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市场行情 >> 市场动态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一箱280元的车厘子包装箱就要卖你28元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天天商报 作者:章唯艰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36票  浏览275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1年1月12日 11:05
  论箱卖的水果打开后发现里面的包装层层叠叠,分量甚至能占整箱水果的10%以上;水果礼盒看上去鲜艳诱人,但吃完上面一层后会发现下面的水果个子突然严重“缩水”;进口水果则标签混乱,让人看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消费者到底该如何买水果?有了疑问又该怎么办?
  
  每到年底,便是水果销售旺季,年终奖在手,大部分消费者出手都比平时大方了许多。不仅橙子、苹果这些普通水果好卖,就连平日里少人问津的高价进口水果的销量也比平时翻了好几番。然而,如果消费者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买水果还是大有学问的,如果不注意,很容易着了道儿。许多消费者都曾碰到过这样的情况:论箱卖的水果打开后发现里面的包装层层叠叠,分量甚至能占整箱水果的10%以上;水果礼盒看上去鲜艳诱人,但吃完上面一层后会发现下面的水果个子突然严重“缩水”;进口水果则标签混乱,让人看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消费者到底该如何买水果?有了疑问又该怎么办?
  
  二三十元买个纸箱子
  
  家住市区龙洲花园的王阿姨最近逢人便说自己花近三十元钱买了个纸箱子的故事,然而这笔钱似乎又不得不花,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前两天王阿姨的儿子要去见未来的岳父岳母,初次见面当然不能太寒碜,于是王阿姨在准备了烟酒之外,还给儿子买了箱进口车厘子作为礼物。车厘子买回来之后,仔细的王阿姨拿自家的秤过了过,结果发现写着净重2.5公斤的车厘子除去纸箱后实际只有2.25公斤。平时节俭惯了的王阿姨这个肉痛啊,这箱车厘子花了她280元钱,算下来每斤车厘子56元,但箱子就有半斤重,也就是说自己花近30元钱买了个纸箱子,这怎能不让人郁闷!王阿姨又回想了一下,似乎整个市场里的车厘子都只能论箱卖,而且很少有消费者要求过秤,也就是说,这30元的纸箱想不买还不行。
  
  和王阿姨一样,许多消费者都在不知不觉中中过水果“过度包装”的招。丁先生前两天买了箱冬枣孝敬父母,结果隔天妈妈的电话就打过来了:“以后千万别买这种包装的水果了,打开盒子里面有三分之一是泡沫塑料。”虽然这箱冬枣并不是论斤卖的,但相信不少消费者都会和丁先生有一样的感觉:以为自己买到了五斤的货,打开一看却只有三斤的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在买水果时越来越大方,成箱购买那是经常的事,但往往就是论箱卖的水果,最容易让人失望。据说,在有些城市甚至有不良商家用水泥注入纸箱来压秤欺骗消费者。绍兴虽然还没有发现这种现象,但箱装水果过度包装无疑是很普遍的现象。
  
  水果生意大有玄机
  
  其实,除了过度包装之外,水果销售中还有不少“潜规则”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买过水果礼盒的市民都有这样的体会:最上层的水果往往“卖相”最好,越到下面就越惨不忍睹,有时候上下层的水果同时拿出来比较,甚至会让消费者怀疑这是不是同一批水果?更有甚者,上层拿来“做广告”的苹果又大又红,而下层的苹果甚至已经开始干瘪腐烂。
  
  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水果礼盒中,除一部分是产地直接装箱之外,相当一部分是由本地经销商装箱的,而这样的水果礼盒往往利润更大。“水果生意的成本有相当一部分消耗在水果变质上,如果商家把卖不出去的水果装进果篮或者礼盒里卖,一方面能减少成本,另一方面还能卖个好价钱。”因此以次充好成了一些不法商家赚取更大利润的“法宝”,而这样的现象往往在进口水果和高档水果销售中越发明显,因为“买这种包装的水果往往是去送人的,很少有人会打开看。”
  
  如果消费者再细心一些,还会发现水果市场的另一个怪现象:虽然价签上标注的产地各不相同,但几乎大部分水果的标签上都写着“USA”。
  
  张女士日前在某超市购买进口猕猴桃时发现,同样一种摆在进口货架上的猕猴桃有着不同的标签,仔细一看,竟然有三四种之多:“标签写得稀里糊涂,到底哪种是哪儿产的,哪种口感更好,我们根本就搞不清楚。”除此之外,张女士还发现,一些国产橙子和进口橙子外表看起来差别不大,价格却相差数倍,唯一的凭证也只是橙子上那张小小的标签,“听说现在很多标签都是经营者自己贴的,我们消费者怎么才能判断到底是不是进口水果呢?”
  
  记者走访了市区的几家超市和水果超市,发现张女士所说的现象比比皆是。在某超市内记者看到,摆在进口水果货架上的红啤梨的标签写着“USA”,但货架上的价签上却写着:产地中国。在另一家超市,记者发现同一货架上的“红色玫瑰”苹果贴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标签,到底传递了些什么信息,记者看了半天仍是一头雾水。还有一种澳柑,摆在进口水果堆里,售价也不便宜:19.6元/公斤,但贴的标签却写着“qianlishan”,怎么看都像是个中国地名。
  
  想做个精明的消费者不容易
  
  事实上,随着水果消费日益增多,许多市民已经在多次买卖中摸着了些门道。可是许多消费者往往有这种感觉:知道得越多心里越难受,因为这就是所谓的“潜规则”,因此,想做个精明的消费者,不容易!
  
  记者近日到市区塘南水果批发市场买水果,当记者要求摊贩去皮称量,看看水果分量到底够不够外包装上标注的重量时,遭到了所有摊主的拒绝。一位摊主一边护着包装盒,一边说:“反正就是标注的那个重量,我们进货也是这样的,不可能拆包装给你称的。”大部分消费者在购买成箱水果时,根本没机会去皮称量。
  
  至于想核实水果产地那更是困难。有业内人士透露,一些进口水果的标签是有售的,由经销者自己往水果上贴,一般消费者根本不可能辨别。记者尝试着在网上搜索“如何辨别进口水果的真假?”得到的答案有几条,无非是看包装、标签和观外表、闻气味,必要时可以要求销售商出示检验检疫合格证。但前几种方法对一般消费者来说太难。最后那条更是很难实行,如果以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身份要求销售商出示检验检疫合格证,很难不碰钉子。
  
  消费者不一定非要被“潜规则”
  
  那么,难道消费者买水果就注定要被“潜规则”吗?其实未必!
  
  市工商局有关人员告诉记者,每逢节假日,工商部门都会对市场进行检查抽验,而作为节假日里的重要消费品,水果当然也在检查范围之内,如果有消费者觉得自己买水果时“吃了亏”,完全可以向有关部门投诉。“像王阿姨在买水果时,如果批发商没有跟她说明这个重量包含了包装的重量,那么该经销商就涉嫌欺诈消费者。”该工作人员提示,由于水果包装日趋“豪华”,消费者在购物时一定要注意看外包装上对于重量的标注,到底是“净重”还是“毛重”,如果是“净重”,消费者有权要求商家去皮称量,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另外,消费者在选购水果的时候,应尽量找正规且信誉良好的商家。一般来说,这些商家会比较爱惜自己的信誉,不会盲目为追求利益而做出以次充好、挂羊头卖狗肉的事情,消费者一旦发现有问题也能得到解决。
  
  至于进口水果“云里雾里”的产地问题,该工作人员表示,这个问题应该从两方面来看。“有些水果的名称前有国名是为了表明它的品种和引进地区,如日本红富士不一定是日本产的。”对于这部分水果,消费者可通过看商家的价签寻找产地,而对于那些写明了进口国的水果,如果消费者有任何疑问,都可以在购买前向经销者仔细咨询,如果发现存在名不副实、张冠李戴的问题,也可向工商部门投诉咨询。“一般来说,正规商家都有进货记录和台账,通过这些我们可以找到水果的源头。”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消费者一定要有维权意识,千万别因为商家一句“大家都是这样做的”,就在“潜规则”面前低下了头。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