留要始终控制在安全范围。

  “我们就是理亏在口说无凭,少一张证明‘清白’的检测报告。”赵友淦无奈地表示,茶山街道和不少农户也商讨过引进检测设备,但上百万元的高额投入,令他们望而却步。

  正是这种无奈,使得杨梅发展陷入尴尬。有专家指出,我市各大杨梅产地,几乎都没有形一套完善的安全生产检测体系,当市民质疑杨梅质量问题时,果农也只能吃下这个“哑巴亏”。

  管理部门机构职能何在?

  在采访中,茶山部分杨梅种植户告诉记者,茶山丁岙梅今年年产7000多吨,可茶山杨梅节上的“吃杨梅比赛”,吃的竟是东魁杨梅。“最好的茶山杨梅在6月15号前后上市,但是杨梅节却在6月21号开幕。”管力衍告诉记者,等到开幕之后,市民能吃到的精品丁岙梅已经不多。

  政府搭台,果农看戏,一年投入几十万元的杨梅节,成效并不明显,甚至给人一种走过场的感觉。记者在采访有关专家时,他们也持有相同的观点,即相关部门的职能缺失。那么,站在果农背后的政府相关部门,究竟要发挥什么作用?市特产部门专家告诉记者,无论是安全生产监管、种植技术推广,还是市场品牌营销,政府部门都应当发挥引领作用。曾有杨梅种植户反映,相比过去的热情满满,如今政府部门似乎对杨梅种植失去了兴趣。

  此外,作为农民互助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没有真正让果农达成“合作”。“杨梅销售周期短,合作社的作用就体现在销售一环。”茶山一家杨梅合作社负责人陈学松告诉记者,当地杨梅合作社不足10家,而主要职能就是,接到“100筐杨梅”的订单时,能通知社员短时间内备货,除此之外,在技术指导、精细化种植、品牌营销上,合作社并没有发挥很大作用。不少合作社负责人坦言,这样的经营模式,其实是“在吃茶山杨梅的老本”。

  进退

  “老本”还能吃多久?

  温州杨梅固然天生丽质,茶山丁岙梅更是中国四大精品杨梅之一。但多年下来的“吃老本”,让其在本地市场上的优势越来越式微。纵览全市,很难找出一个叫得响的品牌。

  从近年的杨梅市场来看,发达的交通和保鲜冷藏技术的运用,让温州杨梅陷入了“前后夹击”的窘境,失去了时间和空间的优势。4月初,来自云南广西广东的杨梅率先通过空运占据了“天时”,紧邻我市的福建黑炭梅依靠早上市和廉价抢走了部分市场,而后上市的青田杨梅和仙居杨梅依靠“品牌宣传”来温推销。

  “看看南白象高速出口‘青田杨梅节’广告牌,我们也只能叹口气。”管力衍告诉记者,茶山杨梅在上世纪90年代末曾是温州市场的“老大哥”,有些外地杨梅甚至打着“茶山杨梅”的牌子,而如今,茶山杨梅的影响力大不如前了。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获得地理证明标志的“大罗山”丁岙梅品牌被束之高阁,其附加值并没有真正凸显出。“除非客户需要,我们才会提供纸盒装,比塑料筐贵10块钱的外包装成本价。”管力衍说,虽然茶山杨梅协会授权几家合作社使用“大罗山”牌丁岙梅标志,但几乎难以在市面上见到精品纸盒包装,有的连前几年的库存还没用完。

  没有品牌效应,杨梅的附加值就无从谈起。不进则退,吃着“老本”的温州杨梅,还能走多远?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