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文:杏扁林生出金豆子
4月,春暖花开,蔚县北柏山村的果农们望着满眼花团锦簇的杏花,憧憬着杏扁成熟后一片繁忙的景象,脸上满是笑容。“好收成让我们从原本的种田户变成了果农,年收入也从几千元上升至了几万元。”果农们乐着告诉记者。
在蔚县,全县有很多农民种植杏扁。说起为何种植杏扁树,果农们都提起了他们的“大恩人”,他就是市农科院林果研究所所长李克文。
4月29日上午,当记者见到李克文的时候,他正和同事们说着下一步的工作计划。面庞黝黑,手掌宽厚,话语质朴,人显得特别随和。谈起往事,58岁的李克文显得特别精神,眉宇间流露的都是一股自豪劲儿。
1974年,高中毕业的李克文回村工作,成了一名村干部,白天他们下地造田、围坝,晚上到大队上开会学习……“当时的生活真得很艰苦!”李克文回想起回村工作的那4年感叹道。
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22岁的李克文凭借扎实的基本功顺利考入了河北农大唐山分校果树专业。果树专业最难学的是育种栽培,为了把这门课学好,李克文利用课余时间查资料,带着干粮到实习场所观察果树,有时几天都住在实习场所,饿了啃口馒头,困了就坐在地头上眯会儿。
经过4年的刻苦学习,1982年,李克文从河北农大唐山分校毕业,到张家口市坝下农科所当了一名农业技术员,负责果树种植的技术研究和技术指导。很早以前张家口的杏扁林都种植在深山,60年代末把杏扁树移植到丘陵地带,但这一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全市杏扁林平均亩产几斤杏仁,李克文暗下决心研究解决这一问题。
由于产量低,“初来乍到”的杏扁林并不受村民“待见”。“我们当时非常抵触,觉得靠种杏扁致富,简直是个笑话,不相信小小的杏扁可以让我们变成万元户。”蔚县北水泉镇北柏山村一个果农回忆说。但令这些果农想不到的是,李克文和几个同事背着行李卷住进了这个小山村里,在这里开始了杏扁栽培技术的研究生涯。
一间窑洞房、600亩低产的杏扁林,李克文却把这里当成干事创业的黄金宝地。白天,李克文和同事们来到地头和果农们聊杏扁林情况;晚上,他便坐在桌前研究材料。传授果农修枝防虫害技术、到林间观察杏扁树生长……几年间,李克文和同事们呵护着这片杏扁林。
1990年的春天,杏扁花开得较早,看着满树的花芽,李克文心里暗想:“今年乡亲们的收成会好些!”不久,一场寒流突然降临,李克文昼夜守护着杏扁林,观察杏扁树的花芽,就是这场寒流冻伤了杏花芽,李克文也昏倒在杏扁林,大病了一场,结果那一年杏扁林产量很低。这样的经历没有打垮李克文,他及时总结经验,继续扎根在这片土地上。
经过6年地不懈努力,李克文精心培育的杏扁林亩产增加了6倍,随着杏仁的市场价也由每斤8元涨到20多元,使很多果农成了万元户。当地果农高兴地说:“黄土地真生‘黄金’了,李克文给我们培育出了‘金豆子’。”
从蔚县北柏山村改造低产杏扁林开始,李克文就像一只“候鸟”。冬去夏来,32个年头,他从蔚县到万全、涿鹿、怀来,再到宣化,他的脚步几乎踏遍了坝下的所有土地,李克文参与了多项国家、省课题的研究,用他与科研小组的科研成果造福了果农。1992年,蔚县常宁乡的水浇地杏扁示范区创造了亩产172。5公斤的纪录,至今仍是全国最高纪录。如今,他与科研小组的很多科研技术被推广应用使许多果农受益非浅。
与李克文共事多年的同事都这样评价说:“他离不开杏扁事业,就像种子离不开大地。”
入选理由
“杏扁事业是我的生命,这辈子干了一件我喜欢干的事,足矣。”李克文经常提起的一句话。32年来,他把自己献给了这片心爱的杏扁林,他的脚步几乎踏遍了坝下的所有土地,他参与的许多科研课题创造的科研成果造福了果农,使许多果农受益非浅。
记者感言
有一种精神叫执着,有一种责任叫坚守。李克文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但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造福百姓的职业操守和尽心尽力的责任心,他用无私的奉献赢得了群众的赞扬。
坚持做一件事很难,而30多年间,李克文坚持做一件事更是难能可贵。他始终想老百姓之所想,把人民群众揣在心中,那么得到的将会是更多的鲜花与掌声。
在蔚县,全县有很多农民种植杏扁。说起为何种植杏扁树,果农们都提起了他们的“大恩人”,他就是市农科院林果研究所所长李克文。
4月29日上午,当记者见到李克文的时候,他正和同事们说着下一步的工作计划。面庞黝黑,手掌宽厚,话语质朴,人显得特别随和。谈起往事,58岁的李克文显得特别精神,眉宇间流露的都是一股自豪劲儿。
1974年,高中毕业的李克文回村工作,成了一名村干部,白天他们下地造田、围坝,晚上到大队上开会学习……“当时的生活真得很艰苦!”李克文回想起回村工作的那4年感叹道。
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22岁的李克文凭借扎实的基本功顺利考入了河北农大唐山分校果树专业。果树专业最难学的是育种栽培,为了把这门课学好,李克文利用课余时间查资料,带着干粮到实习场所观察果树,有时几天都住在实习场所,饿了啃口馒头,困了就坐在地头上眯会儿。
经过4年的刻苦学习,1982年,李克文从河北农大唐山分校毕业,到张家口市坝下农科所当了一名农业技术员,负责果树种植的技术研究和技术指导。很早以前张家口的杏扁林都种植在深山,60年代末把杏扁树移植到丘陵地带,但这一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全市杏扁林平均亩产几斤杏仁,李克文暗下决心研究解决这一问题。
由于产量低,“初来乍到”的杏扁林并不受村民“待见”。“我们当时非常抵触,觉得靠种杏扁致富,简直是个笑话,不相信小小的杏扁可以让我们变成万元户。”蔚县北水泉镇北柏山村一个果农回忆说。但令这些果农想不到的是,李克文和几个同事背着行李卷住进了这个小山村里,在这里开始了杏扁栽培技术的研究生涯。
一间窑洞房、600亩低产的杏扁林,李克文却把这里当成干事创业的黄金宝地。白天,李克文和同事们来到地头和果农们聊杏扁林情况;晚上,他便坐在桌前研究材料。传授果农修枝防虫害技术、到林间观察杏扁树生长……几年间,李克文和同事们呵护着这片杏扁林。
1990年的春天,杏扁花开得较早,看着满树的花芽,李克文心里暗想:“今年乡亲们的收成会好些!”不久,一场寒流突然降临,李克文昼夜守护着杏扁林,观察杏扁树的花芽,就是这场寒流冻伤了杏花芽,李克文也昏倒在杏扁林,大病了一场,结果那一年杏扁林产量很低。这样的经历没有打垮李克文,他及时总结经验,继续扎根在这片土地上。
经过6年地不懈努力,李克文精心培育的杏扁林亩产增加了6倍,随着杏仁的市场价也由每斤8元涨到20多元,使很多果农成了万元户。当地果农高兴地说:“黄土地真生‘黄金’了,李克文给我们培育出了‘金豆子’。”
从蔚县北柏山村改造低产杏扁林开始,李克文就像一只“候鸟”。冬去夏来,32个年头,他从蔚县到万全、涿鹿、怀来,再到宣化,他的脚步几乎踏遍了坝下的所有土地,李克文参与了多项国家、省课题的研究,用他与科研小组的科研成果造福了果农。1992年,蔚县常宁乡的水浇地杏扁示范区创造了亩产172。5公斤的纪录,至今仍是全国最高纪录。如今,他与科研小组的很多科研技术被推广应用使许多果农受益非浅。
与李克文共事多年的同事都这样评价说:“他离不开杏扁事业,就像种子离不开大地。”
入选理由
“杏扁事业是我的生命,这辈子干了一件我喜欢干的事,足矣。”李克文经常提起的一句话。32年来,他把自己献给了这片心爱的杏扁林,他的脚步几乎踏遍了坝下的所有土地,他参与的许多科研课题创造的科研成果造福了果农,使许多果农受益非浅。
记者感言
有一种精神叫执着,有一种责任叫坚守。李克文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但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造福百姓的职业操守和尽心尽力的责任心,他用无私的奉献赢得了群众的赞扬。
坚持做一件事很难,而30多年间,李克文坚持做一件事更是难能可贵。他始终想老百姓之所想,把人民群众揣在心中,那么得到的将会是更多的鲜花与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