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翁源三华李缘何走出翁源难卖好价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313票  浏览493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2年3月30日 11:06

  

吸引外地游客购买成为翁源三华李主要的销售方式。□资料图片

  □南方农村报 记者 张炳华
  
  实习生 李庆平
  
  不久前,信宜市举办了隆重的李花旅游文化节,花大力气打造和宣传其三华李品牌。这让不少远在粤北的翁源果农颇感不快,一些网友在当地论坛发贴表示,作为该品种的发源地,三华李本应是翁源的“名片”,现在却让信宜抢走了风头。
  
  区域农产品品牌打造与保护,是农业大县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课题。去年两地针对“三华李”称谓之争在广东县域引起大讨论,南方农村报记者近日专门深入翁源,了解当地三华李品牌管理和开发情况。
  
  三华李像旅游业附属品
  
  “三华李就发源于我们村,岭南十大佳果的招牌却给了信宜三华李,这对我们的品牌是不小的打击。”翁源龙仙镇三华村老屋村民小组果农谢晋辉向南方农村报记者介绍,他种有10亩三华李,在去年产量不理想的情况下,除掉施肥、打药、请工人等成本,每亩还有近1万元收入,与当地其他作物相比,效益还算相当不错。谢晋辉认为,种植三华李,当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果实品质没得说,如果品牌推广到位,一定会有更好的价钱。”
  
  谢晋辉的忧虑源于翁源三化李走出翁源卖不起价的尴尬现实。“三华李采收时间非常短,基本在一个月内必须采收完毕。遇到丰收年份,果农零售有不小压力。如果正宗三华李能送到城市消费者手中,相信能卖到更好的价钱,销路也更加顺畅。”谢晋辉认为,“如果把品牌能够叫响,我们能获得更好的效益。”
  
  翁源并非没有打造三华李品牌,只是思路似乎并不清晰。“前几年举办过三华李节,不过近两三年无声无息了。”老屋村民小组长丘方英向南方农村报记者介绍,三华李生产重镇龙仙镇三华村及周边,三华李销售主要靠果农自发零售,以游客到当地购买为主,龙仙镇没有专业的三华李批发市场,不便于收购商进驻。
  
  翁源县农业局副局长曾国林介绍,农业局每年都帮果农印刷三华李宣传资料,制作指示路牌,印制包装箱等,方便外地游客购买。不过果农似乎已经不满足于此,“现在的宣传只局限于本地,外地人都知道三华李,却不知道翁源的三华李最正宗。”南方农村报记者在当地采访也了解到,三华村三华李销售主要依靠零散游客购买,没有完善的产销链,正宗翁源三华李很难推广到城市消费者手中。三华李产业更像翁源生态旅游的“附属品”,这与翁源县三华李产业战略定位有很大关系。
  
  曾国林讲出发展实际,目前翁源三华李种植面积2.8万亩,其中投产面积2.3万亩,种植规模偏小。翁源基于这一现实,制定了“优、稀、新、特”的三华李产业发展战略。对于这一发展思路,果农似乎褒贬不一。
  
  据南方农村报记者了解,翁源三华李合作社数量很少,以公司加农户或者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的产业化程度还很低,还没有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供销生产经营体系,农户也很难从中获得更高的效益。三华李虽然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且在广东有较高知名度,事实上翁源并未把其作为主导水果产业来发展。当地,就连九仙桃种植面积都已达到4.8万亩,在去年滞销的情况下,政府专门投入不少资金和人力帮助果农推销。
  
  业内人士表示,水果产业如果没有产业化、规模化,很难形成完善的产销链,家庭作坊式的生产与销售对品牌打造是先天不足,很难打响、做强。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