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葡萄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息烽县红岩葡萄沟成长的故事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金黔在线  作者: 张厚强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287票  浏览105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3年8月26日 07:18
  一株葡萄树,长成葡萄村。这是息烽县小寨坝镇红岩村成长的真实故事。如今,这个村8个村民组250多户村民家家种有葡萄,户户念葡萄经,面积达3000亩,辐射带动相邻的5个村种植葡萄1万亩,农民人均收入从10年前不足千远增加到近万元,红岩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葡萄村。
  
  夏末秋初,漫步葡萄村,串成熟透的水晶葡萄挂满枝头,微风吹过,阵阵清香扑鼻而来。放眼放去,成片的葡萄铺满田园,依山而建的座座小洋楼隐匿于层层葡萄架中,水泥串户路、乡村旅游观光步道连接着山里农家,绿荫下,果农们正忙着摘葡萄、装箱……
  
  成长岁月 搭棚守护保幼苗
  
  红岩村地处息烽西望山西面,距210国道、贵遵高速公路4.5公里,离息烽县城10公里,因三面环山,是典型的夹皮沟,曾是全省一类贫困村。今年,以红岩村为核心区的葡萄种植园区,被列为全省100个现代高效农业果树种植示范园区。该村还是全省34个乡村旅游点和贵阳市十大生态文明村。
  
  作为葡萄协会副会长、技术顾问,现年66岁的曾庆斌,是红岩葡萄种植的“引路人”,至今有40年种葡萄的历史。眼下,他的16亩挂果葡萄,预计产量2万斤,产值8万余元。
  
  1973年,在遵义县马家湾做副业的曾庆斌,从当地亲戚家带回11株水晶葡萄苗,种在自家自留地里。曾庆斌的初衷,是待这些葡萄挂果后,到集市上卖钱贴补家里的盐巴钱。
  
  那时,家庭经济拮据的曾庆斌,把葡萄看成了解决油盐钱的希望,精心当“宝贝”管护。对此,村民们有看法:认为他不务正业,甚至嘲笑他想靠买葡萄发财,是白日做梦。
  
  以至于后来村里调整自留地里,一些分到葡萄苗的村民干脆直接挖丢了,有的村甚至悄悄跑到他城里把葡萄苗拔走,最后仅在曾庆斌老房子前的自留地剩下两株,其弟曾方伦新建住房又砍了一株。为保住唯一的一株葡萄苗,不让大家搞破坏,他干脆搭个棚子日夜看护。
  
  “辛苦栽的11棵葡萄,就活这一株。”曾庆斌指着40岁“高龄”的“葡萄王”树回忆说,1976年第一年挂果,就进帐500多元,比一家人全年的收入还多。
  
  尝到甜头 自发种植扩规模
  
  初尝甜头,曾庆斌利用冬季农闲时间,剪枝嫁接了几十株在房前屋后。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家每年卖葡萄收入都上千元,既解决子女上学的费用,还在全村率先新建了平房。
  
  “挑到市场上,很快就被抢购一空。”据曾庆斌介绍,由于土质不同,1斤红岩水晶葡萄价格比普通葡萄要贵1元左右,都很抢手。几十年来,红岩葡萄始终不不愁销路。独木不成林。对于那些前来讨要葡萄枝嫁接的村民,曾庆斌一点也不吝啬,还把自己摸索的技术毫不保留传授给大家,他要让全村都种上葡萄。
  
  陈永伦3株、余安学8棵……短短几年间,全村近百户村民房前屋后都种上了葡萄。“起初只为自家吃,没想过卖到集市上去。”曾庆彬说,那些年交通不便,加上葡萄产量有限,农户种植葡萄范围大多局限在房前屋后。进入上世纪90年,部分村民拿出坡地试种,面积扩大到100多亩,种植户100多户。
  
  村民朱广玉就是村里第二个吃“螃蟹”的。自1977年试种葡萄开始,靠葡萄收入,建起了150余平方米小洋房,成了村里的“冒尖户”,特别是近3年来,年收入都超过3万元;村民黄维林从种4株葡萄起家,自1991年首季收入150元起,年年收入成倍长。
  
  转变观念天地宽。2001年全村葡萄丰收,村民结队担到县城卖,最后一算帐,户均收入2000多元。村民积极性大增,纷纷把良田好土改种葡萄,面积增至800多亩。
  
  从无序发展、自愿发展到有序引导、项目扶持、资金扶助、技术支撑。2004年冬,小寨坝镇林业站以2元/百技收购农户剪下的多余葡萄技条,就地租田培植葡萄苗,当地政府出资免费将幼苗发放给农户种植,全村葡萄种植突破1500亩。此外,该镇还鼓励农户培育商品苗,规模化发展葡萄种植。
  
  产业升级 多业并举建园区
  
  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依托含硒、钾等微量元素的砂质微酸红壤和气候等资源优势,贵阳市、息烽县及小寨坝镇先后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硬化了进村公路,新建了葡萄保鲜库,葡萄走廊、河道、人行道等配套设施,以奖代补鼓励农民改造房屋立面、发展乡村旅舍。同时,招商引资5000万元的2000吨葡萄酒厂一期工程建成投用。
  
  从单一的庭园经济模式到连片规模发展,从卖葡萄到酿造葡萄酒、发展乡村旅舍、农家乐等多业并举,红岩村将产业与生态、生态与产业有机链接,小葡萄做成了大产业。而今的红岩村,家家有葡萄园,组组通公路,户户通水泥串户路。一棵葡萄树长成了近百万株,面积达3000亩,红岩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葡萄村。
  
  特殊土壤培植出来的水晶葡萄,含糖量达18%以上,且位居全省同类葡萄前列,因有独特的蜂蜜味,红岩葡萄被誉为“红壤碧珠”,其产地和葡萄产品还获得了省级无公害论证。住乡村客栈、品葡萄美酒,尝农家饭菜,借助贵阳避暑之都的旅游品牌,依托“红壤碧珠”的资源优势,息烽县成功举办了7届葡萄节,推出乡村“休闲、采摘、体验”等系列活动,撬动了当地农家乐、乡村旅舍的蓬勃发展。目前,拥有乡村客栈70家,床位400张。
  
  “小时候从教科书上知道新疆吐鲁番葡萄,随着红岩葡萄面积的扩大,想把家乡建成葡萄沟。”指着山头上“红岩葡萄沟”几个大字,曾庆斌欣喜地说,在党的惠农政策扶持下,红岩变成了真正的葡萄村。
  
  为让更多人了解葡萄沟的成长故事,曾庆斌将当年第一株种植的葡萄树命名为“葡萄王”,第一株嫁接成活的葡萄命名为“葡萄王后”,特意制作了牌子挂在树上。每当游客入园,他都热情给大家讲解。
  
  值得一提的是,抢抓全省100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历史机遇,息烽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精心编制了《红岩葡萄种植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力争用3至5年时间,辐射带动全县种植5万亩。
  
  此外,围绕“魅力乡村、灵秀红岩”主题,打造集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乡村休闲景区、葡萄产业带、乡村休闲园、垂钓园、体验园。今年,计划投资14900万元,完成葡萄扩种4500亩,新建机耕道2.5公里、采摘便道2公里、葡萄长廊2公里以及广场、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把红岩村建贵阳乃至西南最独魅力的葡萄沟。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