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人物访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没有何建业 也许就没今天的上戈苹果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东方今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79票  浏览106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3年9月13日 13:38
  红富士的引进,不得不提何建业。打听他,上戈镇的果农们几乎都能说上几句他的事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戈镇18个村1.5万余人都认识这个高级农艺师“何工”。年长一点的果农受过他的指导,年轻的也沿袭着他的苹果种植技术。果农们甚至说,没有何建业,也许就没有今天的上戈苹果。
  
  □东方今报记者 程慧娟
  
  通讯员 易剑波 程相如
  
  实习生 刘伊璞/文
  
  见习记者 李新华/图
  
  虽然刚刚入秋,洛宁县上戈镇的早熟苹果却已经上市。这个有着“中原苹果第一乡”之称的山区小镇,漫山遍野荡漾着果香。最有名的品种红富士,却还躲在枝头的纸袋子里没有露面。再过几天,纸袋子去了之后就开始了神奇的“着色”过程,一周时间,或青或黄的富士苹果就会羞红小脸。
  
  红富士的引进,不得不提何建业。打听他,上戈镇的果农们几乎都能说上几句他的事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戈镇18个村1.5万余人都认识这个高级农艺师“何工”。年长一点的果农受过他的指导,年轻的也沿袭着他的苹果种植技术。果农们甚至说,没有何建业,也许就没有今天的上戈苹果。
  
  【扶贫】
  
  他为上戈带来了红富士

  
  2009年2月11日16时40分,何建业去世。消息从郑州传到上戈镇,很快在全镇散开,大街小巷流传着这个曾带上戈镇种果树致富的“何工”。两天后,曾任上戈乡书记、乡长(上戈镇原为上戈乡)的孙东水赶赴郑州参加追悼会,替上戈人民送送他。
  
  9月7日,距离何建业去世已过4年,年过六旬的孙东水再次提起何建业,口中一直念着“真是个好人”!
  
  上戈镇位于崤山南麓,北麓即是全国闻名的灵宝苹果生产基地。上戈镇位于秦岭三个余脉之一的崤山腹地,土壤的pH值适宜,海拔在800至1500米之间,最适合以苹果为主的北方落叶果树生长。
  
  1984年,何建业随河南省考察团到上戈镇考察,这趟考察让他兴奋。他生于1934年,1962年毕业于贵州农学院,此时已经是高级农艺师,在果树栽培管理技术上有很高的造诣,熟谙果树的修剪及嫁接技术,他兴奋的是又多了一块可以发展苹果的“宝地”。
  
  两年后,何建业以河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工程师的身份,带着100万元扶贫款来到上戈,这100万扶贫款可发挥了大作用。
  
  在他来上戈镇之前,上戈镇有2000亩老果园,多数是本地品种。时任上戈镇苹果生产办公室技术员的卫永贞说,上戈虽也有种苹果的传统,但是都是本地品种,果园的规模也较小,政府没有资金用于扩大种植面积,只能先着手对低产果园进行改造,再从长计议。
  
  孙东水说,何建业的到来正好解决了两个燃眉之急:钱和技术,他的想法与上戈镇政府的计划不谋而合,发展苹果种植,是让这个山区百姓尽早脱贫致富的好办法。于是,何建业首先对全镇的苹果品种进行考察,上戈的苹果种类单一,他经论证之后认为红富士具有晚熟、质优、味美、耐储藏的优点,适合此地的土壤,耐储藏也能缓解运输不及时的困难。最终,100万扶贫款都购买了红富士树苗,发放给上戈镇18个村的农民
  
  【转变】
  
  果农从不愿种到主动栽
  
  9月7日上午,上戈镇庙洼苹果协会标准示范园中,累累果实压弯了枝丫,这里是上戈镇苹果节的主要采摘园。果园内,路两旁鲜红的大丽花格外惹眼,果园中还时不时有小凉亭可供人休息。现在每个苹果外面还套着纸袋子,再过几天,纸袋子去了之后就开始“着色”,经过一周时间,苹果颜色就会变红。
  
  如今,上戈镇的5.6万亩耕地中,苹果种植面积就达4.2万亩,品种除了红富士,还有新红星等,年产量8000万公斤,年产值达1.2亿元以上,不少果农发家致富。然而在苹果推广种植的初期,却遇到过不小的阻力。
  
  庙洼村的支部书记张应周,是在当时大发展中第一批种果树的果农,当年他从村里拉回来的3万棵树苗中要了180棵。之前村里种的果树都是自己育苗,这是第一次从外面引进新品种。
  
  上戈镇此时推行强制政策,制订了必须达到人均一亩果园的任务。但新栽的果树至少3年才能挂果,4年之后才会有收获。对于靠种地维持生计的农民而言,短时间内见不到效益,还耽误了种庄稼,自然心有怨气。
  
  孙东水和上戈镇政府的所有领导干部跑遍了18个村,天天下乡检查果树种植情况,“果树栽上之后,谁要是把果树弄倒了,一棵罚款5毛钱,冬天不给树裹袋每棵也罚5毛,甚至树被擦破了皮都有一定的处罚”。
  
  张应周说,有村民不愿种树,耙地时故意把树苗弄倒,掩在土里歪歪扭扭,镇里检查的干部急了:“你把铁耙齿从自己腿上耙过去试试,看你疼不疼?”这样的言语冲突,在检查过程经常出现。
  
  第一批苹果树挂果了,当初不愿意种的人见到效益,也慢慢转变了想法,悄悄在地里栽上果树。如果没有当时的严厉政策,脚下的这片土地可能正生长着枯黄的玉米,上戈苹果也不会有上万亩的种植面积,更不会给农民带来如今的收益。
  
  【培训】
  
  讲课爱打比方果农都能听懂
  
  在上戈镇政府正用严厉政策执行果园扩张计划之时,何建业正用另一种方式说服果农。
  
  何建业每到上戈镇,总要连续几天举办果树栽植技术培训班,讲解幼树的修剪、管理。他的讲课方式通俗易懂,容易让果农理解。上戈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田卫杰曾是果树技术员,上过何建业的课,他至今还记得讲课内容。
  
  “他把树枝比作抽水机,越往上长越容易抽取树干的营养,这样一讲果农就知道为什么要修枝,要修哪些树枝了。”田卫杰说,简单的比喻使许多没什么文化的农民也能听懂。
  
  何建业此时已年近花甲,冬天下着大雪,他还带着果农在果园中实地示范如何修剪,果农们冷得跺脚,他却情绪高昂。相熟之后,果农们叫他“何工”、“老何”。
  
  上戈镇也曾来过多个农业专家指导苹果种植技术,只有何建业待的时间最长。2000年,田卫杰调往上戈镇工作,他最佩服何建业扎根上戈的精神,也苦学技术,从科技副镇长做到如今,继续推动上戈苹果的创新发展。
  
  初识何建业时,庄子坪村的支部书记张文俊还是个毛头小伙,清楚地记得当时村里2500亩耕地种了1700亩苹果,几乎家家都有果园,他也投身其中。张文俊多次参加何建业的培训班,他的果园何工也去过多次,教他如何为小树修枝、打药,怎样培育树冠。“那时候,全镇18个村所有的果园,何工都曾去过。”张文俊说,提起他,没人不认识,镇上哪个地方有苹果树,他都一清二楚。
  
  何建业在上戈镇工作期间,除了技术指导之外,化肥、农药等物资也多由他帮忙联系。当年还是上戈镇苹果办技术员的冯保旭记得,有一年急缺化肥,为了从供应商那里争取到化肥,原本脾气和善的他和供应商吵了半天架,吵得面红耳赤,最终要到了一些。(下转AⅡ03版)
  
  何建业常说上戈是他的“第二故乡”,几天不在就会想念,他有时甚至是随叫随到。
  
  虽然距何建业去世已经4年有余,提起他,不少人仍然伤感。何建业走了,他的事迹却一直在流传。他去世时曾经留下遗愿,想把自己的骨灰埋在上戈的苹果园中,上戈镇也一直想给他立一块碑做纪念,然而比这块文字碑更早竖立起来的,是老百姓的口碑。
  
  【宣传】
  
  兜里揣俩苹果会上请人品鉴

  
  上戈苹果大规模种植初期,还没有什么名气,也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何建业始终认为上戈苹果绝不逊色于其他知名产地的品牌,他也用自己的方式为上戈苹果做宣传。
  
  何建业每次回郑州,去开会时他就在口袋里装上两个苹果,一个是上戈苹果,一个是其他地方产的。遇见农业方面的专家,他不说苹果产地,只让人家分辨哪个好吃,结果多是上戈苹果获得认可,不认可的人,他就极力与其争辩。
  
  时间长了,上戈苹果在专家圈里也渐有名气。何建业还多方联系专家到上戈镇为果农指导,不少人第一次去上戈,都是冲着他的面子。
  
  随着第一批新培育的果树结果,上戈苹果也逐渐走出大山,并多次在各类大赛上艳惊四座。1989年全国举办的苹果鉴评会上,5个奖项上戈苹果抱走了3项;1992年河南省苹果鉴评会上,上戈镇带去12个品种的苹果有11个获奖;1995年在郑州举办的全国农产品展销会上,上戈苹果获得8金2银。
  
  参加评比时,如果何建业觉得评判不公,他就会拿上获奖的苹果,再拿上上戈苹果去找评委,非让说说到底哪个味道好才罢休。
  
  对于那时并不富裕的上戈镇而言,参评也面临过不少尴尬。孙东水记得,有一年他带着上戈苹果到郑州参加鉴评会,一个品种参评要交纳2000元的费用,这可愁坏了没带钱的一行人。何建业知道后,回家拿来自己的存折取了7000余元,让孙东水赶紧拿去交钱,不能误了评选。
  
  【第二故乡】
  
  别人都躲着山区他却主动要来

  
  上戈镇地处豫西山区,道路崎岖,交通也不便利。别人都不愿意来,何建业却经常主动往这里跑。他常说上戈是他的“第二故乡”,几天不在就会想念,他有时甚至是随叫随到。
  
  1992年冬天,下着大雪,日本的专家到上戈镇考察红富士的种植情况,孙东水急忙到郑州去请何建业,上戈苹果的情况他一清二楚。
  
  到了郑州之后,他才知道何建业感冒了,还发着烧,正在打针吃药。看着外面还下着大雪,孙东水实在不忍心开口叫他去上戈。可听说日本专家来了,何建业二话不说,扭头回屋收拾了东西就要走,全然不顾自己还病着,老伴儿劝着不想让走,怎么都拦不住,“他说,提起上戈就啥病都没有了”。
  
  田群当时是上戈镇的司机,何建业刚来时,镇上只有一辆吉普车。路况不好,没有高速,去趟郑州需要六七个小时。田群每次都是早上出发,中午在何建业家吃顿饭,两人就匆匆上路。老旧的吉普车还经常坏在路上,俩人还得动手修半天,回到上戈常常披星戴月。
  
  田群记得,有一年何建业到确山县帮助当地发展苹果,一天突然打电话说要回上戈。田群以为他已经从确山回家了,到了郑州之后,才发现何建业还在回来的路上。他到家简单换了衣服之后,没跟老伴儿说上几句话就立马出发,因为有些技术他迫切想给上戈的果农也讲讲。
  
  何建业每次离家,老伴儿都要嘱咐两句,儿子和女儿也都让父亲安心在上戈镇干。有时,何建业的老伴儿也不放心,非要陪着他到上戈住上几天,看看他那里到底是怎么的工作环境。每年何建业都要到上戈去七八次,一待就是十天半月,根本顾不上家人,甚至在老父亲大寿、女儿生孩子时,他都没能及时赶到身边。
  
  在郑州和上戈之间的奔波一直持续到2000年,此时,上戈镇的苹果种植面积已经达到4.3万亩,种植技术也已成熟。何建业已经近70岁了,他还惦记着亲手种下的果树,可身体条件已经不允许他在山路上来回奔波了。
  
  【遗愿】
  
  要葬在上戈的苹果园中

  
  虽然距何建业去世已经4年有余,提起他,不少人仍然伤感。冯保旭知道何工不在了,心里难受了好长一段时间。田群那时生病住院也未能去参加追悼会,至今仍觉遗憾。
  
  何建业走了,他的事迹却一直在流传。他去世时曾经留下遗愿,想把自己的骨灰埋在上戈的苹果园中,上戈镇也一直想给他立一块碑做纪念,然而比这块文字碑更早竖立起来的,是老百姓的口碑。
  
  “每次到上戈,何工从来不在镇政府待着。镇里车闲着时,他就往偏远一点的村里跑,没车时,他就到附近的果园里溜达。”冯保旭说,不少来过的果树专家都是理论很好但不会操作,何工却会拿剪刀修剪果树。他之后经营的果园,也是完全按照何工的方法管理。“何工,又去果园哩。”走在村里,常有人这样跟他打招呼,村里的果农多数他也都认识。有些小孩子一见到他就喊“何老头儿又来了!”他也不生气,假装黑着脸吓唬他们。
  
  下乡看果园时,何建业走到哪里都就地吃饭。“有南瓜吃南瓜,有面条就吃面条。”冯保旭常跟着他下乡,他吃饭从来不讲究,有时果农想给他炒个鸡蛋吃,他都坚决制止,“他说自己在城里什么都吃过,就想吃点粗茶淡饭,别浪费了”。
  
  “老何的事业心非常强,干一件事就要把一件事做好。”孙东水说,上戈的苹果一年比一年长势好,可何建业在上戈镇的十余年间,从来没有要求过待遇,更没要过镇里一分钱工资。
  
  如今,上戈镇的苹果种植技术员也越来越多,河南农业大学还专门在上戈镇开办了苹果职业学校,培养技术人才,何建业传授的果树栽培管理技术也在不断延续。近年来,上戈镇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区之一,并成为河南省最早的绿色食品苹果生产基地,被国家科协确定为国家级科普示范基地。
  
  再过一段时间,等枝头的苹果红了,一年一度的上戈苹果采摘节又将迎来大批游人采摘观光,这一节会已成为上戈镇的又一张名片。虽然何建业来上戈时种下的那批果树,多数已经更新换代,但枝头的红富士一直是每年秋天最美的风景。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