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特别关注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有“生命”的生态农业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凤凰网城市专栏作家 文孟君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81票  浏览213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4年5月29日 06:59
  农业本就源于自然,“生态”可谓是其既有之魂,生态农业的勃兴,是农业的必然归宿。“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οικοs,原意指“家”或“栖息地”。农业的“家”就在于“生态”!
  
  生态农业将农业置于自然生态系统环境中,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注重生态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永续发展
  
  回归自然,与自然共生的生态农业,必然对于一切自然生物持有“敬畏”之心,具有天然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是人类自身对于人类生命存在、生命尊严、人生定位、人生价值、生命活动诸问题的关切、思考,并由此追求生命自由、超越生命痛苦。
  
  “攀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在孔子看来,“仁”即是“爱人”。所以有人说“儒学即仁学”,由“仁”及“人”。孔子从当时殉葬的陶俑木偶中,感受到了一种无视生命的血腥,便深恶痛绝地斥责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上》)
  
  “生命意识”不仅仅是对于“人”的关爱,推而广之,对于一切生命都施以“仁”。在此方面,释道思想中更为突出些。
  
  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意为人乃万物之灵,与天地并立,即“天大、地大、人亦大”。
  
  同时,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另外,“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者也。”(《太平经》)可见,天地万物由“道”这一生命本体化生而来,各种生命体的表现形式虽不相同,然“一切有形,皆含道性”,本质归一,即是“道”。所以,不同生命之间是完全平等的,“物无贵贱”,“万物皆一物”。
  
  佛教思想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质上是同一的。所谓“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古尊宿语录》卷九)。面对众生,“一切佛法,慈悲为大”,“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智度论》)视“大慈大悲”为佛法之本,在具体佛规中“不杀生”列为佛法戒律的第一条,而且宣扬“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在释道者看来,一切生命皆是生命,对待生命,只有“慈悲为怀”!
  
  这种“生命意识”,由古代先贤传播张扬,浸淫积淀,于文化生活中予以多样表现,吟咏出一曲曲“生命”之歌。其中农业文化中,更是因天生与自然相关的优势,成为“生命”之歌的主旋律。
  
  一曲《牧牛词》这样吟唱:
  
  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
  
  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
  
  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
  
  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
  
  ……
  
  明代诗人高启长期隐居吴淞,常与农夫、渔樵交游。诗中牧童“拈笛”“唱歌”,“南陇东冈”,与牛相伴;“牛劳牛饥”,惺惺相惜。牧童与牛相濡以沫,共得其乐。
  
  另一宋代诗人张耒直接摹写农家菜园:
  
  荒园秋露瘦韭叶,色茂春菘甘胜蕨。
  
  人言佛见为下箸,芼炙烹羹更滋滑。
  
  其余琐屑皆可口,芜菁脆肥台葅辣。
  
  藏鞭雏笋纤玉露,映叶乳笳浓黛抹。
  
  已残枸杞只留枾,晚种莴苣初生甲。
  
  (《秋蔬》)
  
  韭叶、春菘、蕨、芜菁、台葅、雏笋、乳茄、枸杞、莴苣等近十种蔬菜,形态各异,浓妆素裹,绿肥红瘦,味甘滋滑,可谓宋人舌尖的体验!
  
  诗中的牧牛、菜蔬,有生命,有生趣,受到人的欣赏呵护,与牧童农人一同栖居,其生命存在受到重视、生命活动得以表现、生命价值获得肯定。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