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特别关注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基于产业链视角的广西糖业发展战略研究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和讯网 作者:欧阳玉萍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91票  浏览187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0年11月09日 17:08
  近年来,广西的日榨产能从05年的39万提高到目前的63万吨,产糖量从05年的530万提高到09/10榨季的710万,产糖量占全国比重从58%上升到66%,蔗糖生产已成为广西大部分市、县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植蔗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一、广西蔗糖业现状
  
  1、植蔗已成当地农民增收重要途径
  
  广西是世界上发展甘蔗糖业最有优势和潜力的地区之一,蔗糖业总体规模从1992年开始至今保持全国第一。近年来,广西的日榨产能从05年的39万提高到目前的63万吨,产糖量从05年的530万提高到09/10榨季的710万,产糖量占全国比重从58%上升到66%,蔗糖生产已成为广西大部分市、县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植蔗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产业布局日趋合理,结构调整卓有成效
  
  2003—2007年广西优势产业规划明确提出,要提高蔗糖业生产水平,巩固蔗糖业在全国的生产地位,在进一步优化生产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蔗区的扶持力度,抓好蔗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糖料蔗生产效益。近年来,广西通过加大对蔗糖业的引导和支持使原料蔗生产逐步向优势产业带集中,形成了“重点发展崇左市、来宾市、南宁市和柳州市主要蔗区,因地制宜巩固发展百色市、河池市及部分桂东南和沿海蔗区”的产业格局,已经建立起稳固的重点糖料蔗生产基地
  
  3、糖企集团化凸显规模效益
  
  近年来,广西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企业改制和重组,引进多元投资主体参股改造制糖企业,推动跨地区、跨所有制联合,实施规模制糖战略。比如以南糖、贵糖等糖业集团为基础,分别在南宁、贵港、来宾、柳州、崇左等市及区直农垦系统,通过强强联合组建了5—6家市场竞争力较强、产糖量占全区80%以上的企业集团。截至目前,广西共组建15家大型糖业企业集团,基本形成了跨市、跨县进行糖业种植与加工,实现了粗糖与精糖加工互补,县域经济向区域经济转变的新局面。总体来看,广西制糖企业的集团化使规模效益进一步凸显,资源、资金更加集中,各个企业对榨季生产成本及糖市价格的控制能力更强,基本形成了“市场化、集团化、联动价”的发展模式。
  
  4、糖业生态产业初现雏形
  
  广西率先在全国形成“甘蔗—制糖—糖蜜—酒精—酒精废液—复合肥”和“甘蔗—制糖—蔗渣—制浆造纸”两条综合利用链条,以新型制糖产业、蔗渣制浆造纸产业、生物工程产业、食糖深加工产业、生态农业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等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兴产业集成的糖业产业集群初步成型,基本形成自我循环的再生链条。目前,广西已能实现一根甘蔗有6个加工点:制糖、养殖、造纸、酒精、肥料及生物化学。据测算,广西一吨甘蔗产生的经济效益为1378元,1元糖的产值可带动社会总产值16.3元。
  
  二、广西蔗糖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1.原料供应环节
  
  由于糖厂销售收入中的70%是付给蔗农的甘蔗收购款,因此原料成本对吨糖成本的高低影响很大。与国际上甘蔗种植发达地区相比,广西甘蔗原料成本相对偏高,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甘蔗生长地理环境先天不足。广西属热带与亚热带高温湿润气候区,气候温暖,雨热同季,干冷同期,虽较适合甘蔗生长,但平地少、山地多,水利设施不足,甘蔗生长大多依赖自然降雨,加上桂北的南岭缺口可以使北方冬季冷空气顺利南下,冬季的寒露风和霜冻对甘蔗产量和含糖量形成了巨大威胁。与甘蔗生长条件更优越的古巴、巴西、东南亚国家相比,广西甘蔗的生长环境劣势明显。
  
  第二,甘蔗种植相对分散,不成规模。甘蔗种植的生产率和规模会影响糖厂的原料成本。广西甘蔗种植处于零星生产状态,未形成规模生产,而世界主要产糖大国蔗区规模较大,多以农场或糖厂自办基地为主。如美国糖厂的甘蔗原料大部分由自己的农场供给,很少部分靠农场主供给,其拥有的蔗地规模一般有近千英亩,植蔗的单位生产率比我国高4—8倍。另外,种植的分散化不利于水利设施建设,良种与科学种植的大面积推广,种植收获期的统一安排和机械化农作,而且大量蔗农对少量承包蔗地收入的严重依赖会使甘蔗收购价不易调整,导致糖厂的生产经营难以灵活适应市场的供求形势。
  
  2.生产环节
  
  第一,生产方式小而全。在生产模式上,目前世界主要产糖大国多实行原糖、成品糖“二步法”生产模式,食糖生产特点是“季节性生产,全年加工”。广西现有的制糖企业基本上都属于地方所有的耕地糖厂,只能在甘蔗收获期进行生产,尚未按分工协作的方式实现长年均衡生产,是“两糖合一”(原糖和精炼糖)的“一步法”生产体系,食糖生产特点是“季节性生产,常年销售”。采用这种生产模式除造成企业人力物力闲置外,也不易维持糖价的稳定。一般而言,食糖供给在制糖季节中后期货源较为充足,但在下一榨季前货源相对短缺,一年中市场供给的不均衡加大了糖价的波动幅度。同时,当食糖货源供给充裕时,企业却恰好缺乏流动资金,为维持正常运转,一些企业只有以较低价格抛售食糖,这将造成市场上的食糖价格大幅下跌。
  
  第二,制糖生产工艺落后。广西除个别糖厂外,大都采用亚硫酸法生产工艺。而国外糖厂普遍采用碳酸法工艺。碳酸法与亚硫酸法相比,具有很多优点,如耗能低、污染少、产出的糖质量好、售价高,能使砂糖中的含硫量、灰分和浊度达到正常的食品、饮料加工标准。亚硫酸法生产成本虽低,但因成品糖质量无法达到国际通行的食品、饮料加工标准,不适合以砂糖为生产原料的食品出口企业,销售价格较低,相当于变相提高了进入市场的成本,不利于市场竞争。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