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葡萄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贵州:“16度甜”里的“生态密码”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贵阳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03票  浏览54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5年8月05日 11:54
  避雨式、立柱式、棚架式……8月初,走进息烽县小寨坝镇红岩村,蜿蜒不绝的葡萄架仿佛一片绿色海洋,溢满整个葡萄沟。
  
  总糖含量不低于16%,总酸含量小于0.7%,这是息烽红岩葡萄的理化指标。直观的数据转化成人们的现实感受就是——葡萄入口有蜂蜜味,果汁粘稠、浓香。
  
  在红岩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当地果农、合作社常务理事长叶秀坤展示了今年即将上市的两款红岩葡萄包装箱,箱体上“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标识夺人眼球。“含糖量至少16%才装箱,优质的甚至达到20%以上。”
  
  含糖量是衡量葡萄品质的核心指标。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红岩葡萄的“16度甜”里,蕴含着怎样的“生态密码”?
  
  红岩葡萄产自海拔1000米至1200米之间,植根于富含硅、硒、钾元素的红壤砂质土,三面环山的地理环境更造就了其独特的生长气候条件,“红壤碧珠”是红岩葡萄最直观的视觉印象。
  
  坐拥丰富的硅矿资源,曾为省级一类贫困村的红岩,受利益驱使曾打起“靠山吃山”的注意。当地62岁的果农杨成杰记得,上世纪末,在村委会办公楼左侧面的“泥石头山”上,两家硅矿厂红红火火,露天开采硅矿供当地化工企业生产二氧化硅。“半山腰的树木都砍光,裸露出红土,远远望去像是一块伤疤。”曾在硅矿厂当放炮工的杨成杰说。
  
  当时,红岩葡萄已有一定规模,倚居西望山一侧的红岩葡萄沟旅游价值凸显。几经权衡,在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面前,息烽县选择了后者,于2006年关停开办已五年的两家硅矿厂,并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理念发动群众种植葡萄。
  
  随着种植规模扩大,红岩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合作社围绕国家有关“无公害”产品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一系列质量管理、田间管理、采收包装、用肥用药等措施和制度,推广“无公害”种植,每年初与社员分别签订协议,要求农户从冬季施肥开始,至修枝整形、中耕除草、抹芽套袋等各生产环节记录完整档案,保证葡萄质量安全的可追溯。
  
  在红岩村,有一个特殊现象:家家户户田土都变成了葡萄园,但许多人仍在养牛。“养牛不为耕种,只为产牛粪为葡萄提供有机肥。”叶秀坤说,化肥、农药的标准化施用是产品“无公害”的关键,合作社对果农化肥等农资使用实行从采购、存放、施用全程管理,倡导使用有机肥,杜绝使用国家违禁农药。临近成熟期,至少提前20天不施肥不用药,农残抽样检测100%合格率才装箱上市。
  
  今年初,红岩葡萄合作社还指导17户果农尝试种植“有机葡萄”,每户试验半亩基本不用化肥、农药,“有机葡萄”颗粒小、产量低,但口感佳、色度好。
  
  8月中旬,红岩葡萄即将大规模成熟上市,叶秀坤说,合作社将对每户果农进行内部编号,通过建档立卡实名销售,客户可追溯葡萄分量不足、质量不好等问题。
  
  近年来,息烽累计投入数亿元资金,把以红岩为核心的上万亩葡萄园打造成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引资3000余万元建成年产2000吨葡萄酒酒庄;去年4月,红岩葡萄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2014年,红岩村果农人均纯收入1.1万元。
  
  本报通讯员 罗建普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