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国产“洋水果”尴尬了谁?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维权万里行 作者:汪方平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49票  浏览74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1年5月20日 15:30
  夏天到了,各地市面上琳琅满目的洋水果也多了起来,颜色鲜艳诱人,包装精美考究,价格也是不菲,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无论是和家人分享,还是作为走亲访友的馈赠礼品,都称得上赏心悦目。然而,最近却有业内人士爆料,绝大部分所谓“洋水果”,其实都是“被进口”的国
  
  有媒体报道,目前广州市面上卖的水果,只有几种以进口为主,如山竹、榴莲、红毛丹及新西兰金奇果;而像很受欢迎的“美国新奇士”脐橙及“美国蛇果”等,其实都是国产水果。不同的是,冠以“美国”、“澳洲”出身的国产水果,身价可以立马贵上好几倍;如一个海南四季芒,原本才6元/个,来到广州后就变身‘澳芒’,售价也飙升到48元/个。
  
  那么,如此多的山寨“洋水果”,又是如何混迹于市的呢?办法很简单,人们购买进口水果时,多会作为判断标准的“洋标签”,就是商贩自己贴上去的。而这些“洋马甲”在网上及批发市场上均可买到,300元一万个,且可“量身定做”。
  
  明明是国产的,贴个标签价格翻番以后,为何却卖得更好了?说到底,有什么样的需求,才有什么样的市场。山寨“洋水果”大行其道,还是迎合市场心理。一方面,许多人对于进口水果的印象大多为“口感好、营养丰富”,自有其贵的道理;此外,在经历了国内这么多食品安全事故之后,消费者对国产水果也开始望而却步,认为国外对食品质量的管控相对严格,高价买进口水果图个放心。
  
  诚然,用国产水果冒充进口货,违背诚信经营的基本原则,这些商贩以及为其伪造“洋标签”的商家,理应受到人们的谴责和市场监管部门的严处。然而正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消费者甘愿出高价买进口水果,而冷落便宜的国产货,这背后的心理不应简单地贴上“崇洋”标签。正如洋奶粉的畅销所揭示,只要国内的食品安全无法得到基本保证,消费者对于民族品牌的的信任缺失迟迟未能修补,国产货靠披“洋马甲”才能苟活的尴尬还将继续上演。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