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夫妻:将引种进行到底
“那时候葡萄是珍稀水果,特别是这些又红又大的新品种葡萄成了城里人的抢手货。当时拿工资的人一个月还不到100元,但葡萄价格很好,要卖2元1斤。后来越来越贵,每年都在涨价,由2元涨到2.5元、3元、3.5元到4元。”刘林德的侄子刘礼文率先尝到了种葡萄的甜头。
在刘礼文等人的示范、带动下,雨伞岗村60%的农户种起了葡萄。葡萄这一产业不仅富裕了本村的村民,还带动富裕了邻近沈村、黄畈等村及其它乡镇的村民。后来,巨峰葡萄还成为莲都区葡萄的主栽品种,推广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果品多次获省部级优质果品称号,雨伞岗、沈村则成了葡萄专业村。
草莓现在在丽水已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水果。而在上世纪80年代末,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草莓还要从国外进口,半斤装的草莓卖出180元的天价。
经过试验,繁殖成功后,刘林德将草莓这种最新水果带回了村里。然而,丽水人还不认识草莓是什么东西,村里也没人愿意种。刘礼文进行试种,刚种出来时拿到市场上销售,人们不知道这是什么水果,他只好同叔叔一起在府前菜场门口边介绍草莓的营养价值,边示范怎么吃。想不到第二年,草莓就被丽水消费者所接受。
第二年,他就多种了1亩多田的草莓,赚了1万多元。刘礼文说:“那时候还要比较富的人才舍得买草莓吃,批发价每斤要4—4.5元,摊贩卖出去每斤要7—8元。”
后来,刘林德在上海了解到种花比较赚钱,又带回了菊花和玫瑰的一些优良品种给侄子试种。
为此,刘礼文先后被人们称为“葡萄大王”、“草莓状元”、莲都区“花卉示范状元”、浙江省农村科技示范户。
夫妻双双回山村办起“农业课堂”
2006年春天,载着在上海试种成功的两卡车樱桃新品种树苗,70多岁的刘林德放弃了上海多家企业的高薪聘请,不顾家人反对,回到了雨伞岗村。他自投资金数万元,租用荒山、田地,开始了新品种果树引进试验示范工作。
他们住的是父亲留下的老房子,刚来的时候泥墙快塌了,没有自来水,洗手的地方也没有。最让吴菊芳难受的是,村里蚊子多,被叮咬后,越挠越痒,皮肤出现溃烂。
“在上海生活了大半辈子,住得习惯,买东西也方便,跟朋友交流也容易,还可以上老年大学。”吴菊芳刚开始并不适应雨伞岗村的生活。由于老伴的坚持,最终感化了她,花钱修缮了房子,留下来陪他继续新品种水果的引种事业。
每天早上,吴菊芳早早烧好早餐,夫妻俩吃完后就往地里跑。每次伺弄过自己的试验品种,刘林德都习惯性地观察其他村民的田地。看到隔壁田垄里村民栽的葡萄土地比较“瘦”,他马上提醒要施上有机肥,他一再叮嘱村民,谢花后至幼果膨大期也要及时补给追肥。
村民一旦在农业上遇到难题,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刘教授夫妇。只要他们在家,村民随时可以上门请教,两个“教授技术员”随时答疑解惑。有一次,村民们在种植桃子中碰到问题,刘林德还特意给大家讲了一堂“桃的栽培技术”课。
美国曼地亚红豆杉不仅树型比南方红豆杉漂亮,而且提取的紫杉醇也比南方红豆杉多一倍,唯一的缺点就是生长慢。于是,刘林德就尝试着将曼地亚红豆杉嫁接到南方红豆杉上。
丽水一基地也曾嫁接了1000株美国曼地亚红豆杉,但全部失败了。当他们得知刘林德嫁接的红豆杉成活率很高时,派了三名研究生上门学习,刘林德毫无保留地将技术传授给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