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樱桃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治理“四荒”生态良好樱桃产业“火”起来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东方圣城网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375票  浏览141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1年12月05日 15:20
  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的“四荒”治理,可防治水土流失,进而可使一系列的问题迎刃而解。今年50岁的邹城市张庄镇大沟村村民孙现祥,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和专家的指导下,坚定不移地治理荒丘,因地制宜发展樱桃,通过二十几年的辛勤劳动和精心管理,孙现祥深深尝到了四荒治理的甜头,他不仅自己增加了收入,还带领本村及周边村群众将大樱桃产业发展壮大起来,把周边1.5万亩荒丘秃岭变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张庄镇大沟村北岭原是一片片麻岩荒岭地,地块零碎,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方。1990年,大沟村根据镇里统一规划,决定对山岭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划出了50亩地规划栽植大樱桃。那时候大多数群众对大樱桃既没有感性认识,更没有积极性,多数群众认为不如种花生、栽地瓜省事,见效快一些。因此大多数人不愿意干,更不敢干。孙现祥琢磨着,年年月月地守着山岭薄地过日子,不发展点什么高效益的作物,永远不会有什么出头之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既然政府引导发展大樱桃,那肯定错不了。他翻阅了大量的相关书籍资料,请了水保专家来进行实地查看,发现山岭虽然贫瘠,但发展大樱桃却有着先天优势,这坚定了孙现祥发展大樱桃栽植的信心。拿定主意后他便开始做家里人的思想工作。做工作时嘴皮子磨了不少,家里人看他决心已定,只好同意。
  
  刚开始整地的时候,他们一家五口人冰天雪地里站在斜坡上砸钎打炮眼,双手连震加冻,裂开了一道道口子。整整干了一个冬天,放了980炮,挖了300多个树坑,修了2条简易的小路,开春后栽植了300多株大樱桃。通过整地修埂,做到一树一穴,每穴成盆,既拦蓄了雨水,又保住了土壤。在他们的精心的照料下,苗子慢慢成长。
  
  一晃过了四年,树虽然长大成型,但见花不见果。当时他想:书上说三年就结果,可已过四年了,怎么一颗果子也没见到?面对这“树上不见果、树下不产粮”的尴尬局面,村里其他承包户也后悔不迭,各种怨言接踵而来。有的群众甚至把樱桃树刨个精光,又改种花生和地瓜,几年下来,原来放炮炸出的土壤又被雨水冲了个溜光。他也开始动摇了,家人的不理解加上当时的处境,让他在管理上松懈了很多。但个性执拗的他还没有完全心灰意冷,最后还是坚定了信心,不刨!因为他坚信“万事开头难”,他不相信付出的汗水会白流!在苦苦期盼中熬到了第五年,终于,樱桃结果了。他把丰收的大樱桃拿到城里去卖,谁知3元钱1斤竟无一人问津,丰收的喜悦一下子凉了半截。在摸不准行情的情况下,他多方打听市场行情,有个远在烟台的朋友给他打了一个电话,告诉他那边的大樱桃卖到了30元1斤,他的心里猛地一震:当时的心情无法形容,他一遍遍的念叨着,心血总算是没有白费,终于盼到了这一天了。收获过后,他更加精心的对果树进行修剪、施肥、打药,确保第二年来个大丰收。
  
  到了1996年,艰苦的付出终于有了丰厚的回报,这一年他的大樱桃获得了丰收,平均每棵产量20多斤,那时价格最高达到了35元一斤,七亩地一共卖了5万多元。有了第一桶金,孙现祥信心倍增,他决定尝试着发展大棚大樱桃。一家人像伺候孩子一样管理大樱桃。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又获得了成功。最贵的时候卖到了一斤上百元。一传十,十传百,孙现祥仿佛一夜之间成为当地种植樱桃的名人。通过实践摸索、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孙现祥又了解到,邹城这里的气候比沿海暖的早,樱桃可以早上市半个多月;特别是花片麻岩地区,土壤疏松,透气性好,只要保持好水土,是全国最适宜栽植大樱桃的地区之一。这更加坚定了他发展大樱桃的信心和决心。这几年他的大樱桃已全部进入了盛果期,每年的收入都在8万元以上。
  
  乡亲们看到他家的收入越来越高,都羡慕不已。特别是那些已经刨树的乡亲们更是后悔,不仅樱桃没种好,由于水土流失,耕种面积逐年减少,收成越来越低。他们在孙现祥的带动下,重新整地栽植大樱桃。现在大沟村130多户,家家都栽了大樱桃,栽植面积发展到600多亩。作为一名**员,他想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了才是应该追求的目标。由于他起步比较早,在育苗和管理上积累了一些经验,便主动帮助乡亲们联系苗木,言传身教,帮助群众加强管理。为了更新品种,他自费到烟台等地,投资3000多元,在朋友的帮助下,引进了大红灯、早大果、乌克兰早红等新品种,无偿提供给邻居栽植。在管理上,为了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他自费订阅了大樱桃栽植方面的报纸杂志,免费提供给乡亲们学习。在大樱桃管理的关键期,他更是常常忙完东家忙西家,帮着修剪、拉枝。只要是乡亲们有困难,招呼他一声,他都及时去帮扶。村里的孙玉方,由于性格内向,思想不灵活,家里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他就主动到孙玉方家动员他栽植大樱桃,无偿为他提供优质种苗,帮助他种植管理,取得了良好收益,增加了家庭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
  
  如今大沟村已成了小有名气的栽植大樱桃专业村,彻底甩掉了贫穷的帽子。在他们村的带动下,邻近的桥北、西柳峪、烟庄、张庄、孔沟等村庄也先后发展了大樱桃栽培,以大沟村为中心的大樱桃基地已成为一处集采摘、休闲、大樱桃产品的集散地,在大樱桃集中收获季节每天接纳游客多达2万多人。由此可见,水土保持,真是发展的命根子。
  
  编后感:**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新闻战线为此而开展的创新实践活动。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关心群众疾苦,这不仅是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也应当成为每一名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通过联系群众可由此及彼地观揽全局,进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拿出供决策者参考的第一手情况。从这一角度讲,本身与基层联系较少的党政机关干部最该“走基层”。水利系统由于工作性质的因素,机关干部“泡”在基层是个传统;而在“走基层”中又能写出知根知底、实在而清新的材料,包括调查报告、工作研究、人物新闻等,张永华是其中之一。这里再次刊发他从基层撷来的文字,希望能有更多的机关干部受到启示。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