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果品合作社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农民联保贷款:银信部门有受有不受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 郭任旭 何锦超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217票  浏览368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9年10月16日 13:06

□本报记者 郭任旭 实习生 何锦超

联保,是一种三角关系,既好,也难!”9月下旬,在阳春市圭岗镇汽车站,几位马水桔种植户认真思考一番,作出评价。

朴素的思考反映了目前广东联保贷款开展的现状。在有些县市,以联保方式取得贷款的诸多农户大赞其好;而在另一些地方,无论是银行还是农户,则对该业务态度谨慎甚至疑云满腹,业务进展艰难。

究竟是哪些因素,让联保在各地发展冷热不均?

产业纽带推动村内联保

联保,顾名思义,就是几户想贷款的农户联合起来互相担保,以此破解农村缺乏抵押物和担保人的贷款困境。

在德庆县吉利村,联保是农户取得贷款的有效途径。村支部书记陆伟(化名)是吉利村某组联保的发起人,其联合过程和心态,充分展示出联保得以开展的要素。据陆伟介绍,村里有很多人想加入他们小组,但最终只吸收了4个组员,“种植规模都在1000棵沙糖桔以上。同属一个行业,彼此的收入情况和风险程度知根知底”,这是联合的关键要素。

一个细节充分体现着这组联保户间的信任。在4户联保户中,陆伟贷款金额仅为1万元,而其余三户均为2万元。这意味着,陆伟贷款1万,却要承担别人2万元的连带担保责任。对此,陆伟却毫不介意,“一万两万,大家肯定还得起!”对还款有信心,连带责任自然不会放在心上。

同在吉利村,其他联保小组却没有这么潇洒。陆广明发起了另一个联保小组,态度始终谨慎。在得知联保需要共担风险后,陆广明心里马上打起了小算盘,“小组中有一户实力确实弱些,有点令人担心”。但是,为了解决融资难题,陆广明最终同样以1万元的贷款,负担着另外两户各2万元贷款的连带责任。

一个关键的要素还是,联保户要对彼此的经营情况了如指掌。“逃债?没理由的!大家都种沙糖桔,年底就会有收成。我们会盯着对方的钱,保证他按时还款。”尽管言语中透着一股紧张,但这不影响合作的结果。

在邮储肇庆分行信贷部经理彭碧莹看来,无论是充分信任,还是谨慎小心,德庆的联保得以成功,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当地农户多,并且十分集中,有足够多的贷款需求,这是当地联保贷款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据德庆邮政储蓄银行介绍,截至2009年7月末,该行已累计为450多位农户发放了1800万元小额农业贷款,其中,联保模式占了六成。

熟人关系形成跨村联保

在阳春市圭岗镇,联保贷款同样得到了较大面积开展。“邮储在圭岗镇共有550户联保户。”圭岗邮储支行行长李桂斌向南方农村报介绍。

数量众多而且产业集中的马水桔种植户,为联保贷款提供了与德庆相似的条件。圭岗镇马吹大屋村的覃国强发起了一个3人的联保小组。“都种桔子,规模都在30多亩以上,一年收入都有5、6万元,借款都是用于买肥料”,一下子列出这么多相似性,覃国强觉得联保贷款不存在还款风险。

不过,圭岗镇的联保却展示了另一个特点。“整个联保贷款中,仅三成在同一个自然村,其余都是跨村的。”李桂斌说。在这种跨村的联保里,熟人关系比相同产业发挥了更大的纽带作用。

山塘新屋村肖雄佳发起的联保小组,就是一个不同产业的大杂烩。肖雄佳本人跑运输,另两个组员罗成、黄昌远分别开农资店和不锈钢店,三个人都在不同村。差异虽多,联保合作却十分顺畅,“大家都是亲戚朋友,还款没问题。”

“要找有实力的!”肖雄佳认为,局限在同村,“有些人不敢借,有些人又还不起”,联保反难实现。与这种担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肖雄佳这组跨村联保中,成员间高度信任,联保贷款与单独贷款并无多大差别。在采访当天,肖雄佳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自己5万元的借款已经归还了一半,而黄昌远的5万元贷款只还了1万多。有趣的是,肖、黄两人对对方的还款情况一点都不清楚,也似乎毫无了解的兴趣。

“都是跨村找亲戚朋友,在同一个村的反倒互相不信任。”李桂斌如此总结。而对于邮储而言,他们则满心期待着同村内能进行联保,“同一个村不是亲戚关系的,反倒会积极地互相监督啊。”

合作社是有效载体

合作社是推动联保的另一个有效载体。

东源县顺景灵芝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李海添和另外两名社员,轻松地从当地邮储银行拿到了10万元联保贷款。而在始兴县,一场声势更为浩大的联保行动正在墨江水果专业合作社内掀起。据社长张发开介绍,在这个仅有68名社员的合作社里,已有45名社员以联保的形式,向当地农行申请了贷款。

“能加入合作社的都是有实力的农户,一般种植规模都在1000棵果树以上。”张发开向记者强调,由于合作社已经具备了初步筛选的功能,社员间“不会存在互相不信任的情况”。

“在同一个合作社,大家都比较熟悉,种养情况也大致相同。”社员卢恩华以亲身经历讲述合作社在联保贷款中的纽带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合作社具备了相同产业和熟人关系的双重属性,这让卢恩华觉得,找人联保“容易得很”。

邮储广东分行信贷部副总经理麦国纯同样认为,“在合作社内推动联保,效果比较好!”一方面,合作社统购统销的经营形式,既降低了农户的经营风险,也保证了农户在联合时风险基本一致。对于银行而言,在合作社内推动联保,总体风险比普通联保更低。

据麦国纯介绍,阳江市某养蚝合作社、茂名市某养虾合作社,都以这种形式开展起了联保贷款。

银行态度左右业务发展

农户之间能否相互信任,是联保业务能否开展的关键要素。

封开县农信社信贷部经理李映泮认为,联保有反向效果,借款者本对自己有信心,想借款搞经营,一经联保,就要负担别人的经营风险,往往只能放弃。

三水农信社副主任官悦华则有更深入的分析:“一组人,强弱有别,弱的想和强的联合,强的又想和更强的联合,永远找不到合作的平衡点。”即使当地“农村金融生态较好”,但推行三年后,三水的联保还是难以实施。

银行的态度也成为影响业务开展的一个变量。阳春市圭岗镇农信社主任朱廷渭对联保业务一脸不屑,“听说坏账风险很大。”而走进阳春市农信社的几家支行,相关人员一脸困惑,“联保,我们没有这种业务”。

而在据称联保占其农业贷款半壁江山的邮储广东分行,联保业务在全省开展同样形势不一,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的态度。“本来就是5万元以内的小额贷款,经济实力不会有太大的强弱悬殊。有些地方开始时银行和贷款户之间确实不大信任,但一经村主任出来牵头或推荐,就很好开展了。”该行信贷部副总麦国纯介绍。

不过,在麦国纯看来,有相似、集中的产业才是最关键的要素。“像潮汕地区,没有主导的农产业,农民过于分散,联保自然不好开展。”相反,像高明等推行一乡一品的地区,或者像德庆这样的沙糖桔大县,有相同产业,联保很容易推动。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