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苹果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烟台苹果:繁荣背后的隐忧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人民政协报 作者:刘运娇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90票  浏览243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4年10月24日 12:01
  全国苹果山东,山东苹果看烟台,而蓬莱市是烟台苹果优质主产区。截至2013年底,全市苹果栽培面积30.3万亩,产量73.6万吨,产值36.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350元中,苹果种植收入超1万元,占比达61%,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第一大产业和农民收入第一大来源。但“烟台苹果”看似繁荣的背后,藏着巨大隐忧。
  
  上面这组数据,来自山东蓬莱市政协8月15日向市委、市政府报送的一份《关于加快苹果产业现代化建设的调研报告》,报告列出了烟台苹果的“两个第一”,同时也指出了“三大隐忧”。为解“隐忧”找良策,8月12日,蓬莱市政协召开常委会议进行专题协商。
  
  隐忧一:谁来种?
  
  据统计,蓬莱市45万人口中,农村人口有30万,其中青年人大多外出务工,老人和妇女成了果园管理主力。以苹果大镇村里集镇为例,85%以上的果农都在50岁以上。这些农村留守果农文化水平不高,苹果种植后继乏人,增加了技术改造升级的难度。在常委会上,市政协委员方胜基提出,要想吸引年轻人返乡种果树,要在“一减一增”上做文章,即减轻劳动强度、增加劳动收益。他建议,大力推广果树技术改造,逐渐以机械代替人工操作。
  
  另外,市农业局局长刘剑刚给大家算了一笔账:采用传统灌溉,一人一天最多管理5亩果园,而实行滴灌和水肥一体化模式,一人一天至少管理80到100亩,既节水节工,还增加了果树生长周期。市政协认为农业部门提倡的做法很好,在调研报告中呼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面积推广畜牧—沼液—苹果循环生态模式,引凤还巢,解决苹果种植人员青黄不接、断档断层的问题。
  
  隐忧二:怎么种?
  
  调研报告提出,蓬莱苹果栽培面积人均1亩地,每户三四亩果园,基本上处于以家庭为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状态,散户种植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机械化程度低、规模小、投入不足等问题突出。
  
  在常委会议上,范黎仲委员从自己“公司+基地+农户”的实践中,提出积极推动苹果规模化经营,实现土地集约化、规模化利用的建议。孙宪法常委建言“三步走”,一方面将苹果产业发展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依靠企业在资金、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加大苹果种植基地建设,培养壮大果品龙头企业;一方面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向示范园区、示范基地适度集中,拓展苹果种植面积;再者,对于散户集中的区域,大力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推进土地合作制、股份制,引导农户通过土地、资金、设施等入股形式,将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集中到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形成一定的经营规模,加快苹果产业现代化进程。
  
  截至目前,全市共投入资金9950万元,建成1处300亩苹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100亩以上矮化集约栽培示范基地19个、200亩以上生态循环果业示范基地20个,总面积2.8万亩,自2010年启动的苹果优质示范工程“蝴蝶效应”日益显现。
  
  隐忧三:咋服务?
  
  苹果种植业属于劳动与技术密集型混合产业,技术培训、指导和服务不可或缺。但从目前情况看,市、镇两级果树技术人员不到20人,年龄也偏大,潮水镇、大柳行镇甚至连技术人员都没有,服务根本无从谈起。受名额、资金、时间等因素制约,现有技术人员接受正规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果农就更不用说了。
  
  “技术全面、管理精细的果农,亩收入1~2万元,最高可达3万元,相反果农,亩收入也就几千元,相差几倍、十几倍,而后者占多数。”市果树总站站长徐月华委员两相对比,一针见血地指出由此带来的后果。他说,按照每名技术人员有效服务面积2000亩测算,全市大约需要150人,期盼市里增加人员编制、经费,保证每个乡镇至少配备2名专业人员,像大辛店镇、村里集镇最少配备6人,保证服务果农“最后一公里”。
  
  市政协主席于明春则希望技术人员不能一味地等靠要,不妨创新集技术讲座、现场培训与媒体宣传、远程教育于一体的模式,送技术、管理到田间地头,不能因技术人员不足而出现服务缺失、空档。还要依托全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积极构建与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等相结合的多元化、社会化服务网络。
  
  “调研报告麻中有辣,辣中有味,点中了穴道,开出了良方。”在日前召开的政协常委会专题协商会议上,蓬莱市副市长吴明光表示,“我们将系统分析,逐条梳理,一一落实,做大做精、培优培强烟台苹果品牌。”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