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人物访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骆驼堡:一个农民的三次“产业转型”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青海新闻网 作者:王颖 林玟均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294票  浏览116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2年4月20日 12:09
  青海新闻网 讯
  
  身着白大褂,穿过消毒室,方才进得饲养区。这里便是位于平安县三合镇骆驼堡村的千头养猪场。
  
  在饲养员的带领下,记者“小心翼翼”的走进标准化暖棚猪舍。
  
  主人刘海录幽默地说,这就是他调整了三次产业结构的成果。
  
  刘海录,平安县三合镇骆驼堡村人,家有10亩地,六口人。他出生于1962年,高中毕业后,就开始在创业的道路上摸索前行,跑过运输,贩过蔬菜,种过大棚,如今,在自家开办的自繁自育养猪场中找到了乐趣与归属感。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腿脚勤快的刘海录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买了一辆双排货车,从甘肃和省内之间跑起了货运,由于肯吃苦,一年能挣1万元钱,几年下来,成了镇上少有的“万元户”。
  
  在跑货运的过程中,他发现贩运蔬菜挺能挣钱,于是,又跑起了水果、蔬菜贩运的买卖,1998年,善于思考和捉摸的刘海录观察到,大棚种植的蘑菇在省内外蔬菜市场卖的很火,不禁让他动了心。
  
  经过几番实地了解后,刘海录得知,当时在全县乃至全省,除了来自四川等外地人,几乎没有本地农民种植大棚蘑菇,“在自家的土地上,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行!”凭着这个信念,刘海录当机立断停掉了跑货运的生意。
  
  了解了市场,技术是关键。在县农业科技局的帮助下,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刘海录逐渐学习、掌握了蘑菇种植技术,试种成功后,他毅然再次拿出所有的积蓄,盖起了5个大棚,种上了蘑菇、菜瓜等高效农作物。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海录这次着实增加了不少收入。
  
  不种大棚了,搞啥还能致富?一次偶然的机会,刘海录遇到了专门从事养殖业的朋友,谈起生猪的繁育养殖,不仅有丰厚的回报,而且有很广阔的市场前景,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这不就是商机吗!
  
  在县政府特别是畜牧局的支持下,刘海录开办起了能够抗击市场风险自繁自育的养猪场。
  
  “场子建好了,培育怎样的良种才有市场竞争力是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在畜牧业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我选择了人们喜欢食用,并且繁殖率、成活率、瘦肉率都高出普通猪的优良种猪,引进良种猪后,按照集约化养猪流水式生产要求建设,将原先的五座蔬菜大棚改造成标准化圈舍,内设位栏、产床等养殖设备,怀孕期、生产期、哺乳期、成长期的种猪分圈、分类养殖,采用先进的遗传技术、养殖方法、加工设备,有效提高了的生产能力。”刘海录一副专家似的模样介绍道。
  
  几年间,刘海录的养殖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走上了产业化经营发展之路。出手的生猪受到周边及省内市场的欢迎。目前,已形成了以杜洛克、长白等优良品种为主的繁育群,全场存栏生猪500多头,年出栏生猪1000多头,纯收入40多万元。
  
  如今,刘海录家里盖起了两层楼房,日子过得和和美美。从日本务工回乡的大儿子更是带着开阔的眼界与思想,投入到这份“家业”,他雄心勃勃地说:“有好的政策支持,有好的市场前景,我有信心能够让我们的猪场不断上投资、上规模,走向标准化、产业化养殖之路。”
  
  一个山里的农民,怎么会有这么多点子,一步一步地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采访中,刘海录所展示出来的淳朴勤劳的“农民本色”和他对生活憧憬无限美好并为之奋斗的激情无不令人感慨。 (作者:王颖 林玟均)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