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夫妻:将引种进行到底
“每天在田里做做试验,给大家上课传授技术,是我很久以来的一个梦想。”刘林德说,“我是从这里走出去的,要是没上大学,就得跟其他乡亲一样在这里扛锄头,所以我能体会农民的心情。几十年前,我之所以选择读农学,就是想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
在村里,村民们对刘林德夫妇都十分敬重,从田里回到家里,一路上,都有村民热情地向他们打招呼。
31年里他们引种上百个新品种
引种是一件“烧钱”的活,不仅需要自己掏腰包买种苗,买肥料,还会经常遭遇失败。虽然引种时要面对种种困难,但刘林德一心扑在农业工作上的热情不减。
“有的树长到一定程度就死了,有的开花不结果,有的结果但产量不高……气候、土壤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引种能否成功。”刘林德说,有时候刚开花,就有鸟来吃,只得用网把果树罩住。
刘林德从1981年就开始引进新品种进行试种,多年来他共引种大樱桃中的乌梅及早、早红宝石等19个品种,桃类中的春蜜、春美、中华桃王等20多个品种,葡萄类中的巨峰、戈尔比、金手指等10多个品种,还引种了梨、红豆杉、砍瓜、日本山药等共计上百个新品种,光在种子种苗上的花费,累计就达十几万元。
为了节省成本,他往往会在一棵树上嫁接两个品种进行试验。他擅长嫁接,妻子擅长病虫防治,两人各有所长,相互配合。
看到有些实验单位一旦引种成功,就早早地开始推广,刘林德认为这样的做法不负责。他说,一个新品种是否值得推广,不能只看能不能结果子,还要看产量是否高,品质是否好,顾客是否接受,效益是否好。农民种水果,不仅要花钱买苗木,还要用工用肥料,一旦三年后得不到市场认可,还要砍树,损失十分大。
新品种果苗引来省内外客商争相购买
在刘林德的实验基地里,种满了樱桃、红豆杉、葡萄、猕猴桃等,不少水果都有好几个品种。
“有的品种很好吃,但产量不高,不值得推广,自己种着吃吃。”刘林德一直是这么做的。
由于上了年纪,他没有太多精力去推广新品种,引种成功后,就让外甥麻勇军负责试种。果农们看到一些新品种效益好,麻勇军就培育一些果苗,卖给他们,在赢利的同时,也降低了果农的风险。
麻勇军曾在2000年时,经刘林德介绍,到上海农学院边打工边学种草莓、葡萄、樱桃等水果。2006年冬,掌握了技术的他回到双黄乡雨伞岗行政村高青自然村,在地名为金丝黄的地方承包了近100亩荒山,进行立体种养开发。他利用该山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山地气候明显等优越条件,在山上种植桃子,放养土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