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临潼、周至桑葚销售出现两重天 有人欢喜有人忧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西部网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48票  浏览204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5年6月12日 13:11
  西部网讯(陕西广播电视台《今日点击》记者 王晔军 贺亚洲)眼下正是桑葚成熟的季节,然而,临潼区和周至县两个出产桑葚的地方,却出现了销售两重天的情况。一个地方价格很低,农民无奈地将桑葚倒掉,而另一个地方却是桑葚不愁卖,农民收入可观。同样是在关中地区,同样是桑葚,为什么销售状况如此不同呢?
  
  临潼桑葚成熟却遇滞销困境
  
  果农无奈免费让人进园摘
  

  最近,家住临潼区新丰街道办皂安村的梁养华很是着急,眼看着家里的桑葚已经成熟,但他却陷入摘与不摘的困惑之中。
  
  临潼区新丰街道办皂安村村民梁养华:雇人摘就不划算了,雇人摘下来没有效益。
  
  梁养华家共有两亩桑园,前些年,仅此一项,就可以给他家带来近两万元的收入。而今年,桑葚刚成熟的时候,每斤价格在三、四元钱,但这样的价格只持续了五、六天后就掉了下来,最近,每斤收购价还不到一块钱。如果像往年那样雇人采摘,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没有了利润。所以,梁养华只能全家老少一起自己采摘。
  
  同村另一户村民蔡民民的五亩桑园,由于雇人采摘,卖了一半果子,才收入了四、五千元。除去施肥等投资,净收入还不到1000元。
  
  临潼区新丰镇皂安村村民蔡民民:早上一摘,到中午,桑果一出水,人家商家就不要了,就五毛钱卖给果汁厂。
  
  不少种植面积大的人,雇人不划算,想要自己采,劳动力又少。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就干脆不管了。乡里乡亲谁想进园摘,就进去摘。
  
  临潼区新丰镇皂安村村民梁养华:有人种了十几亩,那就是叫别人自己给自己在地里摘,摘多少你卖多少钱,都是你的。
  
  在新丰街道办湾里村附近,有一个自发形成的桑葚收购点,果农们正排着队等候收购,6月5号上午的收购价是每斤一块钱。
  
  临潼区新丰镇梁赵村果农:21斤,两个半笼,不敢摘的太多。太多就烂了,没人要,我和我老婆摘了3个多小时。
  
  临潼区新丰镇梁赵村果农:我那一片子地,还没收,不敢叫人摘,叫人摘把工钱一开就赔了,光剩下掏钱了。
  
  临潼区新丰镇梁赵村果农:我早上雇了3个人,一个人30元,给人家90块,我才卖了78元,贴配12块,还忙活了一早上。
  
  果农们告诉记者,如果当天晚上桑葚还没有卖出的话,就只能倒掉了。而在收购点旁边,被果农倒掉的桑葚随处可见。
  
  临潼区新丰镇梁赵村果农:光剩下倒了。
  
  临潼区新丰镇梁赵村果农:不倒,没办法。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临潼区新丰街道办事处的一些村子从2003年就开始种植桑葚,以前的利润可观,周边群众就相继种了起来,再加上当地建起了桑椹汁加工厂,到2012年,当地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6000多亩,一时间,桑葚树成了当地农民的“摇钱树”。但在今年,桑葚却变成了农民的“心病”。
  
  销售大户马大锋:这个桑果栽植是农民自发种植的,2012年这个价格好,效益好,在两块钱以上,所以一亩地就能收入一万块钱。所以农民就蜂拥而上,面积增加了三分之二。
  
  面积和产量增加了,但是客商的收购量以及当地果汁厂的加工量却没有增加。马大锋说,桑葚的保质期很短,6000亩地今年有4000吨左右的产量,西安市场估计能消化桑葚鲜果1000吨,客商运往外地销售有1000吨,还会剩余大约2000吨,而本地的果汁加工厂从去年到今年,收购量不但没有增加,而且还减少了,只能消化300吨左右。
  
  销售大户马大锋:面积突然增加,宣传滞后了,思想准备不足,所以造成滞销。
  
  周至桑葚丰收农民不愁销售
  
  成立专业合作社“抱团取暖”
  
  就在临潼区的农民正为销售桑葚发愁的时候,周至县马召镇辛口村栽植桑葚的农民却没有销售方面的忧虑。这天,村民李安平雇了七个人正在桑园里忙碌地采摘成熟的桑葚。
  
  周至县马召镇果农李安平:我这个园子务得好,雇人就划算,采摘费除外,就能落两万多元。
  
  李安平家有六亩桑园,每亩能收入四千多元,预计收入比较乐观。
  
  周至县马召镇果农李安平:我现在向外卖的鲜果就是1斤5块,大量交到合作社1斤2元钱。
  
  2011年,李安平加入当地的“环山桑果专业合作社”后,销售和价格提前就签订有协议,他从来没有因为桑葚的销售和价格犯过愁。
  
  周至县马召镇果农李安平:鲜果听起来价格高,但是总体说,没有合作社作用大,我去年15000斤交给合作社,算下来卖了三万块钱。
  
  和李安平一样,周至县马召镇一带种植桑葚的村民,都和合作社签订有销售协议,他们产出的大部分桑葚都是通过合作社以协议保护价及时销售。
  
  周至县马召镇果农乔彦文:从头收到尾,一斤两块钱。
  
  周至县环山桑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翟长生告诉记者,过去,他们这里的果农也曾遭遇过销售难的问题。
  
  周至县环山桑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翟长生:我们原来也依靠了几家经销商,他经销商他不管你果农利益如何,只要我价格能尽管压,你能承受,那就是我盈利的空间,果农和合作社吃过不少亏。
  
  在这种情况下,翟长生开始主动出击,他四处联系投资商在周至建设果汁加工厂,力图建立产供销一体的经营模式,破解销售难题。
  
  周至县环山桑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翟长生:公司加合作社,加农户这一种模式。如果公司运营得当的话,这种模式相当好,公司和果农共赢。
  
  两年前,有客商看到了桑果果汁加工的商机,在周至建成了年深加工能力在500万吨,与合作社互相依托的加工企业,完全可以消化当地产出的桑果。并且和种植户约定,以保护价收购农民的桑葚。
  
  周至县环山桑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翟长生:一直保持群众每亩地的收入三千元到四千元左右的纯利润。每市斤2块钱,每吨4000元。
  
  翟长生说,作为合作社一方面要保护社员的利益,另外也要考虑企业的利润,企业没有利润,产业也就发展不下去。在依托企业销售的同时,合作社对社员的作务提出了要求,不但要果子的品质好,而且在品种上进行改良和多样化,既要有鲜食品种,也要有深加工品种。目前,他们合作社有800多亩桑园,社员600多户,年产桑葚320吨。
  
  周至县马召镇果农:只要有销路,农民就不发愁。产下东西,能变成钱,农民就高兴。
  
  都是栽植桑葚,品质差异也不大,但是却出现了销售两重天的情况,这中间折射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盲目发展、一哄而上确实是销售难的一个原因,而假如临潼区的果农也能够成立专业合作组织,抱团取暖;假如当地的政府部门能在引进深加工企业上多下点功夫;假如能够给果农多提供信息,在与市场对接的通路上,多引导、多推动、多帮扶,也许桑葚销售难的问题就不会如此突出。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