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区油橄榄产业开发情况简介
(二)主要措施
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在聘请中国林科院专家来武都实地踏查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白龙江流域海拔1500m以下区域放手发展油橄榄产业,次适生区进行扩区驯化,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二是创新发展机制。具体做到“五个结合”,即:油橄榄产业开发与发展私有林业经济相结合、与荒山荒坡治理相结合、与退耕还林政策相结合、与推广应用高新技术相结合,规模建园与地埂栽植相结合,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油橄榄产业,并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三是加大扶持力度。区上出台了《关于加快油橄榄产业的决定》和《陇南市武都油橄榄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整合发改、扶贫、林业、水利、交通等各类涉农资金,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倾斜支持油橄榄产业发展。
四是强化科技支撑。经过长期选育,筛选出13个适合当地栽植的油橄榄优良品种。区上每年组织开展油橄榄技术培训,并与中国林科院和北京农业大学专家、教授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多次邀请以色列、希腊、西班牙等国家的油橄榄专家到武都考察讲学、传授技术,组团到地中海沿岸国家考察学习先进的油橄榄栽培管理和加工经验,有效提升了油橄榄产业科技含量,促进了产业发展。
三、加快油橄榄产业发展的总体构想
油橄榄产业是武都区确定的特色优势产业。今后我们将把发展油橄榄产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山区脱贫致富的重点产业长抓不懈,在现有22.7万亩的基础上,加快发展速度,使全区的油橄榄基地面积达到50万亩,实现油橄榄适宜区全覆盖,建成角弓至外纳白龙江沿岸百公里高标准油橄榄产业带,形成一批油橄榄专业村组和农户;改造油橄榄低产园10万亩、200万株;培训油橄榄产业农民12万人(次),每个油橄榄种植村有2名以上科技带头人,每户有1名科技明白人,建立完善的油橄榄生产质量标准、科技服务、市场营销体系。全区油橄榄鲜果产量达到25万吨,橄榄油产量达到3万吨,油橄榄产业总产值达到75亿元以上,使武都区真正成为全国油橄榄产业的主产区和中国最大的油橄榄基地。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今后我们要突出以下六个发展重点:一是加快基地建设。通过政策扶持、市场拉动、行政推动,进一步加快油橄榄基地建设步伐。按照规划积极论证申报一批重点扶持项目,紧抓国家实施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的政策机遇,依靠项目支撑带动产业发展。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油橄榄产业发展,将以工代赈、农田水利、农电改造、通村公路、“三小”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市场建设等项目统筹规划立项,优先发展油橄榄产业;配套完善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着力提升油橄榄产业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加快建设良种工程。建立健全油橄榄良种引进、繁育体系,在全区建立3—5个良种繁育中心,积极开展油橄榄新品种引进、筛选和繁育,并在各油橄榄基地建立新品种展示园;培育建设工厂化育苗生产基地,重点推广设施栽培等新技术,加速种苗产业化生产。加强苗木质量监管,杜绝使用非良种、劣质苗木造林,切实提高良种覆盖率。四是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按照“有标贯标、无标补标”和科学、规范、统一的原则,加快制定全区油橄榄生产标准,形成完善的油橄榄标准化体系;大力建设油橄榄标准示范园,推进基地标准化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引导企业、农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油橄榄生产基地和产品认证,培育绿色品牌,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五是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区级油橄榄技术推广机构,积极引进一批油橄榄专业高技术人才,充实技术力量,配置必需的仪器设备,改善服务手段,增强服务功能。完善区、乡技术推广网络体系,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果农培训。建立健全区、乡两级油橄榄专业合作社及协会,培育油橄榄经纪人队伍,建立区、乡(镇)、村、企业、市场相互联通的油橄榄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建立油橄榄质量安全检测监管体系,在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建立检测点,开展油橄榄质量安全检测,逐步建立油橄榄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实现油橄榄从基地到市场的全程质量监管和安全控制。六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采取招商引资、股份合作、项目支持等多种方式,培育壮大一批油橄榄加工、流通企业;支持企业在产品包装、餐用橄榄果研发、废渣废水循环利用等方面开展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化开发模式,提高油橄榄产业化经营水平。采取控股、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对区内现有油橄榄企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推动强强联合,统一品牌,统一生产标准,全面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在发展措施上,我们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流入;区财政每年安排油橄榄产业发展资金1000万元,采用以奖代补方式,重点支持良种育苗、规模栽植、低产园改造、科技研发、精深加工,形成多元化投入渠道,为油橄榄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强化政策扶持。坚持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按照“性质用途不变,依法自愿有偿,稳步有序推进,服务基地建设”的原则,通过“合并改向、反租倒包、自愿互换、企业租赁、入股合作”等方式,加速土地流转,扩大油橄榄基地建设规模。加大对油橄榄产业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创新投融资机制,切实解决油橄榄龙头企业和果农融资难的问题;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发展农业产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合理规划建设油橄榄零售市场,畅通油橄榄鲜果购销渠道。三是优化发展环境。对油橄榄龙头企业、各类中介组织和油橄榄合作组织在登记注册、土地使用、税收等方面予以优惠和减免,将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的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农业用地;加强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等农资投入品监管,大力开展市场整治,严厉打击掺杂使假、以次充优、欺行霸市、欺生排外、强买强卖等违法行为;加强市场监管,定期检查橄榄油商品质量情况,创建橄榄油品质监查保障机制。
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在聘请中国林科院专家来武都实地踏查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白龙江流域海拔1500m以下区域放手发展油橄榄产业,次适生区进行扩区驯化,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二是创新发展机制。具体做到“五个结合”,即:油橄榄产业开发与发展私有林业经济相结合、与荒山荒坡治理相结合、与退耕还林政策相结合、与推广应用高新技术相结合,规模建园与地埂栽植相结合,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油橄榄产业,并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三是加大扶持力度。区上出台了《关于加快油橄榄产业的决定》和《陇南市武都油橄榄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整合发改、扶贫、林业、水利、交通等各类涉农资金,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倾斜支持油橄榄产业发展。
四是强化科技支撑。经过长期选育,筛选出13个适合当地栽植的油橄榄优良品种。区上每年组织开展油橄榄技术培训,并与中国林科院和北京农业大学专家、教授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多次邀请以色列、希腊、西班牙等国家的油橄榄专家到武都考察讲学、传授技术,组团到地中海沿岸国家考察学习先进的油橄榄栽培管理和加工经验,有效提升了油橄榄产业科技含量,促进了产业发展。
三、加快油橄榄产业发展的总体构想
油橄榄产业是武都区确定的特色优势产业。今后我们将把发展油橄榄产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山区脱贫致富的重点产业长抓不懈,在现有22.7万亩的基础上,加快发展速度,使全区的油橄榄基地面积达到50万亩,实现油橄榄适宜区全覆盖,建成角弓至外纳白龙江沿岸百公里高标准油橄榄产业带,形成一批油橄榄专业村组和农户;改造油橄榄低产园10万亩、200万株;培训油橄榄产业农民12万人(次),每个油橄榄种植村有2名以上科技带头人,每户有1名科技明白人,建立完善的油橄榄生产质量标准、科技服务、市场营销体系。全区油橄榄鲜果产量达到25万吨,橄榄油产量达到3万吨,油橄榄产业总产值达到75亿元以上,使武都区真正成为全国油橄榄产业的主产区和中国最大的油橄榄基地。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今后我们要突出以下六个发展重点:一是加快基地建设。通过政策扶持、市场拉动、行政推动,进一步加快油橄榄基地建设步伐。按照规划积极论证申报一批重点扶持项目,紧抓国家实施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的政策机遇,依靠项目支撑带动产业发展。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油橄榄产业发展,将以工代赈、农田水利、农电改造、通村公路、“三小”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市场建设等项目统筹规划立项,优先发展油橄榄产业;配套完善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着力提升油橄榄产业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加快建设良种工程。建立健全油橄榄良种引进、繁育体系,在全区建立3—5个良种繁育中心,积极开展油橄榄新品种引进、筛选和繁育,并在各油橄榄基地建立新品种展示园;培育建设工厂化育苗生产基地,重点推广设施栽培等新技术,加速种苗产业化生产。加强苗木质量监管,杜绝使用非良种、劣质苗木造林,切实提高良种覆盖率。四是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按照“有标贯标、无标补标”和科学、规范、统一的原则,加快制定全区油橄榄生产标准,形成完善的油橄榄标准化体系;大力建设油橄榄标准示范园,推进基地标准化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引导企业、农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油橄榄生产基地和产品认证,培育绿色品牌,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五是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区级油橄榄技术推广机构,积极引进一批油橄榄专业高技术人才,充实技术力量,配置必需的仪器设备,改善服务手段,增强服务功能。完善区、乡技术推广网络体系,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果农培训。建立健全区、乡两级油橄榄专业合作社及协会,培育油橄榄经纪人队伍,建立区、乡(镇)、村、企业、市场相互联通的油橄榄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建立油橄榄质量安全检测监管体系,在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建立检测点,开展油橄榄质量安全检测,逐步建立油橄榄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实现油橄榄从基地到市场的全程质量监管和安全控制。六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采取招商引资、股份合作、项目支持等多种方式,培育壮大一批油橄榄加工、流通企业;支持企业在产品包装、餐用橄榄果研发、废渣废水循环利用等方面开展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化开发模式,提高油橄榄产业化经营水平。采取控股、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对区内现有油橄榄企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推动强强联合,统一品牌,统一生产标准,全面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在发展措施上,我们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流入;区财政每年安排油橄榄产业发展资金1000万元,采用以奖代补方式,重点支持良种育苗、规模栽植、低产园改造、科技研发、精深加工,形成多元化投入渠道,为油橄榄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强化政策扶持。坚持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按照“性质用途不变,依法自愿有偿,稳步有序推进,服务基地建设”的原则,通过“合并改向、反租倒包、自愿互换、企业租赁、入股合作”等方式,加速土地流转,扩大油橄榄基地建设规模。加大对油橄榄产业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创新投融资机制,切实解决油橄榄龙头企业和果农融资难的问题;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发展农业产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合理规划建设油橄榄零售市场,畅通油橄榄鲜果购销渠道。三是优化发展环境。对油橄榄龙头企业、各类中介组织和油橄榄合作组织在登记注册、土地使用、税收等方面予以优惠和减免,将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的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农业用地;加强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等农资投入品监管,大力开展市场整治,严厉打击掺杂使假、以次充优、欺行霸市、欺生排外、强买强卖等违法行为;加强市场监管,定期检查橄榄油商品质量情况,创建橄榄油品质监查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