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棣:实施枣业富民工程 力促枣业经济突破
枣业是无棣县的主要特色产业。无棣县栽培枣树的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素有“华夏枣都”之称。近年来,无棣县把发展枣业作为农民增收主渠道来培植,先后实施了“枣业二次创业”、枣化无棣和“枣业富民工程”、“枣业十万人科技培训工程”,构建“大枣业”产业格局,枣业规模快速膨胀,品种、质量大幅提升。2001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枣乡”。2007年,全县拥有枣标准化示范园85个,面积3.6万亩,枣总产量17.5万吨,枣业年收入4.6亿元,仅枣业一项,全县人均增收达890元。发展枣业采取的主要做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认识、抓发动,形成大干快上氛围。无棣县“十年九旱”,土地盐碱瘠薄,枣树具有耐旱耐碱、比较效益高的特点,在无棣发展枣业有基础、有优势、有潜力。因此,县委、县政府把发展枣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牢牢抓在手上,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每年召开由县五大班子主要领导同志和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分管乡镇长、各办事处书记、各村支部书记参加的大规模的全县林业生产大会;同时,还组织群众外出参观学习,着力培植县内发展枣业的典型,大大提高了群众发展枣业的积极性。
二、抓领导、抓政策,形成强有力发展保障。县、乡两级均成立了由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枣业生产领导小组,并实行了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包地块的责任制。县委、县政府将枣业生产完成情况列入对乡镇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年由县主要领导带队,组织5-6次林业生产督查,深入田间地头,真督实查,及时将督查情况通报。同时,认真落实枣树“谁栽谁有,永久不变,地随树走”的政策,给农民吃上了“定心丸”。
三、抓栽植、抓防治,快速扩充枣业规模。无棣县大力发展枣业生产,大做枣业文章,把枣列为全县五大资源优势之首,层层发动,落实责任,加大种植规模。同时,加强虫情测报点、村专业应急分队和广大枣农群众相结合的枣业病虫害预警机制,县测报中心被确定为“国家级森林病虫害测报中心”。2007年,全县有枣面积115万亩,其中冬枣园35万亩;枣总产量17.5万吨,其中冬枣7.37万吨,枣业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四、抓管理、抓技术,着力提高枣果品质。其一,建设队伍。县、乡两级均聘请了枣业技术顾问,各乡镇林业站配备3-5名专业技术人员,各村配备分管枣树管理的科技副主任。其二,加强技术指导与培训。大力推进枣标准化生产,着力抓好标准化示范园建设,积极组织开展枣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通过县培训技术骨干、乡镇培训到户的形式,连续多年组织实施了“10万人枣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工程”。2003年,无棣县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评为“全国出口农产品基地标准化示范区”。无棣金丝小枣于2005年被确认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县枣产品被国家农业部和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无公害产品”和“绿色食品”。其三,引进推广新技术。按照“相对集中、规模发展、合理布局、效益优先”原则,近年来先后嫁接优良枣树品种,优化枣树品种结构,提升市场占有率。今年通过宣传发动、示范引导、技术服务等措施,共改接劣质枣园9800余亩,主要良种有冬枣、金丝4号、婆枣、铃枣等优良品种,使全县枣树品种结构日趋合理。
五、抓龙头、抓市场,形成产业化发展格局。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加快枣系列产品的研制开发。全县有以万德酒业、舜园枣业、精大食品、浩立食品为龙头的枣加工企业20余家,年产枣系列产品近万吨,形成了枣酒、枣脯、枣醋、枣酱、枣饮料等6大门类、40多个花色品种,产品畅销国内,远销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同时,全县建有枣保鲜库2600余座,年贮藏能力达到2.6万吨,全年枣保鲜达到近100天,从而延长了上市期,提高了附加值。
一、抓认识、抓发动,形成大干快上氛围。无棣县“十年九旱”,土地盐碱瘠薄,枣树具有耐旱耐碱、比较效益高的特点,在无棣发展枣业有基础、有优势、有潜力。因此,县委、县政府把发展枣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牢牢抓在手上,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每年召开由县五大班子主要领导同志和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分管乡镇长、各办事处书记、各村支部书记参加的大规模的全县林业生产大会;同时,还组织群众外出参观学习,着力培植县内发展枣业的典型,大大提高了群众发展枣业的积极性。
二、抓领导、抓政策,形成强有力发展保障。县、乡两级均成立了由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枣业生产领导小组,并实行了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包地块的责任制。县委、县政府将枣业生产完成情况列入对乡镇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年由县主要领导带队,组织5-6次林业生产督查,深入田间地头,真督实查,及时将督查情况通报。同时,认真落实枣树“谁栽谁有,永久不变,地随树走”的政策,给农民吃上了“定心丸”。
三、抓栽植、抓防治,快速扩充枣业规模。无棣县大力发展枣业生产,大做枣业文章,把枣列为全县五大资源优势之首,层层发动,落实责任,加大种植规模。同时,加强虫情测报点、村专业应急分队和广大枣农群众相结合的枣业病虫害预警机制,县测报中心被确定为“国家级森林病虫害测报中心”。2007年,全县有枣面积115万亩,其中冬枣园35万亩;枣总产量17.5万吨,其中冬枣7.37万吨,枣业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四、抓管理、抓技术,着力提高枣果品质。其一,建设队伍。县、乡两级均聘请了枣业技术顾问,各乡镇林业站配备3-5名专业技术人员,各村配备分管枣树管理的科技副主任。其二,加强技术指导与培训。大力推进枣标准化生产,着力抓好标准化示范园建设,积极组织开展枣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通过县培训技术骨干、乡镇培训到户的形式,连续多年组织实施了“10万人枣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工程”。2003年,无棣县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评为“全国出口农产品基地标准化示范区”。无棣金丝小枣于2005年被确认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县枣产品被国家农业部和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无公害产品”和“绿色食品”。其三,引进推广新技术。按照“相对集中、规模发展、合理布局、效益优先”原则,近年来先后嫁接优良枣树品种,优化枣树品种结构,提升市场占有率。今年通过宣传发动、示范引导、技术服务等措施,共改接劣质枣园9800余亩,主要良种有冬枣、金丝4号、婆枣、铃枣等优良品种,使全县枣树品种结构日趋合理。
五、抓龙头、抓市场,形成产业化发展格局。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加快枣系列产品的研制开发。全县有以万德酒业、舜园枣业、精大食品、浩立食品为龙头的枣加工企业20余家,年产枣系列产品近万吨,形成了枣酒、枣脯、枣醋、枣酱、枣饮料等6大门类、40多个花色品种,产品畅销国内,远销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同时,全县建有枣保鲜库2600余座,年贮藏能力达到2.6万吨,全年枣保鲜达到近100天,从而延长了上市期,提高了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