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的“花果山”:凉姜乡

阳春三月,到凉姜乡桃花岛看桃花的游人如织。图片由凉姜乡党政办提供

春暖花开时节,到凉姜乡观光的游人如织。图片由凉姜乡党政办提供
腰包鼓了 农民笑了
在凉姜乡,一栋栋别致的洋房展现着新农村的新风貌,田间地头,老人们悠闲自在的神态,年轻人忙碌的表情,小孩无忧嬉戏的笑脸,都像是在向人们展示着新农村的美好与和谐。
“以前就靠外出打工挣钱,家里只有一间土房,家具、电器啥都没有,全靠种水果白手起家。”指着自家新建的两层“小洋楼”,九里社区杜垇组村民侯昌英感慨地告诉记者,以前家里过日子,就靠爱人每天外出打石头挣的二十来块工钱,“一个月累得要死要活,能挣回来四五百块钱就不错了。”
“现在我家10多亩地,全拿来种植水果,不仅活儿轻松了,挣的钱还多!过去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已经成老黄历了。”侯昌英拉着记者来到她的果园里,果树上的枇杷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金黄耀眼,树下的葡萄架上一片翠绿,生机勃勃。“现在家里有车有房了,日子是越过越好,今年,我还打算给儿子在城里买套房子。”
在凉姜乡,像侯昌英这样发展特色农业,走上小康之路的农户还有很多。“我们村的张华宾,在城里都买了两套房子呢。”
“村里起了大变化,大家都觉着比以前幸福多了。”坐在三层“小洋楼”里看电视的61岁老人郭昌荣感慨地说。
郭昌荣说,每到春暖花开的时候,他都会在他的“洋房”里摆起农家乐。“我家摆得下二三十桌酒席,现在水电气全通了,做啥子都方便得很,我们这乡下空气又好,环境也漂亮,城里人都喜欢来这亲近自然。”
说起现在的收入,郭昌荣显得有点腼腆。“我家现在一年有四五万的收入,比起城里人虽然还有差距,但我们老两口现在种种水果,搞搞农家乐,生活还是安逸又舒适的。”说到这里,郭昌荣的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依托优势打造特色产业
依托特色农业产业,凉姜乡立足优势,精心打造旅游观光农业,进一步探索农民增收新途径。
目前,凉姜乡以桃花节为载体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已渐成规模,以桃花潭为核心的生态景区规划已经完成,以农家乐为基础的绿色餐饮也独具风味,每年春、夏、秋三季约有40万人次来品瓜果、尝农家自酿的葡萄美酒。
凉姜乡党委副书记陈少有告诉记者,“按照乡党委、政府制定的发展规划,我们还将在新光社区、高庙社区、崇德社区主要发展水产养殖,构建水-鸭-鱼循环经济模式,并将拓展和开发云南、贵州、重庆等省会城市的水产品市场,让凉姜水产走出宜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