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大学生夫妻:种植草莓创大业
瞧这对“80后”大学生夫妻勇辞工作,种植草莓创大业(二)
二、夫妻双双辞工作 卷起裤腿当农民
2004年7月,侯煜从北方交通大学毕业,顺利地被太原铁路局太原客运段录用。从山西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李娜也应聘到太原影都。2006年9月,在工作和生活都已相对稳定之际,侯煜和李娜喜结良缘。“这一路走得太顺利了,没有牵绊,没有困难,似乎老天给我们都安排好了一切,什么事都不用我们操心。”正如侯煜所说,他们的生活太安逸了,安逸得让人有些嫉妒。他们有几千元的月收入,有一百多平方米的住房,有几十万元的名车,有体面稳定的工作,和那些还在为工作和生计东奔西走的同学们相比,简直天壤之别。
又一个星期一到来。侯煜和往常一样,吃完早餐,开车到单位上班。进了办公室,先泡杯茶,然后从门口拿来当天的报纸,漫不经心地读起来。报纸很快读完了,侯煜看着桌上的仙人掌发呆。“我还不到30岁,难道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喝喝茶、看看报打发时间?”侯煜很不甘心,他不能让自己在刚刚踏上社会,就过上如“退休”般清闲的日子。倒腾点什么好呢?侯煜又在琢磨了。别看侯煜五大三粗的,他可是个细心的人,什么养花、种草、遛狗、逗鸟,他样样在行。闲来无事,他还喜欢看《每日农经》、《致富经》一类的节目。“那段时间,电视上连续播放北京温室立体草莓种植的成功经验,我越看越来劲。别人能种,咱何不试试呢?”
再说李娜。生性开朗乐观的她一直想发挥自己营销专业的优势,为了一试身手,她先是辞去了太原影都的工作,跳槽到私企,后来又自己张罗起一家花店,虽然由于道路改造花店开了1年便歇业,但她的创业激情并未搁浅。“我看到电视上说,北京在温室里种植草莓挺成功,而且在国家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的时代,观光农业很有前途,咱们要不抽时间去北京看看?”侯煜试探性地问李娜,没想到,李娜答应得比他想象的还要爽快:“好啊,咱们明天就走吧。”两人说走就走,带上家里的6000多元现金,瞒着双方父母,他们来到北京学习温室草莓的种植技术。“一窍不通的我俩在北京学习期间,每天住最便宜的地下旅馆,吃几块钱的快餐,为了省钱,我们还办了张北京的公交卡。”这一学,就是8个月。这8个月,两人与农科所的专家在一起,关注农业的发展,并深深地恋上了土地的气息。
2008年4月,小两口激情满怀地回到太原,侯煜辞去了工作,打算在太原种植草莓。一边托人打听,一边自己上网搜索,得知晋源区五府营村有一家全市起步最早、规模最大的同创果蔬专业合作社,可以提供大棚出租业务,他当即打电话联系租用大棚事宜。
放着好端端的小日子不过,要到农村当果农搞种植,而且是夫妻双双辞职,这件事不仅让双方家长始料不及,也让同创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新东信不过。老李心想,两个年轻娃娃放着城里的新房子不住,来农村住四面漏风的窝棚;放着几千元的固定工资不要,到村里干没有任何经验的农活?充其量只是来尝尝新鲜,他告诉侯煜和李娜:“你们坚持不下来,快回去吧。”
过了不到一个月,侯煜和李娜又找到了李新东。“我就奇了怪了,难道这两个孩子还真想当农民?他们又不是学农业的,凭着自己几个月时间的理论学习,就能比我们当地农民种得好?”李新东看到他们这么执拗,就告诉他们:“别看种地好像很简单,这有农民祖祖辈辈的经验在里面,而且每天早起拉帘,晚上放帘等等,非常辛苦,你们肯定坚持不下来,快回吧。”
半个月后,侯煜和李娜第三次找到李新东,给李新东原原本本地讲述了他们学习种草莓的全过程,他们保证,自己真的可以吃苦。“我当时确实也被两个孩子的诚意和信心感动了,不管怎么样,我要给他们个机会试试。”李新东说。
2008年7月,侯煜和李娜终于拥有了自己租用的三个大棚,每个大棚租金5000元,总共 800多平方米,一共15000元。小两口满心欢喜,一路小跑来到大棚,可进了大棚,两人就愣了。“当农民真的不容易。”这是侯煜后来才悟到的,事实上,他们的困难和挑战才刚刚开始。
本报记者 潘春娟 实习生 孙红/文 本报记者 贾军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